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绿”是要爱护的有个段子:植树节到了下级请示领导:今年植树去哪里?领导神秘地一笑:还是老地方。 年年种树只见“数” ,岁岁造林仍是“零” 。 为何植树造林的口碑这么差? 在自然界,无论是沙漠、荒山秃岭,还是草地和灌丛,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有着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譬如,西部的沙漠就是中国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没有了西北的沙漠,东南季风就会减弱,而这季风是中国的命根。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方,大多是沙漠,唯独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不是沙漠,就因为有了这季风。这是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改变其中一部分,就会影响到整体。假如西北荒漠真的被绿化了,东南沿海就可能变黄了。 植被与气候是相对应的。西北地区(
2、新疆、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之所以是沙漠、戈壁、沙地、草地,这是由气候造成的。这里远离海洋,夏季从东部海洋吹来的饱含水汽的季风吹不到这里。因此这里降水量低,不能满足树木生长所需。年均降水量 400 毫米是森林生长的底线,低于这个值,树木就不能生长了。大兴安岭太行山一线以西,降水量小于此值,所以很少有森林存在,山地除外。如果平均年降水量低于 200 毫米,就连草也无法生长,只能是荒漠了。宁夏的贺兰山以西就是如此。 2在年降水量低于 400 毫米地方植树造林,需引水浇灌。这我称之为造林第一定律。 但植树造林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造林不能靠浇灌维持树的生长。因为这是得不偿失的。这就产生一个悖论:不
3、想也不可能浇灌与必须浇灌。这个悖论并没解决,但植树却进行了几十年。 我们都参加过植树,一般植树活动的典型过程是这样的:春天树木复苏的季节。一些人坐着汽车,带着树苗,来到某个没有树的地方,挖出一个个坑来把树苗一棵棵栽上,培土、浇水、压实,然后走人。 哲学中有句话:潜台词比台词更重要。从上面的植树活动看,植树造林的潜台词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没有树,不是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没有树种或树苗出现在这里。可谓万事俱备,只欠树苗。所以需要人来把树苗植在这里。因为植树造林做的就是这件事。 其实不是这样:一个地方没有树,不是因为没有树种和树苗出现过,而是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适合树木生长。 植物也是长脚的。它们有无
4、数传播自己种子的方式。比如风、流水,还有动物都可以传播植物的种子。 一块没有树的地方,在人去植树之前,鸟曾经携带着树的种子,千百次地来过,风也吹来无数的树的种子,动物也曾运输过树的种子,它们都无意识地做过植树者,但它们都失败了。人如果与它们一样,只是把树苗种在这里,那结果也不会两样。 蝙蝠划过夜空,它发现夜空是一个生存竞争的空档。大自然中,凡是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生态位,都已经被占据了,已无空座。偶尔出现了3空位,自然也会被迅速填补上。植树造林的思想暗示大自然中,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能够长树的“生态位”空在那里,等待城里的人们去填空。这可能吗? 在干旱的西北地区植树造林,不可能成功,那么在湿润的东南
5、地区植树造林会怎样? 这里有植树造林第二定律:凡是能长树的地方,树都会自己长出来。这样说源自一个概念“顶级群落” 。这是美国生态学者克罗门茨(Clements)提出的。说的是一个地方的植物群落,是各种植物组成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不断地向上演替的。所谓演替,就是说植被中各种植物的组合不断变化,旧的被淘汰了,新的出现了,最后变化趋于稳定,这个稳定的植物组合被称为“顶级群落” 。为什么稳定了,是因为被称为“顶级群落”的植物组合最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光、热、水、土) ,没有剩余。顶级群落也意味着,即使人类把一个地方的植物群落全部铲除,经过一段时间,大自然还会重新造出与原来相同的群落。比如一片
6、森林,被人类砍伐了,只要给予足够长的时间,这片森林还会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例如:印尼的喀拉喀托岛,1983 年火山爆发,大部分植物都消失了。但仅仅过了 4 年,植物就恢复到 64 种。用不了百年,森林就会再现。 不是否定人的作用。造林可以省略植被演替的中间环节,加速得到特定的森林。出于商业目的这是可以的,但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没必要了。因为植物群落演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生态的价值,不必省略。人工4林生态功能低下。它树种单一,层次简单,稳定性差。大部分人工林只有一个乔木层,有人称之为“绿色沙漠” ;而天然林,有乔木、灌木、草本等至少三个层次,每层中还有不同种类的动物与之适应,这是人工林无法相比的。 因此,为了生态的目的,最好不要去造林,还是等一等,只要能长树的地方,上帝一定会造出一个“顶级的森林” 。我们不可能比上帝还高明。 最后,我想说的是: 任何大型的植树造林工程都是可疑的。 任何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指标都是给神的。 祖国是不需人工来绿化的。 “绿”是要爱护的。 选编自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