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焦点访谈创办初期的三个第一从 1994 年 4 月 1 日焦点访谈开播至今,白驹过隙,一晃就是10 年的时间,这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只是浪花一朵,但是 10 年的春秋却使焦点访谈栏目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方面的一个“奇迹” 。 之所以说它是个“奇迹” ,是因为这个“奇迹”真的不容易创造,它难就难在是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社会失范行为进行监督。 毫无疑问, 焦点访谈要监察人的言行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和工作纪律,是否符合做人的原则和社会的道德,也就是说要“揭短” ,要“亮丑”,而且这“短” ,这“丑” ,决不是一般的“短”和“丑” ,而是事关大局、事关大理、事关大德的“
2、短”和“丑” 。去“揭人家的短” 、 “亮人家的丑”,会有谁愿意焦点访谈这样对待自己呢?何况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不仅要揭人之“短” ,亮人之“丑” ,还要把这“短”和“丑”直接公布在几千万、甚至几亿人民的面前,而且要督促他把“短”改了,把“丑”除了,那会有多少人心里舒服呢?最为严重的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要通过可靠的事实,不仅使受监督的人的不良言行公诸于众,而且把负责管理这些人、这些事的人和机关,或点名或不点名地公诸于众,也就是说使负责管理这些人、这些事的人和机关随同这些人、这些事的“曝光”也一起曝了光,也进入被监督的视野里,那不高兴、不愿意、不舒服的不就人数更多、范围更广、阻力更大了吗? 2尽管
3、焦点访谈初期舆论监督的难度极大,困难很多,但它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关键,揭露弊端的利器,正确决策的条件,更新观念的学校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动力。党和政府历来对舆论监督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长期寄予的极大希望与期盼,赋予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特殊使命和责任。 回首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方面如履薄冰的初期运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焦点访谈探索舆论监督之路的轨迹。 第一个舆论监督的节目 焦点访谈播出的第一期舆论监督节目,是开播的第三天,也就是 1994 年 4 月 3 日播出的北京郊区:耕地上建起一座坟茔 ,节目反映了北京顺义县一个村,违反政策,毁坏耕地建陵园,向外出售赚钱的情况。而节目线索来自于观众的电话举报
4、。制作这期节目时, 焦点访谈还没有开播,这名观众是向观察思考提供线索的,不曾想他成就了焦点访谈的第一期批评报道。 承担这期节目采编任务的是记者叶小林、孙杰、朱邦录。一行人七问八问,走了不少冤枉路,才找到那座在耕地上建起的公墓。在顺利拍完公墓的画面,采访完看墓人和很多村民后,叶小林他们找到了毁地建墓的决策者村支部书记。支书怒气冲冲地把记者带到了村委会。叶小林怕这位支书在盛怒之下会作出过激反应,于是叮嘱摄像记者朱邦录将已经拍好的三盘磁带交给一同前往的出租车司机,让他藏到后备箱里;3同时告诉司机,如果记者们出了意外,赶紧开车回电视台报信。开车的小伙子仿佛大战前接受了重要使命,表情庄重,一脸严肃,坐在
5、车里等大家。 果然,对这位支书的采访非常艰难,他根本不予配合。开始还好,尽管他对记者的提问或爱答不理或左右言他,但毕竟还能交谈。大约 20分钟后,采访触及到实质问题时,支书嗅到了“批评”的味道,便勃然大怒,一面挥着手对记者高声斥责,一面冲出村委会办公室。尽管采访中断,但该要的东西基本都有了,基本事实清楚。出师基本告捷。在回来的路上,记者们来到顺义县土地管理局,从政策的角度采访了有关负责人。一行人回到电视台,已经是晚上 7 点多钟,整整工作了 10 个小时,计算一下里程,跑了近 150 公里。 经过紧张的编辑,这个焦点访谈历史上的第一期批评报道节目,在屏幕上播出了。节目一经播出便产生了很大影响,
6、国家有关部委对此表示了关注,并派出调查组,而且邀请摄制组一同前往。 这期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留给了大家许多的思考。 选题的典型性 在 1994 年初,受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但是一些地区却错误地理解,以为加快经济建设,就是多圈地多搞所谓的“开发区” ,以致于乱占乱圈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发文要求各地制止这种劳民伤财、不计后果的形式主义做法。而北京顺义县的这个村,他们违反政策,毁坏耕地建陵园,并且向外出售赚钱的现象,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个案,是当时社会普遍现象的缩影。 焦点访谈选择这个事例进行曝光,不仅与政府的4政策相一致,而且还为执行政府政策的重要性提
7、供了佐证。因而它是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事件,对其进行舆论监督,有利于举一反三。这个落点很到位。 事实的鲜活性 事件中涉及的是一个村的故事,而故事本身由于占地建坟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又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活案” ,事情的前因后果十分清楚明了,因而使舆论监督很容易就落在了实处,落在了具体的当事人身上,落在了人人看完之后都能够明白的道理上,避免了旁枝左杈的干扰,节目生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结果的建设性 节目播出后,国家有关部委及时跟进,派出调查组前往查处,对于事发地和当事人无疑都是一个极大的触动,加强了他们对于此事严重性的认识,引起了他们对舆论监督的重视。而这件事反过来不仅加大了栏目进行舆论
