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博洲:致力两岸和平统一的作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993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博洲:致力两岸和平统一的作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蓝博洲:致力两岸和平统一的作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蓝博洲:致力两岸和平统一的作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蓝博洲:致力两岸和平统一的作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蓝博洲:致力两岸和平统一的作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蓝博洲:致力两岸和平统一的作家月 10 日,在北京又见到蓝博洲。来过多少次北京,蓝博洲已记不清。这次他是专程来看奥运会开幕式。在获邀来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庞大嘉宾队伍中,蓝博洲是惟一的台湾作家。我问他对开幕式的观感,他说:“太精彩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将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表现得美轮美奂,并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理念。他还告诉我,台湾获邀同来的一些长期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老前辈,看完开幕式后感叹:我们可能看不到两岸统一的那一天了,但看了今晚的开幕式,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可以放心地“走”了。 初识蓝博洲是 2001 年 12 月。那是,他作为台湾特邀代表之一来北京出席中

2、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作协大楼会议室的一场座谈中,我见到了留着一头披肩长发和一脸络腮胡子,看上去很酷的蓝博洲。在那次座谈会上,他话语不多。他写过什么作品我不知道。直至 2003 年 4 月,中国作协组团赴台交流,我作为团员之一在台北再次见到蓝博洲。我因想看看台湾前辈作家吴浊流的故居及其生前在苗栗县任教的地方,而蓝博洲住在苗栗,便请他做向导。他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我坐上了由他驾驶的汽车。他的夫人、儿子和女儿也同车返回苗栗。我们一行先看了位于新竹县新埔镇的吴浊流故居,接着在苗栗县西湖乡看了与吴浊流有关的一些地点,包括西湖国小、云梯书院和五湖村刚开2馆一个月的吴浊流艺文馆。蓝博洲一家

3、租住在西湖乡一处坡地上,是几间低矮并有些潮湿的平房。在他家短暂的一两个小时的作客过程中,他将他的部分著作送给我,大约有十来本。回到北京之后,拜读这些作品,对蓝博洲的创作有了一些认识。同年 7 月 30 日,中国作协在北京举办蓝博洲作品研讨会,我受邀在会上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介蓝博洲创作的发言。2005 年 8 月,中国作协又在长春举行詹澈和蓝博洲两位台湾作家的研讨会,我获邀参加并就蓝博洲的长篇小说藤缠树表达管见。与蓝博洲的交往越来越多,对他的了解也就越来越深入了。 蓝博洲 1960 年生于台湾苗栗县一个客家工人家庭。1979 年入读辅仁大学法文系。在大学担任学生文学社社长期间,他曾邀请杨逵、陈

4、映真两位不同时期的“政治犯”作家到学校演讲,从而第一次接触到了在台湾实行的白色恐怖统治中遭受迫害的台湾进步人士。在校期间,他开始阅读鲁迅等 30 年代作家的“禁书” , “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与充实” 。而台湾作家吴浊流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花果 ,则使他第一次读到有关台湾“二二八事件”的文字资料。1983 年,蓝博洲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旅行者 。1985 年,他的小说丧逝获台湾第八届时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1987 年,他加盟陈映真主持的人间杂志社,撰写的第一篇稿件是关于“二二八事件”的报告文学(台湾称为报导文学) 。接着,他发表了报告文学美好的世纪寻找战士郭?L 琮大夫的足迹 ,讲述了 50 年代被国

5、民党当局杀害的中共台湾地下党领导干部郭?L琮的事迹。从此,他致力于揭露台湾 50 年代白色恐怖的采访与写作,并接连发表出版了沉尸、流亡、二二八 、 幌马车之歌 、 日据时期台3湾的学生运动,19131945 年 、 白色恐怖 、 寻访被湮灭的台湾史与台湾人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共产青年李登辉 、 天未亮 、 麦浪歌咏队 、 台湾好女人 、 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等报告文学作品,还出版了长篇小说藤缠树 。他还曾担任 T.V.B.S 电视台“台湾思想起关于 50 年代白色恐怖受难者电视纪录片”节目制作人,拍摄了 500 多盘带子,后来播出 40 集。 天未亮和麦浪歌咏队都是讲述上世纪 40

6、 年代末台湾有名的“四六事件”的纪实作品。所谓“四六事件” ,起因于 1949 年 3 月 20 日,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学院两名学生共乘一辆脚踏车,被警察认为违反交规,双方发生冲突,两名学生被拘押,从而引发两校学潮,并导致 4 月6 日国民党当局拘捕约 200 名台湾师院学生。此后,台大和台湾师院 40多名学生被逮捕,其中 18 名学生被枪决,其余被判处有期徒刑。在被捕学生中,有许多是台大麦浪歌咏队的队员。 麦浪歌咏队一书除了对麦浪队员的采访,还辟专章刊录了麦浪歌咏队表演过的歌舞,其中有:歌曲祖国大合唱 、 祖国进行曲 、 你这个坏东西 、 团结就是力量 、你是灯塔 、 青春战斗曲 ,舞蹈康定

