《撞击》,要“撞”出火花.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995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撞击》,要“撞”出火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撞击》,要“撞”出火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撞击》,要“撞”出火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撞击》,要“撞”出火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撞击》,要“撞”出火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撞击 ,要“撞”出火花上海电视新闻中心 2006 年精心策划推出中国大陆第一档互动式电视新闻辩论节目。该节目的自我定位是:力图通过辩论形式,展开对新闻话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乃至公共事务的讨论,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节目的自我宣传是:你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看法。 撞击 ,让你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该节目从 2006 年 2 月 6 日开始播出,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 20:30 直播,长度 27 分钟。演播室现场由主持人和两位嘉宾组成,每次辩论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说由三个小辩题组成,每一阶段开始是先看一段背景材料,然后由主持人提出一个辩题,

2、嘉宾各持一方观点进行辩论。节目是开放的,两个嘉宾辩论的同时,场外的观众可以发短信分别对两个嘉宾的观点进行支持,也可以发表第三种观点。即便节目结束了,观众还可以通过东方网继续自己的讨论,而第二天的节目开播之始,主持人也会就前一天的话题选择一些网上的观点与观众分享。应该说这是个不错的创意,尽管没有去调查“收视率” ,但根据直觉判断,这档节目还是颇有人气的,这可以从节目时段内广告的变化中感受得到,也可以从互动短信中感受得到,还可以从网友在 SMG 网站上关于撞击的留言中感受得到。 然而,笔者认为若要把这档节目真正办好,办得有吸引力、有影响2力,还需要在一些方面有所改进。结合自己的观感以及 SMG 网

3、站上关于撞击的留言,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于话题和辩题:建议加强前期策划,选择一些真正具有可辩性的话题 节目基本围绕新闻话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以及公共事务选择辩论话题,应当说,大部分话题具有一定的可辩论性,通过两位嘉宾的辩论,基本上达到了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的目的。然而,在开播至今这段时间里,有几期节目在选择话题以及确定辩题时显然缺乏足够的前期准备和深入的思考。 以“高中生要不要见义勇为 ”这一话题为例。市北中学高三学生彭吟见义勇为勇捉偷车贼被打伤事件之后, 撞击就这件事展开了辩论,辩论从三个观点展开,一是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该不该提倡,二是社会正义重要还是个

4、人前途重要,三是高中生“见义勇为”要不要提倡。这三个辩题其实根本就不具有可辩论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见义勇为作为一种美德都是值得而且应该提倡的,只不过对于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而言,见义勇为的“为”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因此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见义勇为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这期节目的准备或者说策划是不够成功的,这三个辩题抛给嘉宾,究竟在辩些什么,又能够辩出什么火花呢?辩论中,正方嘉宾坚持见义勇为无论什么情况下对于任何人都是应该坚持的,然而从正3方嘉宾的现场支持率来看,他是远远低于反方的现场支持率。那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正方嘉宾支持率不高究竟是现场

5、观众不支持嘉宾的观点,还是由于嘉宾在现场的辩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不支持他呢,或许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正方嘉宾在整个的辩论过程中,除了不断强调应该见义勇为外,完全不考虑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将见义勇为的美德和见义如何勇为这一方式方法问题有效地区分开来,因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支持率。然而,正方嘉宾如此低的支持率也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导,似乎大多数现场观众是支持高中生不要见义勇为的。与此同时,反方的观点非常强调未成年人这样一个群体,认为未成年人在见义勇为时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这个观点笔者完全赞同,但反方在辩论中不断地提及一个“成本”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很多年以前一名大学生救一位落水老农而光荣牺

6、牲时曾经有过的争论,难免会产生一些混淆视听的副作用。试想这样的辩论又有何意义呢?真要展开辩论的辩题,应该精心、周密地设计,如果把论题改为“未成年人应该怎样见义勇为”可能更值得讨论,也更能讨论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来。 类似的辩题还有不少,有网友在 SMG 网站留言:“节目给人的印象要么像吵架,要么讲歪理。比如啃老族,非要找个反方来瞎辩。简直是误导,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争吗?”又有网友留言:“选题可能还要有更高的质量,前几次的撞击题目,稍有道德者就无可争辩,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但是,大众媒体应该引导正义,如果反方一味在强调歪理,势必给大众的道德观,特别是中学生年龄以下的受众引起思想混乱” 。可见,