8、监督的影响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焦点访谈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探索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节目模式。 第一个敏感话题的介入 在焦点访谈准备播出前夕,没有任何现成的节目和样式可以借鉴,许多记者就是凭着对电视新闻事业的热爱,用扎实的业务本领进行着大胆的探索,他们在选题上精益求精,反复取舍,而在节目的格调上则追求高品位,精良制作。 1994 年 3 月中旬,我去国家民政部了解选题。民政部同志说,现在5社会上流浪儿童太多了,对社会影响很大不说,对流浪儿童自己也是一个伤害,政府每年都要花大力气进行整治管理,这里面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你们做个这样的节目不是很好吗?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流浪儿童问题。 这个
9、选题随即摆在了焦点访谈筹备组的策划会上。讨论中,有同志认为这个选题太敏感了,应该说是新闻“禁区” ,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媒体从来没有报道过“中国流浪儿童”的新闻,报道出去会给政府抹黑,给社会主义抹黑,给共产党抹黑,我们不要主动去“踩地雷” ,弄不好会让自己很被动,最好放弃。也有同志认为选题是不错,但是我们怎么说呢?展示流浪儿童受到伤害的情景会使整个社会显得黑暗,如果报道政府工作有效,那么就会出现矛盾:既然工作很好,为什么还有这些问题大量存在?选题不太好把握。 制片人认为,这个选题的确是个“敏感话题” ,涉及它无疑是步入“雷区” ,但是毫无疑问这也是个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选题,带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我们
10、应该首先按照栏目的定位原则,即“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帮助政府来工作,而不是添乱”的心态将这个问题报道出来,这个选题的关键所在,不是它不可以探索,而是看节目如何取舍报道角度的问题。 对于流浪儿童的收留工作是国家民政工作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实全国各地经常都有新闻报道,只不过绝大多数是正面报道而已,深入问题实质进行探讨的比较罕见。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流浪儿童,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这些流浪儿童,他们6多数是父母离异之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而离家出走,成了长年流浪儿童的。这些孩子都 10 岁左右,如果长期漂泊在社会上,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必将构成威胁,或者是损害,很可能从此走上
11、犯罪的道路。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每年都拿出很大一笔经费,一方面对有详细地址的儿童予以遣返,使他们回到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另一方面把一时找不到地址的儿童暂时收养起来。在收养所里,那些干警确实像父母一样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教他们学习生活,千方百计地帮他们找家,并且有的收养所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还给予一定的关注。中国政府对于流浪儿童的收容、教育工作,应该说是做得非常出色的。 如果再将眼界放远里看,其实流浪儿童问题,是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它在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中国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无疑是具有成效的。选题角度把握得好的话,这个节目更能在展现这个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体现中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12、。 最终,这个选题获得大家一致认可,栏目组为了慎重起见还专门给台里打了一份极其正规的书面选题报告,报告中建议分上下两集制作,上集重点报道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流浪儿童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下集重点报道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各级政府采取的具体做法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1994 年 4 月 23 日,也就是在焦点访谈开播的第 23 天晚上, 回家的路有多长(上)对流浪儿童的追踪采访播出了。节目的编导是焦点访谈的主持人肖晓琳、记者陈新红、康锐。摄制组在湖南、贵州、广东等省进行了深入采访,肖晓琳和陈新红以女性特有的细腻,7捕捉到了这群孩子流浪生活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沿街乞讨,拣拾垃圾;聚集在一口破锅前,
13、“品尝”没有油星的“美餐” ;倒躺在荒芜的野地里, “享受”夜风里的“美梦” 。当这群流浪儿中的“孩子王”搓着生满冻疮的手,对着镜头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倒在地上死去”时,几乎所有观众的心灵都被震撼了:救救孩子! 节目播出当晚,中宣部正在杭州举行一个各大媒体老总座谈会。一些同志一看到这个节目的开始,便说焦点访谈怎么选了这么一个敏感的选题?怎么把握呢? 节目在第一集里,没有停留在流浪儿童生存状态的展示上,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为什么他们成为流浪儿,从而提出了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关爱的问题。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产生极大反响,成为焦点访谈开播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期节目之一。 后来丁关根同志觉得
