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记者的情怀.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77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无”记者的情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无”记者的情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无”记者的情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无”记者的情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无”记者的情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三无”记者的情怀张朝岑,河南鲁山县广播电视局记者,他没有转干、没有职称、没有职务,自谑“三无”记者。然而,他这个今年 39 岁即将与青年称谓告别的热血男儿,有许多举动让人感动:他不是有钱人,却做着许多有钱人不愿做的事情;他不是领导干部,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无任何奢望,却在拼命地工作。 “不能叫人家说咱河南人说话不算数” 2005 年在贵州支教的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披露后,张朝岑陷入了深深的感动之中。为了寻求他心中崇高的精神,于当年的春天,只身一人,自费到贵州的大山深处考察。 20 多天时间里他辗转 4000 多公里,走访了多名青年志愿者,与每个人的接触都在他的心灵深处引起了极大震

2、动,也接受了一次深深的洗礼。他既感受到了志愿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亲眼目睹了那些地方的贫穷程度。他变感动为行动,在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他拿出一部分节省下来的工资交给志愿者徐本禹,资助了这里的 10 名少数民族贫困孩子;在威宁县龙街镇木槽村,他看到村里小学的房顶破烂,漏着天,他留了回家的路费,把剩余的 500 元钱全部交给了同行的龙街镇党委书记李正超,2要他们把学校的房子修缮一下。当结束贵州之行时,他对一个乡书记说,如果有可能我还要再到贵州来帮助一下这里的农民。 贵州归来,他的心中一直不能平静,萌生了再到贵州的念头。但他仔细地审视了自己的承诺,他觉着自己的承诺有些超出自己的能力,自己是一个普通记

3、者,收入不多,完成承诺困难太大。他多次想放弃,但一想到自己是河南人,说话应该算数,就决定再次入黔。他说:“不能叫人家说咱河南人说话不算数” 。 贵州毕节地区是胡锦涛同志提议建立、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里的山区由于缺水,制约了各族群众生活的改善和发家致富的步伐。经过长途跋涉,张朝岑于 2006 年的 9 月再次来到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达溪镇大湾村,捐出了自己长年积累的 2 万 4千元钱,为贫困而又缺水的大湾村建起 30 座水窖。这 2 万 4 千元钱,对于月工资只有 581 元的他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他的壮举感动了贵州,也感动了河南,河南家乡的不少父老乡亲们都效法他,也

4、为贵州的贫困山区农户修水窖捐钱捐物。2006 年 12 月 9 日下午,当他带着乡亲们的 6万多元捐款,千里迢迢又从河南省鲁山县来到贵州省大湾村,验收水窖落成情况的时候,这个居住着苗、彝、白、蒙古、汉等 5 个民族群众的贫困山村村民们,用苗族群众欢迎贵宾的最高礼仪:竹竿拦道、敬水花酒、唱山歌、燃放鞭炮,欢迎他;当他喝过大碗酒、从裹着红绸的竹竿下弯腰钻过时,600 多位欢迎他的村民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大湾村村民送给他的锦旗上写着“饮水思源,豫黔情深” ;村里 30 口命名为“河南水窖”的新建水窖上用绿漆大字喷涂着“张朝岑捐建”的字样;60 多3岁的村民李玉宾眼含泪花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我儿子

5、都没有给我办到的事情,你办到了,我真不知道咋感谢你。 ”大湾村沸腾了。张朝岑用实际行动,树立了河南人诚信的良好形象。 张朝岑这样做,是有其思想基础的。 张朝岑所在的鲁山县,也是个国家级贫困县。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贫困有着深刻的了解,父母将善良和厚道传承于他,同情和善良便成了他骨子里固有的东西。他得到的第一笔稿费是 3 块钱,区区 3 块钱对于尚是一个穷人的他,尤为重要,但他知道了村上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得病无钱医治,在床上呻吟了 3 天,更需要帮助,他就义无反顾地用这 3 块钱给老人买了一付药。 像这类穷人惜穷人的事情,张朝岑也无法记住干了多少。后来,他有了工作,经济上有了好转,有了 500

