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发展亟待新突破.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85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媒发展亟待新突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媒发展亟待新突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媒发展亟待新突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媒发展亟待新突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媒发展亟待新突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传媒发展亟待新突破“技术与制度:中国传媒改革开放 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6月 14-1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这是新闻教育界同新闻实务界联手,围绕改革开放 30年举办的首次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 120多名专家、学者、传媒领军人物出席会议,会议共发表论文 63篇。研讨会由教育部系统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 8个“国家队” ,即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的 8个国家级创新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合召开,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 汶川抗震救灾中传媒的表现普遍被视为传媒改革 30年成就的一次大检阅。会议主题

2、报告用“正确的抉择、重大的胜利”评价中国新闻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实力大大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努力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新闻传播学术研究趋向繁荣、人才梯队建设初有成效。如今传媒改革遇到新闻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弊端所造成的种种障碍,反思过往、探寻未来之路,是本次会议召开的主旨。 思想解放:激荡 30年 经历过思想被严酷禁锢的人更能深深体会到“解放”的含义。中国新闻改革和新闻学研究 30年的亲历者之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2认为思想解放是中国传媒发展强大的原动力。他在题为突破体制瓶颈深化新闻改革的主题演讲中,回顾了 1977-1981年启动改革的三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和新闻传播界的三

3、次重要会议,提出要继续深化改革的 5项举措。作为曾直接指挥传媒前行的领军人物,原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先生提交的论文创新是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动力 ,回忆了中国电视从电视剧到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变革,认为要注重对“度”的把握,以求扩大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就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种动力因素就复杂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者郑保卫教授在从激发人的潜能到全方位整合资源一文中,概括了 30年报业改革发展动力体系的丰富与拓展:最初,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来谋求发展;后来制度、资本、市场、技术等各种因素逐渐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孙旭培教授

4、的文章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追溯历史源头,认为新闻观念在两条路线上发展:从弥尔顿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主义认为,言论、新闻自由是人权,应该人人都有;从柏拉图到毛泽东的精英主义认为,只有部分精英可以享有言论、新闻自由。两条路线的分水岭为是否承认人人平等,于是出现社会自由和阶级自由的分野。多数人自由、实质自由的说法都是用来支撑阶级自由的理论的。 武汉大学单波教授在西方新闻传播观念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改革一文中认为,1992 年之前的第一次思想解放, “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观启3蒙” ,解决了传媒“无新闻”的问题,具有思想“解冻”的味道;1992 年之后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开始了向大众传播学的

5、转向,带来了精神空间的拓展,解决了新闻“无业”的问题;从 1997年开始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是面向全球化语境下的新闻改革,进一步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但囿于政治体制,中国传媒寻求本土化生存成了当下一个相对可行的策略;今后新闻改革将不得不直面自由的挑战。 市场化与传媒公共性 市场经济是新闻改革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动力。武汉大学罗以澄教授认为传媒业的市场化转型,是中国新闻改革 30年的缩影和最核心的“板块” ,它给中国新闻传媒业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以及无法回避的挑战与问题。 传媒市场化是促进还是压抑了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两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长江讲座教授都讨论了传媒的公共性。来

6、自美国威斯康新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的潘忠党教授在题为传媒的公共性与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主题演讲中,认为 30年的改革依赖并发挥了市场的解放力量,传媒改革步入正题就必须超越市场,以不同的目标思路和价值引导重新起步。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陈韬文教授以“公共空间”为核心概念,发表传媒市场化、权力结构与公共空间的发展:一个比较视角的演讲,检视西欧、美国、新加坡、香港、大陆地区的公共空间形4态,认为其形态变化受制于权力结构及市场化程度。民主化带来权力结构的开放,是发挥传媒市场化扩大公共空间作用的社会条件之一,也是开拓公共空间最根本的办法。河北大学白贵教授在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与功能一文中认为,网络在

7、培养民众的公共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方面功不可没,博客新闻评论的公共性体现在搭建进入公共领域的平台、实现完整的民意记录。 在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下,传媒话语实践的变化,体现了公共空间与权力结构之间的互动。复旦大学孙玮教授以 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大众化报纸的演变为线索,采用话语分析的路径,认为由大众化报纸建构的社会主体经历了“读者” 、 “市民” 、 “公民” 、 “小资”等不同阶段的变化。但这种话语实践为社会结构中的多重力量所左右,常常出现游移和混乱,充满着很多变数。香港浸会大学郭中实教授与复旦大学陆晔教授合作的论文报告文学的“事实演绎”: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管窥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之变迁

8、,认为“报告文学的发展路向,从 70年代末期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合法性建构开始,经过 80年代中后期与国家政治权力结盟短暂触及政治体制改革,至 90年代演变成知识分子将公共利益作为社会现实批判和与国家关系建构的话语基础。通过三个典型文本分析,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催生的国家社会从高度统合到有限疏离的结构性转变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作为起到重要影响” 。 30 年改革也投影在新闻文体的变化中。复旦大学许燕副教授的文章将新闻文体变化分为四个时期:大转型时期(19781982 年)多元化时期(19831989 年)分众化时期(19901998 年)网络化5时期(19992008 年) ,文体从新闻报道理

9、念、文体结构布局、语言修辞风格和文体表现方式等方面都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而不断变化。 改革攻坚与传媒重新定位 “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曾经释放了传媒的文化生产力,如今则成为传媒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深圳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黄扬略的文章走出误区,正确把握党报集团改革方向 ,针对夸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中的企业因素、甚至主张把传媒集团划归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认识“误区” ,认为要正确把握党报集团的改革方向,不能轻率地将党报集团归入企业。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伟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历史价值一文中认为, “由于事业和企业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组织逻辑集于传媒一身,形成一种难以克服的结构性困扼,影响和阻