7、关于话题,与笔者观感相同的观众不少。 4关于嘉宾和论辩:建议嘉宾做好准备工作,并注重辩风 一般观众并不知道节目选择嘉宾的依据,但从播出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大部分是社会科学学者、与论题相关的专家或资深人士以及一些资深媒体人可以推断出,邀请嘉宾的依据应该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该嘉宾对于所辩论的话题比一般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有更为透辟的见解。确实有一些嘉宾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真知灼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嘉宾都能如此。 比如“他是否让人感动”这期节目,两位嘉宾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新的观点与见解。一方坚持认为,陈健不是守墓,而且也没有达 36 年之久,不值得让人感动;另一方作为曾经报道过

8、陈健的资深媒体人,坚持陈健的行为就是守墓,认为陈健留在黑龙江就值得让人感动。两人所争论的一切都没有超出背景短片所提供的材料,这样的争论有什么意义呢,这叫什么“有不一样的观点”呢? 与笔者观感相同的观众不少。有网友在 SMG 网站留言:“二位嘉宾在撞击中七撞八撞不太扣题,大话套话不少,缺少真知灼见” 。还有网友留言:“我总觉得辩论的东西缺乏系统性,有时候有强辩之嫌,不是很合适。而且时间上也是太短,觉得问题还没有说清楚就开始下个题目了,觉得有点仓促,不知道嘉宾每次是不是有准备,每次觉得都是在扯脖子,没有一个很好的辩风,缺乏一些辩论的技巧。或者制作人的目的只是出于一些希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的目的。但是

9、我觉得既然撞击就要5透彻,一针见血” 。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先期准备的不足。从节目现场来看,嘉宾在受邀之后是做了一些准备的,但这种准备是个人行为,还是按照节目要求所做的就无从知道了,另外,也不知道嘉宾来到节目现场之后,会不会与节目策划者以及主持人在节目播出之前进行一些先期的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准备即便是有也是不充分的。因此笔者建议,在节目开播之前,节目策划者与主持人要与双方嘉宾进行沟通,对辩题进行充足的准备和深入的挖掘,确实达到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此外建议嘉宾要注意现场辩风,有些辩论比较像争吵,两位嘉宾同时滔滔不绝开辩

10、,以至听不清双方都说些什么。有网友留言:“请辩论双方遵守一方表达完毕后另一方再进行反驳,且不宜人身攻击” 。从中可以看出,观众不仅对于嘉宾的思想观点有所期待,同时对于嘉宾在现场的辩风也是有所期待的。 邀请的嘉宾,不但应该思想超群,而且辩风也要比较好。事实上,对普通电视观众而言,双方嘉宾谁输谁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从中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建议应邀嘉宾能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并有一种君子的作派和风度,以使节目更好看,观点更出彩。 关于主持人和背景短片:建议主持人和背景短片以更合适的方式表明倾向 6撞击节目的主持人何婕在节目中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这人里笔者讨论的是新闻辩论节目的主持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11、而并不是完全针对何婕的。虽然撞击号称中国大陆第一档互动式电视新闻辩论节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辩论节目的主持人“前无古人” ,没有可资模仿与学习的对象。 笔者认为,主持人怎么去主持一档节目,与节目本身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定位于新闻辩论节目,主持人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让辩论双方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还要能够控制场面,调节气氛。 撞击主持人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有网友在 SMG 网站上留言:“主持人只是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掌控人应该具有中立的立场,那么明显偏袒一方,这叫观众还怎么看下去,这叫嘉宾还怎么辩论下去” ;“撞击应是双方辩论人一对一的。我觉得这个主

12、持人的身份不应该明确支持某一方的言论,只应该主导他们辩论的主题” ;“主持人不应该对某一方的观点有偏向,导致辩论实力发生不平衡” 。类似的留言不少。 事实上,节目主持人也好,节目本身也好,不可能没有倾向性与导向性,从辩题的选择开始,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的倾向性与导向性就已存在而且也一直在发生作用,只是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导向,是值得思考和斟酌的。 节目中的背景短片存在同样的问题。短片的主要作用应当是作为新闻背景和辩论由头出现,假如短片的倾向性通过解说词就表达得非常明7确,实际上既不利于嘉宾双方辩论的展开,也不利于观点的深入碰撞。如果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背景短片完全可以通过提供事实、数据等方式来表达。 除去上面所谈的几个方面,笔者对一些细节问题也有所关注,比如关于场外短信,作为一档互动性节目,场外观众的参与是对节目本身最好也是最直接的反馈,节目通过屏幕下方打字幕的形式将场外观众的短信作为节目的有机部分,既丰富了节目内容也鼓励场外观众的参与意识与互动热情,这是很好的。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观众的短信中常会出现错别字,而节目将这些错别字不加任何修正直接搬上屏幕,这不太妥当。建议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不管何种情况都尽量不要在屏幕上出现错别字。否则不仅有损于祖国文字规范化,也有损于电视节目本身的形象。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