6、 多元的固定收入,这些收入对于在城区生活、养家糊口的人来说,实在是捉襟见肘。张朝岑几乎很少添置衣服,生活上尽量节俭,但有需要帮助的人则毫不犹豫。采访老功臣余景华时,面对着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常年不知肉滋味的老人,他的泪水止不住的流,他想都没想,将身上仅有的 300 元钱给了老人。2000年 8 月,张官营镇有个贫困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正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他去采访,欲向社会呼吁救助这个学生。然而面对那样一张一筹莫展的面孔,面对那样一个有志青年,他的心头一热,脱口而出答应资助人家 2000 元钱。答应过后,自己倒犯了难,2000 块钱对于月收入只有500 多块钱的人来说,决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

7、他手里并没有现成的钱。既然承诺就要兑现。他做出了令很多人都很费解的举动:贷款兑现了承4诺。那笔贷款直到 2 年之后才还清。他说:“捐出后我后悔了三天,但不捐我会后悔一辈子。 ” 善良人的选择并不受自身条件而左右,因为天性如此,张朝岑宁愿自己受贫也要帮助别人。2004 年 8 月份,县委宣传部开展文明助学活动,他去采访,事前并不知道有关情况,捐助现场,真情涌动,那气氛把他感染了,他又是不假思索地为考上浙大的一个学生捐出了 2000 块钱。因为记者的工作特性,经常要与生活在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接触,下乡采访中,张朝岑为孤苦无依的老人捐过款,为患白血病的孩子解过囊。很多时候,受助者不知道他是谁,他也不知

8、人家是谁。助人为乐,他不需要回报。据不完全统计,张朝岑为帮助别人捐款万余元。万元对于有钱人来说,并不算什么,然而对于他来说,却不那么简单。他没有什么嗜好,不吸烟,不喝酒,他常对别人说,我帮助别人只当是吸烟、喝酒了。 “我背后没人,但我的后台是共产党”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农村的日子里,张朝岑白天干着繁重的农活,晚上在如豆的油灯下看书自学,并试着向报刊投稿,在寂寞贫困的山村里耕耘着抑恶扬善的理想。 在经历了许多次失败后,他终于见到了一丝彩虹。1985 年 4 月 2 日,平顶山日报发表了他一篇“豆腐块”新闻。虽然现在看起来那是一件多么不起眼,多么微不足道的作品,但对于他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9、不经意间,他的人生轨迹从此有了改变。自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坚定着信5念,笔耕不辍,他的名字屡屡登上省、市报纸、电台,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通讯员,并写出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新闻。他经过深入采访,写了一篇宁肯吃苦挖荒山,不占集体一寸田的通讯,发表在平顶山日报上。此事在当地影响很大,许多农民受到启发,放弃了在耕地上建房的打算,自觉挖山盖房,保护了不少耕地。经过编辑的推荐,此稿获第七届“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二等奖。一个农民通讯员获得这种大奖实属不多见。 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拼搏的张朝岑终遇伯乐。1996 年 5 月,县委宣传部一位领导推荐他到县广播电视局当记者。一年之后,因工作出色,被破例招收为正式记者,他

10、的信念之舟从此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张朝岑曾经是弱势群体的一员,当记者后就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他凭着记者的良知,伸张正义。鲁山县瓦屋乡民办教师石杰,1994 年因见义勇为被歹徒扎伤,4 年过去了,他的伤口还在化脓,歹徒却依然逍遥法外,他找有关部门 200 多次,一直无人管。石杰在绝望之中找到了张朝岑。张朝岑被震惊了,他说:“决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他立即采访报道,有关部门继续推脱,但他穷追不舍,多次奔波,终于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制作了英雄期待公正的专题片。播出后,有关部门进行再侦查,很快将歹徒抓获并判了刑。后来,他又多次到教育部门反映石杰的情况,石杰被转成了正式教师。 2000 年 7 月,一名买