10、碍了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 。复旦大学张涛甫副教授在中国传媒改革的风险考虑中认为,媒体改革面临着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 “增量改革在化解风险的同时,也在积累新的风险;需要在存量改革阶段解决结构性、系统性风险。 ”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中,中国传媒需要重新定位。上海大学张咏华教授认为, “反映我国传媒社会定位转型的企业化管理和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探索,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深化。它没有相同的现成经验可以照搬,难点的存在势所必然,曲折乃至彷徨或徘徊或许也在所难免。但是,这种转型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6思考传媒重新定位的另一种视角是风险社会理论。天津师范大学殷莉副

11、教授认为“新闻传媒在风险传播中的新闻价值取向必须符合价值理性,以公众关注的公共利益和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共兴趣为选择标准” 。 公民权利、舆论监督与重构现代新闻制度 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三项权利,即言论出版自由、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宪法依据。暨南大学董天策教授、林爱?B 副教授及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撰文谈到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为舆论监督提供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复旦大学黄旦教授与瞿翌轶合作的论文认为“权力”与“权利”是考察中国语境下舆论监督的两种视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从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梳理了近七年来大陆的舆论监督,认为其表现出了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双重热情。南京大学丁柏栓教授在扩

12、大人民民主与实施新闻舆论监督关系论一文中认为,改变新闻舆论监督难的境况,要靠扩大人民民主。而从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来说,则需要将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新闻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新闻自由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博树和中宣部前新闻局长钟沛璋合作的文章认为,中国传媒如今面临着重构现代新闻制度的历史任务,新闻制度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李瞻教授在报业制度与政治制度之关联性一文中认7为,报业制度决定于政治制度,当社会政治制度变更时,报业制度亦随之变更。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在中国媒介改革的政

13、治限度一文中认为,现存的政治限度是:不危及社会系统的稳定、不伤害权力系统的合法性、不削弱权力对媒介的管理、不影响主流价值的传承。 数字化、媒介融合与制度整合 数字媒体技术推动了媒介融合,进而提出了制度融合的需求。广电总局副总编辑、发展改革研究中心黄勇主任发表了题为数字化中国广播电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演讲。谈到目前推进数字化进程面临的困难是:定位不够清晰、用户认可度不高、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认为推动广电数字化需要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周艳、王薇在推进、发展、冲突、创新解析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中认为,广电产业与其他媒体产业一样,各方利益矛盾冲突的特征是内包

14、、长存、调适的,矛盾各方形成一个无法明言的底线,呈浑浊状态博弈前行。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在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媒介制度整合演讲中谈到,中国传媒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单一但却渠道多元,他认为媒介制度整合的原则是:保证资源的合理分布与公平利用,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保护受众的公共利益。 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全面而具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吕宇翔、张铮合作的文章认为,新媒体不仅是一种技术生产力,还是一种文化生产力。它在发展中与生产关系不断出现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过8程,从而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华东师范大学严三九教授则通过调查发现了上海市网络视听专业人才紧缺,进而思考新闻传播教育如

15、何面对市场需求。上海大学吴信训教授和王建磊合作的论文则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增值方式:运用数字存储和点播、编辑技术,使原本大多为一次性消费的新闻得到价值的重新开发和利用。 2001 年,中国广告产业全面开放。武汉大学张金海教授认为,制度选择与制度安排促进了中国广告产业 30年的高速发展,也导致中国广告产业的市场低集中度、外资主导倾向,以及结构不均衡等许多严重问题。全球化语境下,文章思考自由开放市场模式与产业后发的政策保护及自主发展之间、市场运作机制与以行政为主导的市场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教育 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和郑涵教授合作的论文建构多元的文化传播体系提高我国文化的传

16、播能力认为,我国文化传播体系形态进入迅速扩容和分化重组的发展阶段,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公信、多元与经济竞争力。安徽大学姜红教授检视了现代中国新闻学术思想中的进化论观念,发现存在着两种思想脉络:“渐变”式进化论和“突变”式进化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上海大学李建新教授总结、回顾了 30年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和流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9副院长高钢教授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基础元素的构建中则强调,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构成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需要在新的教育目标之下重新建构。南京大学段京肃教授基于 CSSCI数据库,通过分析论文篇均引用数

17、量发现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水平仍较低。 此外,加拿大卡尔顿(Carleton)大学凯瑟琳?麦可切尔(Catherine McKercher)教授审视了后工业社会中妇女、工作和家庭的关系。韩国庆颐大学学者李正教、金台容、朴范吉的论文介绍了如何通过视点追踪技术研究人的映像知觉习性。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西藏民族学院周德仓教授等介绍了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传播状况。复旦大学曹晋副教授的文章边陲城市的女同健康热线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检视了中国女同性恋者的生存困境与抗争。 传播和信息科技的发展,意味着一种全新社会模式正在诞生。加拿大皇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传播政治经济学重量级学者文森特?莫斯可教授(VincentMosco)在信息社会的社会理论与知识劳工主题演讲中讲到,国际学术界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如何诠释信息劳工及其得以产生的社会性质。本质上说,网络已经开始取代作为社会发展轴心的商品。信息社会充斥着渴望免费信息和资本主义试图运用信息去创造剩余价值之间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