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学术史角度深化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学说史6 卷本是一套由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主持、由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该书在总结 50 年来、特别是 2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发展历史提出了新认识。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学术史角度深化思想史研究,主要表现在: 一、立足于思想背后深沉浑厚的学术土壤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众多思想家提出其思想学说时,并不是另起炉灶,重新提出自己的概念范畴系统,而往往是采用托圣人立言的形式,依托经典,通过对经典的注解与阐释提出其思想学说。他们在理论上的创新与贡献,也往往体现在对原有概念、范畴、命题的改造或意义的重新赋予。在这种情况下,对思想理论的发展
2、演变的把握,就往往离不开考镜源流的学术史考察,需要将概念、范畴置于学术发展演变的整体序列中,通过对源流与发展脉络的探究,把握考察其内容的演进与细致差别,呈现这种演进的思想史意义。一旦脱离学术源流的考察,就难以真正把握理论思维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以致造成误读与曲解。 中国思想学说史力图按照中国思想史自身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不是进行孤立的理论分析,随意地剪裁、解读思想史料,将思想学说削足适履地纳入某些既有的理论框架或理论预设之中,而是结合学术史的研究视野,立2足于思想背后深沉浑厚的学术土壤,在整体把握学术发展源流、脉络的基础上去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学派思想家思想学说的特点、价值、意义、成就、贡献与地
3、位,使理论分析更为切合思想史自身发展的实际,从而避免臆断与穿凿,避免浮泛肤浅之论,深化思想史的研究。 二、注重对思想学说的学术环境的考察 思想学说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同一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其理论建构虽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路径,有其独特的思路,但仍不能独立于时代思潮之外,超越其学术环境,而必然受到时代学术环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时代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向,同一时代学者所共同关心、探讨的话题,所选择的思想学术资源、崇尚的知识范式、使用的话语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思想学说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同时,生活于同一时期的学者之间在学术诘辩、争鸣与商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启发、借鉴、吸收也无疑会影
4、响思想学说的面貌。如果忽视对学术环境的考察,我们就难以理解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难以把握其特色并予以恰当的定位。 中国思想学说史在写作中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宋代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各种思想史著作所着重研究的内容。 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在对理学进行研究时,就特别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宋初以来在治学方法上由章句训诂之学向义理之学的转变,是理学思潮兴起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学术方法的变革,理学的理论创新便不可能发生。第二,唐中叶以来,佛3道之学对儒学的挑战日益严重,众多的儒家学者反思儒学,逐渐认识到儒学在心性论方面比较薄弱,为此,他们日益关注心性问题,将心性问题作
5、为其理论探讨的重心,并力图从儒家经典中发掘心性论资源。这一学术环境,是我们理解理学的产生过程及其理论特点时所不可忽视的。在很大程度上,理学学者的理论建构可以视为宋初儒者更新儒学活动的延续。第三,宋代学者思想自由活跃,学派之间经常相互争鸣、批判,在批判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互相吸收。理学作为宋代学术中的一个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与同时期的其他儒学学派有过种种学术交往。在北宋时期有二程洛学与荆公新学、苏氏蜀学之间的纷争与纠葛,在南宋时期有朱熹与功利学派之间的学术论战。这种学术交往对于理学的思想路径的选择、理论重心的确定以及内在逻辑的展开方式、理论特色的最终形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考
6、虑, 中国思想学说史设立专章对宋初儒家学者变革学术方法、寻求儒学更新路径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力图将理学的产生置于时代学术变迁的整体氛围之中加以考察。同时, 中国思想学说史还在理学篇之外设立子学篇 ,对与理学并存的宋代其他儒学学派进行研究,力图勾画出宋代思想学术发展的全景图,从而在这一全景图中对理学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和更为深刻的把握。 三、注意思想家建立理论体系的学术方法 学术方法所反映出来的是思想家理论思维的特点,其中既有思想4家的个性,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中国思想学说史在总结历代思想家的理论成就时,特别注意从方法论的角度人手。例如分析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抓住其“三言”
7、笔法,所谓“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 “三言”是理解庄子思想学术的一个关键。 “三言”作为庄子的独特笔法,它们相互统一,密不可分。如果说寓言、重言是庄子作品的“形” ,那么卮言则可视之为“神” , “寓言十九” 、 “重言十七” ,它们所占篇幅很大,而卮言将两者贯穿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其诗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开阔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结合得天衣无缝,由此构成了庄子独有的表达方式。正是“三言”使庄子 “风云无阖,神鬼变幻” ,从而具有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学术体系,以致“其所以不经而为百家之冠” 。又如重玄学在唐代的发展,是道教学者们在批判继承魏晋玄学有关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又援佛人老 、 庄的结果,它集中显示了大乘佛教龙树中观学说里“双非双遣”理论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分析重玄学的思想特色时,便着重于它的学术方法与思维方法,认为重玄学的建立,乃是“双非双遣”的中观理论在老 、 庄之注中的具体运用,重玄的旨趣,首先要破的就是玄学家的“双执”(即滞于有、滞于无),既不滞于有,又不滞于无,亦不滞于非有非无。重玄之学,正是通过这种否定之否定的方法,从而使本体论达到了更加抽象而圆融的哲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