14、节目整体把握还可以,也比较适度。但是下期会怎样呢? 杨伟光台长也在杭州参加会议,看到丁关根同志关注这期节目后,十分重视,连夜打回电话要求审片台长严格把好第二集的关,不能出现任何纰漏。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最高领导,他深怕在栏目的初期有什么闪失,那对于一个栏目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次日晚上 19:38, 焦点访谈播出了回家的路有多长(下)对流浪儿童的追踪采访 。在这一集里,全面展示了各级政府对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措施。在节目的结尾,那些流浪儿童在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下,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8后来丁关根同志坦言,当时他刚看这个节目,很担心,怕这个题材难把握好。但是两集节目看完后,放心
15、了,觉得很到位。揭示流浪儿童问题,并不是给我们的社会“抹黑” ,给政府工作添乱。节目通过专家的采访,说明了这是很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而且被认为是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在焦点访谈的这组节目中,不仅表明我们政府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信心,而且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因此整个节目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第一个敏感话题的成功介入,为焦点访谈以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说明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进行舆论监督,涉及敏感话题,不是能不能报道的问题,而是怎样把握的问题。 回家的路有多长让焦点访谈的记者们看到了如何作为。 第一个月节目的播出特点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看看焦点访谈创办第一个月播出的节目。4 月
16、 1 日, 94 国债发行第一天 4 月 2 日, 全国从 4 月 1 日起实行标准化信封 4 月 3 日, 北京郊区:耕地上修起一片坟茔 4 月 4 日, 关于杭州弃婴的报道 4 月 5 日, 游戏机游戏着什么? 4 月 6 日, 丧钟为谁敲响南非首次非种族大选在即 94 月 7 日, 重针厂破产一年半对一起企业破产的报道 4 月 8 日, 价格没谱质量没准谁来管管服装 4 月 9 日, 专家谈日本首相细川辞职 4 月 10 日, 金奖的困惑 4 月 11 日, 高法严惩沈太福、李效时 4 月 12 日, 吹牛皮真的不上税吗? 4 月 13 日, 海狸鼠:神话与现实的再调查 4 月 14 日
17、, 血汗白流两万多钢铁耗子蚕食武钢 4 月 15 日, 从周峥之死想到的 4 月 16 日, 从教不仁全国升学受贿第一案报道(上) 4 月 17 日, 从教不仁全国升学受贿第一案报道(下) 4 月 18 日, 追债记关于租赁债务拖欠的随访 4 月 19 日, 国法为大山西忻州广秀商厦保安人员打伤国家物价员 4 月 20 日, 乱摊派何时了 4 月 21 日, 由谁负责:对一起意外事故的追踪调查 4 月 22 日, 公民与纳税 4 月 23 日, 回家的路有多长(上)对流浪儿童的追踪采访 4 月 24 日, 回家的路有多长(下)对流浪儿童的追踪采访 4 月 25 日, 中国足球班子调整,戚务生出
18、任执行主教练 (次日重播时节目换为:换个角度看中国 ) 4 月 26 日, 国人看病问题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104 月 27 日, 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房? 4 月 28 日, 一位载入史册的人尼克松葬礼隆重举行 4 月 29 日, 全国 37 所高校试行收费制 4 月 30 日, 科学投资才有效益 从第一个月节目播出来看,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整整一个月没有空播的日子,这表明焦点访谈初期的播出状况是顺利的,节目储备也不错。并且从这些略显直白的题目中,很容易看出这个栏目抓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这是焦点访谈至今坚持的方针。 我们对第一个月的 30 期节目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初期焦点访谈所具有的特点:
19、 (一)就政府出台或实施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所进行的配合性报道,占了较大比例。如:94 年国库券发行中的新办法 、 全国实行标准化信封 、 破产企业职工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障 、 公民纳税意识问题 (4 月份是全国“税法”宣传月) 、 国家改革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北京为住房困难户兴建康居住宅 、 部分高校试行收费制等等。这些新政策,新的工作思路,不仅是关乎“国计”的大事,也是涉及“民生”的话题,可以认为, 焦点访谈从一开始就准确地感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对社会新闻的题材,保持着较高的关切度。如:弃婴得到社会关爱,游戏机消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服装的价格和质量如何管理,企业虚假广告宣传,饲养海狸鼠发财的骗局,警方开展打击盗窃武汉钢厂原材料的行动,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经济交往中的债务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