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汉语散文的新思路在许多人看来,科学管理是枯燥无味的,是要把人的怀疑性、超越性去掉,把人的想像能力想像过另一种生活的能力去掉,把人变成循规蹈矩的“单向度的人” 。于是,当陈鸿桥先生把他的16 节科学管理课一书寄给我时,我尽管看见书前有厉以宁序、蒋子龙序,却仍然做好了硬着头皮看下去的准备。可是,没有想到,作为一本谈管理的书,它的内容颇为丰广,管理学、哲学、诗、小说等多种元素熔于一炉,生动幽默,深入浅出,既给人以科学启迪又给人以美的遐想。其中,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从“管理”出发不经意闯入了“散文”领地,又巧妙地跳出了“散文” ,回到“管理” ,把两者融通,踏出了一条独特的散文创作之路。 近年来,散
2、文在努力突破自身的“界限”,很注意与其他学科“联姻”,这被称为“跨文体写作” 。这种“自觉的突围”一方面固然给当下处在困境中的散文带来了一些生气,同时也向散文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而且要有深厚的甚至前沿的学科素质。然而,各种才能兼备的“通才”不那么容易出现。在我的印象中,这类文章要么艰涩、深奥,几成学术论文而毫无美感可言;要么因对专业不懂而蜻蜓点水旋点旋飞,出现了不少纰漏或常识性错误,有时让人不知所云。 16 节科学管理课似乎是个例外。它既是具有原创性的管理学教材,又多方面地凸现了新境界的汉语散文。它无疑为当下的散文创作提2供了若干值得借鉴的新经验。 首先,是
3、科学管理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哲理精神。作者谈到,随着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管理在指导人们如何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是造就现代工商文明的必经之途。然而,在具体层面,科学管理又主要表现为制度、细节、标淮、规范、过程等等,假若仅仅如实一一列述,不但枯燥无味,还会因“对象”与“场合”的变迁而失去意义。此书作者并不纠缠于此,而是“深入其里”,通过生动的事例富于原创性地表达出来。如讲到“魔鬼在细节”时,举了著名建筑家密斯凡德罗的例子,说他在设计每个剧院时,都要精确测算每个座位与音响、舞台之间的距离,以及距离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听觉、视觉,
4、计算出哪些座位可以获得欣赏歌剧的最佳音响效果,哪些座位最适合欣赏交响乐,不同座位需要做哪些调整可达到欣赏芭蕾舞的最佳视觉效果。其它如谈“干中学,学中干” 、 “回到泰罗制补课” 、 “当规范成为习惯” 、“在过程控制中创造完美” 、 “积累定律”等等,各得其妙。作者在把现代企业中日常的技术行为“提升”到哲学层面的同时,对“人”所必须具备的角色意义和价值功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如“人”在“专业主义”时代该如何“敬业” 、 “坚持” 、 “尽责”的问题。为此,作者还例举了“泰罗制” 、 “苹果与思想” 、 “小铅笔的家谱”等意味深长的故事为佐证。在作者看来,科学管理最终必须立足于对“人”的关怀并与“
5、人”的发展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次,是内在的情感性。一般人都认为,科学管理总是要压制“人”3的情感、欲望、个性以及兴趣爱好,使“人”机械地适应岗位要求,进行“单调但安全地”工作。如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就表现了精确的流水作业要求工人们像“螺丝”一样拧在某处,不得随意更动的情形。法兰克福思想家马尔库塞更是尖锐地批判了发达的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扼杀,使人满足于眼前的物质利益,付出了不再追求自由的代价。这当然涉及到深刻的“异化”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此书的作者在另一条路径上思考。他认为,在当代社会,科学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在岗位的方寸之间,不仅要有冷静的理智,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更要有积极的情感。
6、因为,科学管理本质上应该是人性化的管理。为此,作者在行文中,并不生硬地、学究式地罗列规则或陈述过程,而是洋溢着诗人般的激情,作出了富于文采的“叙事与抒情” 。如谈如何“尽责”,就讲了“罗迪还债”的故事。作者怀着爱与热情评述道:更高境界的尽责,不仅仅是做好份内的事,还应该是信誉,是使命感和荣誉感,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为了这种爱,尽责本身也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人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纵观全书,此类“抒情”笔墨随处可见。它不是对科学管理的廉价颂歌,而是深悟科学管理与“人性”发展相契合之后的赞美与推崇。作者认为,在当下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企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不仅需要科学管理,更需要
7、一种带有内在情感性的实践管理。 尽管16 节科学管理课讲的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在叙述中,作者凭借丰厚的生活经验和旁征博引的知识,或名人名言、或意味深长的故事、或典型人物的身世等等,对科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构成因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说明。这既摆脱了概念演绎的空泛,又增加了读者4“亲临现场”的仿真,潜在地推动科学管理的深入人心及普及化,对中国当下的企业改革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作为哲学的科学管理还原到大众之中,功不可没。 看完此书,我总的印象是,作者有一颗“野心”:他想从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维度建构起陈式“管理科学体系” 。姑不论实现程度如何,他的努力已赢得了专家好评,所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才“强力推荐此书” 。由于作者优异的审美能力,使此书充满着难得的理趣、美感和节奏感,让人既流连忘返又“义”不胜收,既让“人”深刻理解什么叫科学管理,又让人能享受到当文学性充盈到科学叙述中时的那份特殊的阅读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