11、了保险的三轮车主出了事故,可保险公司却迟迟不予理赔,车主找到电视台,对他哭诉了这件事,他立即背着摄像机去采访,担负理赔的保险所负责人极力阻挠,并威胁说:“我白道黑道6都有人,你要曝光我就收拾你!”张朝岑说:“我背后没有人,但我的后台是共产党!”他毫不畏惧没有退缩,硬是顶着压力,披露了这件事,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2002 年 3 月份有天晚上 9 点多,他从街上往家赶,看到几个某部门的执法人员揪着一个“摩的”司机,出言不逊动作粗暴,那司机吓得连连求饶,执法人员仍不放过,还是拳打脚踢,他一打听,原来是“摩的”司机违犯规定,当天不该他出来营运,他出来营运了。他就想,即使他违法了,你执法也该文明点

12、呀,他就上前制止。执法人员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我行我素,粗门大嗓地叫他别管闲事。他说:“这闲事我管定了!”可能是那些人看他态度坚决,就问他是干啥的,他说,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们看他硬起来,也就住了手。他是穷人出身,最看不惯穷人受欺的事情,看见不平事,不说不管,心里有愧。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人们对文人的最高期望,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张朝岑做到了。由于他仗义执言,敢为群众说话,很多老百姓一有不平事就去找他,他的办公室被人称为“第二个信访办” 。 “没有拼命精神,是抓不到好新闻的” 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人生之路全靠自己摸爬滚打走出来,靠自学和别人扶植,成为一名正式记者,张朝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

13、易的机会,把信念化作无穷的动力,抱着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把自己定位在“如何当一名优秀记者”上,不唯名、不唯利,挑重担,不言苦。7他没有转干、没有职称、没有职务,工资也才是一些人的一半,可这些他从不计较、从无怨言。他除了完成台里定的任务外,自我加压,从异常繁重的本职工作中抽空挤空自愿从事外宣工作,在河南卫视、平顶山电台、平顶山电视等媒体播发了大量的外宣作品,曾创下了一个月发外宣稿 65 条的纪录。而台里给他们定的外宣任务每人每月 3 条。自 1999年以来,他以绝对的优势成为当地县级电视台对外宣传发稿量最多的记者,为宣传当地作出了贡献。 他太爱新闻这项事业了,为了拍到好新闻,他达到了忘

14、我的境界。2001 年夏天,在辛集乡,他亲临子弹呼啸的抓捕现场,边跑边录相 2 公里多,几乎是和公安人员同步追上潜逃 8 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 2002 年秋天一个晚上,在观音寺乡一个小村子,为了抓拍公安人员抓捕持刀杀人犯的真实镜头,他冒着危险近距离拍摄,谁知犯罪嫌疑人狗急跳墙,抡着一个大铡刀冲了出来,铡刀舞动时,距离他只有一尺远!当时的情景真叫惊心动魄,现在回忆起来还让人后怕。 2004 年 12 月 22 日夜,对于张朝岑来说,那是一个生死之夜,他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是夜,鲁山县四棵树乡华石山上一位老农上山挖药,迷路昏倒在雪地里。公安民警接到报警上山救人,张朝岑随行采访。车子停下后,需要

15、步行 10 多公里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民警和当地百姓都劝张朝岑不要上山,等把人抬下山,一拍即可。视新闻如生命的张朝岑决不放过这难得的现场采访。他认为只有在最严峻的现场才能抓拍到最有感染力的新闻。他毫不犹豫地上了山。深夜 12 点,民警找到遇难老人,救起下山行至半道时,张朝岑为了选择好的拍摄角度,站在一个拐8角处石头上,谁知脚下一滑,连人带摄像机向山下滚了 50 多米,幸好被两棵树绊住,才没有跌入深谷中,他身上多处受伤,在医院治疗了 3 个多月才康复,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一遇刮风下雨,腰部就疼。这就是他的性格,只要有好新闻,他会不顾一切地去抓拍的。如果好题材与他失之交臂,他会懊悔很长时间。每一次

