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跟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引用传诵。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才符合孔子的思想呢?我们选择两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这三句话。第一种解释:孔子说:学习了而且到一定时间就去练习和实践它,不是很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而我并不恼怒,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这样讲,三句话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说孔子讲了对三件事的看法和态度。第二种解释:孔子说: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社会所接受,就太令人快慰了;要是不被社会接受,但依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我
2、探讨,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当思想主张既不被社会接受又不被同道理解的时候也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2君子所为。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同为孔子相信
3、“德不孤,必有邻” 。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三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意思。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说:一个人孝敬父母,遵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这样的人不存在。君子就应该追求根本的事情,有了根本,就有了原则。做人的根本是仁,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有子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仁,以及仁的根本。不管是犯上还是作乱,在孔子看来都是大逆不道。要做到不犯上、不作乱,首先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出门遵从兄长
4、(所谓长兄如父)。因为一个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不会任意胡为的。所以,君子就应该做好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有孝心,要有服从意识,要知道长幼、上下、高低、尊卑、贵贱的区别。这样,你就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君子务本的观点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有资料说,日本企业招聘员工时,要了解其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尤其是对待父母的态3度。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企业产生忠诚的感情吗?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 ,就是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自己的目标。同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这就是“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要让人们知道你富有爱心,先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
5、待他人做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学生,以孝出名)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给别人帮忙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以诚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都掌握了。曾子的观点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强调个人自身修养的思想。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个人修养,而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好办法就是“内省” 。可以想象,一个时刻注意检讨自己言行的人是不会犯大错误的。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 、 “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
6、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信,有信任、信用的含义,更有诚信的含义, “以诚实之谓信” 。在与人交往中坚守信用,信守诺言,以诚相待,不伪装自己,不欺骗对方,实事求是,据实相告,做朋友信赖的人,这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那种一味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欺骗、虚夸、闪烁其辞、 “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等举止乃真君子所不为、所不齿。而做到“传习” ,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这个人就会不断进步,读书明理,知4书达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在“为人
7、谋”和“与朋友交”时更好地做到“忠”和“信” 。 在今天的社会中, “吾日三省吾身”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人谋而忠,是一个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表现,不言自明的道理是首先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要追求精益求精。即便要辞职走人,也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与朋友交而信,是人品的表现,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既讲究礼,又讲究理,尤其要敢于指出朋友的缺点和错误,做挚友,更做诤友。传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断学习,就是所谓“充电” ,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淘汰。 四 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
8、,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行为要谨慎,说话要诚信,要与人友好相处,友善地对待众人,并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这一段道白,几乎就是入学教育的主题报告。其谆谆教诲,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势,没有抽象的说教,完全是生活化的交代,具体而生动。从居家生活到出门在外,从行为举止到语言交往,从人际关系到虚心学习,涵盖了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如果这些方面都做好了,再用多余的精力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 5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始终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因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很多用人单位在选人招聘的时候,也强
9、调德才兼备,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孔子强调从实践中学习,从父母、师长、他人和一切有仁德的人那里学习,这也符合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第三,孔子强调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又应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知识约束自己的言行。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孔子提出的孝悌、谨行、爱众、亲仁等都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举措,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身体力行,一定会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奠定成功的基础。 五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
10、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的这一观点给了我们判断一个人学识、能力、品行等素质的基本标准。这就是不要看他有什么,不要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如何做,做得怎样,结果如何。跟今天的用人结合起来说,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知识,有没有文化,有没有学问,有没有优秀的品质,有没有道德修养,不在于检验他的毕业证书、学历文凭,也不在于他上过什么学、6毕业于那个名校。重要的在于观察他做事做人的态度和表现。他对待比他有学问的人是什么态度?对父母、对长辈、对领导、对朋友、对下属是什么态度?虚心好学吗?有爱心、孝心吗?有责任
11、心吗?是否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是否敢于承担责任?接受工作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信守诺言?是否热心公益、富有同情心、助人为乐?这些方面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品德修养、思想境界、理想追求、精神面貌,能反映一个人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以及责任心。文凭和证书,是外在的标志,等于“资格证” ,而不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强化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应该比考取证书更有价值。招聘单位用人,用的是能力,而不是证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理解子夏所说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真正含义了。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和做法,很多求职者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考取证书上,却忽视了对自身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这是本末倒置的错误。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用人方面的理性回归,希望能对只重文凭不重能力的人产生醒脑作用。一个人是否有真才实学,不能只看他毕业于哪个学校,而要看他有多大的办事能力和多高的工作水平,一个人的素质则必须通过一定的考察才可以了解。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系,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