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漂杵”随想.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88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流漂杵”随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血流漂杵”随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血流漂杵”随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血流漂杵”随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血流漂杵”随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血流漂杵”随想从小到老,我读书信奉并践行两条古训,一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相信这是正确的选择,但也自知作此选择的原因并不冠冕堂皇。 “不求甚解”其实是自己跟自己凑合,正规教育止于初中,此后便是“自学成才”,既无规范之教材,更无名师的指点,想求“甚解”亦不可得,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因为不能甚解,才对所读之书多有不信;甚解了,说不定就信了。看现在的种种教育,好像也是这个意思,反复学,来回学,月月学,天天学,就信了。而且,这种不求甚解,直接就作用于“尽信书不如无书”,直到从 2010 年 1 月 20 日的文艺报上,读到了王充闾先生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才知道这个

2、话是孟子说的,才知道那个“书”专指尚书 。虽然亚圣在世时汉语还不时兴标点符号,但现在替他给“书”字加上书名号,良有以也。他为什么认为书不可尽信呢?原来尚书?武成篇记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有“血流漂杵”之语。孟子质疑道:“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我一直以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是极浅显的道理,几乎可以不证自明,却原来竟是这样被证明出来的! 以我长期读书所积累的印象(不求甚解就只能凭印象说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根本就没有逻辑的立锥之地。从先哲先贤,直到亚圣、至圣,都自信满满,张嘴就是真理,所以他们的重要讲话都叫“立言”,不2叫“立论” 。孔子曰:“惟女子

3、与小人为难养也”,没讲任何理由,就把加起来占人类绝大多数(百分之八九十)的两大群人,打进了万劫不复的地狱。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虽然那时候“书”字并没有加书名号,但从语气上看,确实是指特定的书,不是泛指所有的“书”,至少不包括他自己的“书” 。当然,亚圣比至圣毕竟差着一个档次,所以他在“立”这个“言”时,多少还是给了一点论证,即“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不幸的是,他所立的这个言,在后来流传时没带书名号,遂至以讹传讹,至少是我,一直以为是泛指所有的书都不可尽信,看了这个话,立刻就有一问:这个话可信吗?然后又马上有了答案:不可信。为什么?因为不合逻辑在论据与结论之间,根本不存

4、在令人信服的逻辑关系。 “血流漂杵”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写实”,二是“写意” 。即使是孟子,看来也没有按前者去质疑,因为要从这个角度质疑,最简单的办法是指出血有自凝的特点,积不成足够深的液态血,更漂不起杵。那么它就是一种形容,极言战事之惨烈,而孟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加以质疑的。可是,在交战双方的仁或不仁,与战事之是否惨烈之间,有没有必然的逻辑的因果关系呢?没有。从 1946 年到 1949 年,中国进行过一场大的战争,战争又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蒋介石发动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应属至不仁伐至仁。后一阶段,是解放区军民大举反攻,解放(除台湾以外)全中国,应属至仁伐至不仁。两个阶段相比,哪个死

5、人更多?后一阶段。 我们应该信谁?信书还是信孟子?这就用得着不求甚解了。若不3求甚解,我宁愿信书,不信孟子。笼而统之地说,中国的每一次改朝换代,没有一次不是以双方士兵加上无辜平民的大量流血换来的。王位的价值至高无上,在有关双方无论是它的夺取者还是保卫者看来,是死多少人都值得或都无所谓的。既得者不会轻易放弃,欲得者也不可能轻易得来,一次和平游行便完成江山易手的事从未发生过。玩这种游戏的人,或许有至不义与半不义的差别,但不会有仁与不仁的差别。不仅没有至仁,半仁都没有。 如果一定要求甚解呢?那就有麻烦了。我虽然求不出那个甚解,却或多或少能想象出这个求解的过程会遇到的一部分麻烦。首先,书为什么要用“血

6、流漂杵”来“形容”,而不是用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记载”?如果具体列出双方各有多少将士阵亡、负伤,各占参战人数多大比例,又有多少平民因卷入战事而或死或伤,那么这场战事之是否惨烈,乃至惨烈到何种程度,岂不是一目了然?岂不是不给孟子们留下任何张嘴的机会?但是,这样苛求于书,又未免不公平、不厚道。我们的历史书中,列出了大小战争数百次,其中时常可见“尸横遍野” 、 “血流成渠”一类的描写,可是你能找见有任何一次,记载了双方的具体伤亡人数?那时的军队系统中拥有怎样的统计手段,已经不得而知,但若说银两数可以搞得清清楚楚,人头数却搞不清楚,终是不怎么可信。然则就是不拿人命当回事了。时至今日,矿难中的遇难人数仍

7、时有报不准的实例,足以反证。当年军中论功行赏,似乎很像现在的计件工资,是以“首级”为单位计算的,一颗颗人头当场点数,按说最直观、最实在,没有任何弄虚作假的余地,可是到了历史书里,4率尔就变成了“斩首无数” 。这个“无数”,是极言其多也,但又确实没个准数儿。 当年没有留下记载,现在能不能大略估计一下?也难。难点之一,是我们的历史死活不肯告诉你那些仗是怎么打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战争最多、因而战争中死人最多的国家;中国又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历史记载最完备的国家。可是在打了那么多仗、死了那么多人之后,居然搞不清当年那些仗是怎么打的了,你说怪不怪?按一种说法,战争就是某种“将对将”的擂台比武赛,而

8、双方的士兵则是擂台赛的啦啦队。以著名的“温酒斩华雄”为例。这边曹操、关羽帐中饮酒,那边敌将华雄挑战,关羽要去应战,曹操赐酒一杯壮行,关羽接了酒放在桌上,绰刀上马,出去将华雄斩了,回来才喝那杯酒时,“其酒尚温” 。一个高级将领在战争中的任务,就是出阵把对方一个将领的脑袋砍下来,其他一概不管。这一仗若要做伤亡统计,那就是交战双方总共只死了一个人。真正的仗能是这样打法?我不信。别以为这只是“演义”,不足为凭;他敢演义成这样,就是因为“正史”没有提供可供比较的参照。看看现在拍的影视,其古代战争场面,哪个不是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儿? “二十四史”可以把一大间屋子装得满满的,却没能让后人明白当年那一仗又一仗都是怎么打的,这样的怪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什么人该为此负责?至少在我看来,甭说甚解,想求个不甚解都难。 5所以我的看法改变了:两相比较,“尽信书”顶大是个“傻”,“无书”才真可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