16、遇险后,他都告诫自己,下次再也不能这样了,可是,每当再一次进入新闻角色,就把这些全部忘了。 张朝岑从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得出:新闻贵在新、贵在抢。2000 年春天,全国“打拐”行动刚一开始,公安局赵村派出所就解救了贵州一名被拐卖的少女,他得知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现场,抓拍到了父女相拥悲喜交加的感人镜头。该片子在省台和市台播出后,被省公安厅列为中原打拐第一战役战果之一,广泛宣传,中央台二套节目也使用了这个镜头。 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我们的张朝岑。 “没有责任感,是当不好记者的。 ” 一个记者仅有拼命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正面宣传,用好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使人间正气发扬光

17、大。 2000 年夏季,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朝岑知道了尧山镇辛庄村老党员、老功臣余景华的事迹。他第一次把摄像机对准这个老人时,他被震撼了,他投入了所有的感情诠释着老人“居功不自傲,贫困不伸手”的高贵品质。通过他的镜头,有关老人的系列报道在市台和省台播出后,在全市9引起了强烈反响,市领导专门看望了余景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到老功臣住地现身说法地开展“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团市委和星峰集团为老人建起了功臣院。县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余景华学习,全县上下掀起了学习老功臣的高潮。张朝岑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他把对事业的热爱倾注到他的采访对象上,在每一次采访过后,他都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洗礼。当他认定省旅游局

18、驻马楼村工作队长朱东晖是一个值得讴歌的人之后,他几乎是用“心”去捕捉他的踪影,流着眼泪完成他的创作。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苦采访,精心构思、创作,专题片驻村的日子打动了所有的观众,再次印证了世上还是好人多的事实。省驻村办主任周乐志在检查驻村工作时,看了此片深受感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省委专门为朱东晖发了一期简报,在全省产生了很大影响。此片在市委组织部电教片评比中,以绝对高分获得特等奖,并拷贝成影碟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播放。该片在全省“三个代表”新闻评比中又获得三等奖。他说:“没有责任感,是当不好记者的。 ” 在本职工作中,张朝岑把责任看得比天大,而本不该属于他的社会责任,他也义无反顾地扛起来。鲁山县尧山

19、镇画眉谷过去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老百姓致富无门,青壮年只有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张朝岑采访时了解到画眉谷风景优美,适合开发旅游,为改变群众的生存状态,在他的动员和策划下,群众自力更生,用最原始的生产方式修路开发景区。张朝岑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上山带领群众义务劳动,一年之中,他 40 多次深入景区拍摄资料,向外推介。由于是群众自发开发,困难非常大,张朝岑硬是顶着各种压力,尝试用新闻扶贫。当时,很多人对张10朝岑的举动难以理解,冷嘲热讽有之,说他沽名钓誉者有之。他自己心里清楚,他所从事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开发之中,因没有资金,群众思想多次动摇,开发差点

20、搁浅,都是他从中鼓励,群众才咬着牙继续干下去。期间的酸甜苦辣,张朝岑难以言说。他一边带领群众开发,一边四处奔波,到省、市、中央级媒体多方呼吁,求得支持。上级媒体记者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伸出援助之手对画眉谷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景区的美景进行全面报道,使养在深闺的画眉谷名扬天下。如今,画眉谷已成为河南省的一个知名景区,那里的老百姓家家都建起了农家宾馆,旅游收入年人均达 6000 多元,过去的穷山村变成了乡村都市。张朝岑就这样用一腔热血、满腹真情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鲁山县广播电视局同张朝岑一起共事十多年的同事荆莉说:“张朝岑同别人就是不一样,很多人扛不动的事情就不扛。可他不,只要牵扯到老百姓利益的事,扛不动,他也要扛。 ” 人心向善,天道酬勤。2006 年 4 月,张朝岑以高票当选为平顶山市十大杰出青年,此后又被评为平顶山市广电系统十佳记者。最近,张朝岑又被评为第二届河南省十佳记者。近段时间以来,张朝岑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新闻媒体关注的对象,新华社的一位记者说:“张朝岑是小人物,大作为 。 ”中国青年报的一位资深记者说:“张朝岑是绿色的人,有颗水晶般的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宣传他,有积极的意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