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演日记(2010―2015).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66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导演日记(2010―20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影导演日记(2010―20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影导演日记(2010―20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影导演日记(2010―20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影导演日记(2010―20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电影导演日记(20102015)2010 年 8 月 10 日 拍一个电影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意外。可能是因为干这些事的目的最初都是因为孤独而需要说话,我在写作中寻找着对方,却不知道对方在哪。我的电影也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从 2007 年开始拍摄短片,主要还是记录面对故乡的心情。2010 年冬天,内心虚无,包括村子拆迁也是一个意外。在拆迁响动开始在村庄喧嚣起来前,我顶着 2009 年最后一场雪拍摄了故乡三部曲最后一部。我偷偷跟自己说:到此为止。抵达的意义在这里。拍摄短片总有一种追赶的感觉。搬迁的消息不再是传闻,而是变成了一张合同。我一直没想过拍什么,所以我也不相信自己的记录对他人有意义。合同签了,

2、开始搬家。劳累的一周结束了,我看着陌生的环境,找不到再拍点什么的理由。 2010 年 12 月 2 日 一个婚礼场景,我看到了朋友和他貌美的妻子。不过,这个朋友在几个星期后忽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可能喝醉了,一改长久以来的开心,进门一脸严肃。然后,我坐在沙发上听他郑重其事地跟我说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关于他妻子的,说之前,犹豫再三,说时,也是时断时续。他说,也许我搞艺术,可以告诉他是不是遇上了一件怪事。这个事一句话概括就是他的妻子漫无边际的性索取搞得他几乎崩溃。他们后来还是离婚了,朋友圈中流传的离婚原因,也照顾了大多数人的对婚姻关系的2认知,也就是“性格不合” 。后来,这件事被我忘记了。 201

3、2 年 1 月 15 日 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满洲里的一个中年男人因不满妻子的性索取而将其杀害,并在逃亡途中不断奸杀女性。记不清罪犯最后被捕,还是仍在逃亡。也许,这样的案件每天都会有。当时,我产生了几个疑问:什么样的性索求会让一个男人发疯?什么样的心理会让一个恐惧性的人以奸杀为乐?于是,我把 2010 年朋友发生的事情和这个联系了起来。在叙事上安排了一个男人与妻子分开的原因是男子对女子施暴。然后,男子因压抑产生病态的性需求,杀人逃亡这是我对新闻里那部分消息的改编。电影叫满洲里来的人 ,但满洲里的镜头并不多,我只用了很少的实景镜头点清一个逃亡的起点。电影的重心在离开之后如何走入深渊,如何不

4、能自拔男子逃回故乡,前妻回到两人曾居住的房子企图找到男子,发现楼房被拆迁,往日情境再现。为了给自己,也给电影里的人物一个呼吸的出口,我还加入了一个神秘的追捕者,追随男子从满洲里而来,在电影最后一章冲入画面,以惩治者的身份结束犯罪。 2012 年 5 月 10 日 东边的天空上出现了一阵大规模的红色流云,足有十多分钟,天空满满的红色,像流血一样。我记得自己站在租住的房子里,拿着很久没用的摄影机,对着窗外,陷入了一种莫名低落的情绪中后来,这个自然现象也用在了我的电影里。我隐约看到了正常与非正常之间的一片灰色区域。 “拍一部电影意味着讲述关于某人自己的真相以及此人现实中的状态。 ”2012 年初,我

5、开始在生活里寻找角色,我要找到的是有热情的3人物,见了几个人都不合适。我不要表演,我要生活气息,残酷的生活给了他们隐秘的绝望。 2012 年 7 月 28 日 纪录片是否有一个分类叫“心理纪录片” 。我觉得拍摄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对人物的纪录是基于大部分真实的。告诫自己要忠实于“心理” ,而非故事。我等于是带着疑问开始接触几个演员的。最早确定的是男演员,我们有着相同的生活背景,很容易相处。他有电影的热情,但我觉得他不能理解我要展示的生活,或者说我有点怀疑他的勇气。我就带着他四处乱拍,其实是为了让我们熟悉起来和消除他的镜头感。我把这段拍摄称为“游荡的踪迹” 。我庆幸得到了信任,拍到了几个性心理的变

6、化过程。可以说,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最后变成了一个对性瘾的探讨者。 2012 年 9 月 5 日 女主角是男演员推荐的。第一面的时候是在火车站,我试了一些镜头。其实,我在取景器中看到了那张脸就觉得很生活。但是我没有表达我的高兴,而是继续严肃地试镜头。男演员就在一旁不断地问我,行么,行么?很多人会相信这个角色。我觉得我能在她身上感到一种我这部电影之外的绝望。我信任她。镜头就跟着她,我没有对她过多要求。我只是告诉男演?T 在肢体上带动一下她。她像一个废弃的机器似的,连她本人都以为自己无法融入我们这个看似胡闹的拍摄流程,然而我觉得我找到了她的开关,展现了她的疯狂运转。 2012 年 11 月 2 日 日

7、晒风吹,拍累就歇几天。我跟演员约定随时等我电话,天气越不4好,我越想借助这种天然的风景来拍摄。我们的对话经常是如此“今天来车站。 ”“下午到旧楼房。 ”“用带箱子么?” “我看天不好,要下雨了吧?” “下雨多好啊。 ”“我稍微晚点到,你先躲躲雨。 ”很多氛围是我想用到电影里的,我要和最早拍摄到的一组红色的流云镜头呼应,在每段都要有呼应晚上也失眠,于是在本子上记下了这样几段话分别来自法国作家巴塔耶在色情史中的一句话:“我们想要的是让我们的生活处于危险之中的东西。 ”危险、性、死亡、神圣等词汇,在一段时间内使我有了拍摄的欲望;还有萨德的话:“你必须坦白你的性,我就能判断出你的道德和人性。 ”一个导

8、演在挑战面前,继续着他个人对“道德与人性”的坦白。对了,下起了雪,我们在雪地里拍了电影开场戏。 2013 年 12 月 20 日 电影做完了。对我来说,一方面是把本来处于黑暗中的想法曝光;另一方面是通过注视它,而获得勇气与真诚。这些所谓的“黑暗”不过是一些我们被禁止言说的事物,但我相信它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众所周知,这个话题是禁忌的。而我们为这故事的合理性寻找着一种可贵的表达我觉得我完成了自己的计划。我将会和大部分观众一样面临挑战。首先是意识上的不遮掩,纪录片般的粗野。最近,有了闲工夫,看一些所谓人针对纪录片渲染故事引来的质疑。从观众的角度,我有同样的疑问。是被事件感动了,还是纪录片的主体

9、本身?真实,还是虚构?而新闻或人物故事的真实成分到底有多少?我个人觉得,重要的是“心理真实” 。影片中的“满洲里”作为一个边境小城,我并没有刻意放大地5域,男主演真正与这个地方的关系若隐若现就说明,我的用意不在于此。性瘾像一列欲望火车,它出发了。对于我来说,它的增减,和我在拍摄中与这些日常人物对这件事的看法组成了判断这个心理,及这部电影的踪迹。 2014 年 5 月 与策划人张亚璇联系,她的热情回复让我眼前一亮。当时,她在比利时,说打不开国内的网址,于是我只能另外传到一个邮箱。时差关系,我们总是半夜简单沟通。此时,我正处于茫然状态,片子在手上,观众却看不到。一个月后,再次与亚璇邮件,她说好像我

10、很着急,自己还有很多事,就把一个电影节选片人的邮件转我。亚璇说,刚给对方回复,他们严肃地讨论着我的新电影,大意是“这部电影非常令人不安但很好,还有几部电影有破坏的力量呢?”其中, “从未见过的中国电影”是温哥华电影节选片人谢枫先生在邮件中所写的。 2014 年 10 月 前段才把电影的粗剪给一些朋友陆续发过去。这天有了第一个回音,他说,我像一个闯入“瓷器店的大象” ,毁坏了一切东西。然后在他粉丝数巨大的微博上第一次告诉大家:真的有人这样拍了一部电影。之后,朋友们的回复陆续来了。一个人深夜问我,在如此晃动的光影中到底想提示什么?这个词使我觉得必须严肃面对。我感兴趣的是人物从犯罪到逃跑再到犯罪的内

11、心转变。换句话说就是观众因此而想到的那部分,而不是看到的那部分。所以,镜头里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舒服的东西,大家对故事的依赖遭到破坏灰暗的天空、突然的追击、男性的暴躁及女性回故乡后面对家被拆掉时的那种情绪这在我的眼前和生活中都是6真实的。还有人说,片子太冷漠了。冷漠来自我看到的人物,那种生活中随处可见,只不过没有这么集中的冷漠让我产生了一种以前在写作中才有的欲望,我就要拍这个。 2014 年 12 月 晚上看到微博,这部电影又迎来了“年度十大高逼格电影”标签,与戈达尔并列令我暗自骄傲。很多人觉得我认识这个影评人。其实,我们不认识,我只是把片子发给他看,就像发给很多电影行业的人一样。这个影评人是少数

12、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他觉得我很勇敢。其实,我觉得我是恐惧到了极点。这部电影将来会被骂得很惨。我没有影响影评人的判断,我们足够宽容,我们期待一些改变。感谢朋友们。 2015 年 4 月 16 日 我住在维多利亚港旁边的宾馆。首映地点香港太空馆在港湾旁边,我记得白天和朋友挨个走了一些在港片里听到过的地名,铜锣湾、旺角、尖沙咀、重庆大厦、油麻地、皇后大道我几乎每天都跟着朋友在这些地方穿梭。晚上,他们累了早早休息,我睡不着干脆自己独自出行,也不敢走太远,从星光大道开始,一路经自由女神像到尽头的渡轮码头。这条海岸是我这次来参加电影节对香港最深刻的印象了。三月底的香港很冷。这里的海和我见过的所有的海不太一样

13、,可能是因为有了对岸五光十色的灯火的呼应。23 号的下午,坐船过海去对岸的会展中心参加电影节开幕,我和主演候场时,我想到的不是接下来多么风光,而是待会没有任何摄影师拍照该如何收场。当主持人念到我们的电影名时,我什么都没想,紧张地走了上去。红毯之行是在丝毫不亚于明星式的闪光灯7的照耀下收场的,走过人群,我松了一口气。这是香港观众对这部片巨大的礼貌。后来,眼前是很多只在电视里看过的电影人互相说着话,而我和主演则站在灯光照不到的一角。我们正想离开时遇上了请我参加电影节的王庆锵老师,他见我第一句话:“你来了真好。 ”随后嘱咐我片子首映那天中午组委会请年轻导演吃饭,别忘了。首映日,我按时去了他们位于香港

14、科技中心的办公室,在比较熟悉的那个广场上,遇上很多对结婚的新人。以为拍电影,上电梯时才发觉电影节办公室楼下就是婚姻登记处。吃完饭,电影节策划王庆锵老师和总监李焯桃老师,跟我走出了饭店,我以为他们送我,又怕耽误他们时间,连说几次“你们忙别去了吧” 。一直与无数新人相遇,就这样一边说着,一边走进太空馆的放映场地,我才知道他们是想来陪我一下。又是媒体拍照,又是记者约访谈,后来观众也来了,人一多,等我再想找他?时,他们已经不见了。香港太空馆是一个怪异的球形建筑,在我看来怪异的形状符合我的电影,我在电影里发现,而不是制造出来的那个世界,就很像太空,空旷而孤独的空间。香港之行我内心也是很不安的。当然这种不

15、安已经不是电影中的那种了,从北京登上飞机到见到香港的海,我带着我的电影、我黑暗的想法来到了我未曾期待过的地方。还有在首映式上,我第一次听到了以前在报道里说的导演电影结束后的掌声。回到老家后,我在给王庆锵老师写邮件时的内心是温暖的,特别想再说一次谢谢。今天,打开邮件看到了那句话:“谢谢你能来。 ”这句重复的话很像我对他的印象,他的特点是把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你面前,认真地念很多遍。好像生怕你没听到一样,说完然后他会看着你,告诉你:“拍下去就好了。 ” 82015 年 5 月 10 日 南方周末的编辑得知电影在首映后引起争议,约写创作初衷,正好有一些想说的话针对首映过后大家的评论。我写道:镜头在这

16、里像一根绳子,时紧时松地拉着我。有时会离得太近,有时又会被拉得踉踉跄跄。这不是一种风格,这只是这部电影的形式。开始拍摄时每次回看素材,我们都会因为这秒抓到了一个表情而鼓掌,又因为下一秒镜头失焦而忧虑。很多时候等光调好,摄影机焦点对好,人物已完全不在那个状态了。镜头里的光好好的,焦点实实的,而他们特别别扭,一幅不知所以的茫然。对画面的要求从拍摄中期开始已从光线和构图下降到了抓到多少是多少,一点也不让他们离开镜头的注视。在“合格的光影形式”和“人物”这两点上,虽然两者很明显并不对立,但对于这部具体而意外的电影来说,对于那时那刻,对于没有时间等待的我,宁愿选择站在人物这边。从写下构思到拍完,我和电影里的人都在成长。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绝不是因为我们弄懂了,而是我们去想了。 资料写作者:唐棣,电影导演,现居北京。以上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