7、情歌 、 马车夫之歌 、 在那遥远的地方 、 青春舞曲 ,歌剧农村曲本事 、 农村曲等等。从这些不少在中国大陆解放区也经常上演的曲目中,人们也就不难明白“麦浪”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歌咏队,也就不难理解蓝博洲的写作在台湾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出版于 2000 年李登辉卸任“总统”之前的共产青年李登辉一书,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质疑李登辉的政治人格与道德人格。作者指出,只要曾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背叛的李登辉没有4“讲清楚说明白”自己的历史疑点,就永远不能摆脱“出卖同志”的嫌疑。 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一书,讲述了台湾文学界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宋非我、简国贤、吕赫若、雷石榆、蓝明谷和吴浊流的事迹。其中

8、剧作家简国贤、小说家吕赫若和诗人蓝明谷是中共地下党员。长篇小说藤缠树 ,则再现了台湾 50 年代白色恐怖中蒙难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人格。作者历时 10 年,5 易其稿,才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出版后,于 2002 年 12 月相继获得台湾联合报 “读书人最佳书奖”和中国时报 “开卷好书奖” 。蓝博洲的其它作品,大都表现的是台湾“二二八”事件和 50 年代白色恐怖的政治蒙难者的经历,体裁也是以报告文学为主。 台湾“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岁月,发生于国共内战和国际上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的背景。从大陆溃败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台实施了长达 38 年之久的戒严体制。50 年代,国民党当局将在大

9、陆实行过的白色恐怖移植到台湾,掀起反共浪潮,实行特务政治,限制台湾人民的思想自由和基本人权。白色恐怖不仅使许多革命者喋血刑场,而且还造成了无数的冤案,许多台湾的优秀青年和普通民众惨遭迫害和株连。2000 年以前的国民党集团执政期间,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对“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历史刻意抹除,使得这段时期成为台湾政治和历史的禁区。2000 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分离主义意识形态从边缘地位扩张为话语霸权,分离主义者对这一段历史则进行了别有用心的曲解和颠覆。台湾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反抗国民党专制、追求祖国统一的阶级斗争被诠释为族群压迫与省籍冲突,仁人志士们的革命5理想和民族大义被粗暴地改写

10、为台独的历史资源。出于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蓝博洲从事他的这些报告文学的采访和写作。他深入民间,开展田野调查,钩沉往事,探究真相,拨开历史迷雾,还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以崇高精神,还无辜蒙难的普通民众以清白良心。值得指出的是,蓝博洲是在 1986 年台湾尚未解严之时,进行他的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当时,白色恐怖的梦魇还没从人们的心头消失,采访者与受访者都心有余悸。一些受访者甚至怀疑他是情治机关特务。蓝博洲曾颇有感触地说:“口述历史采写者和当年抓人的特务,在工作方法上,在某种程度而言,并没有两样;不同的只是,两者的动机与身份。也正因为这样,在向白色恐怖的历史记忆犹存的政治受难人及其家属采访当年的受难

11、经验时,很难不令他们又有回到恐怖年代的联想。因此,这就使得进行这样的采访工作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困难。而我的经验告诉我,惟有抱着诚恳的态度,面对那段受难的历史,也面对受难者的遗族,才能够弭除恐惧与猜疑的心理,走入台湾民众史的现场。 ”这些报告文学的采访和写作,使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考更加深邃,精神更加升华。他说:“我清楚地看到,老一代的台湾民主斗士,具有目前新生代所缺乏的开放的胸襟,和对理想的执着;在统独的路上,一生血泪抗争所凝聚的智慧,更使他们不会因为客观情势一时的消长而迷失。 ”在谈到麦浪歌咏队这本书十年采访写作的艰辛,蓝博洲说:“如果硬要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持我继续做下去的话,我只能说,通

12、过麦浪时的歌 ,我找到一种能够让我在当今媚俗的台湾知识界安身立命的理想” , “麦浪时的歌 ,也许不合当今台湾社会的主调,可它却能够让人通过他们灿烂的青春之歌听到为6理想战斗的力量。 ”关于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一书的写作,蓝博洲说:“收录在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身影书中的宋非我、简国贤、吕赫若、雷石榆与蓝明谷等人的生命史,其实就是我这十几年来在历史的迷雾中所能看到的他们的模糊身影;虽然模糊,终究还是能够让我们约略窥见他们精彩生命的轮廓,进而能够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生命史,更多地认识那段被人们湮灭与刻意遗忘的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分离主义猖獗、统独斗争严峻的台湾社会,重建历史叙事,接续历史传统

13、,创造民族和解与两岸和平统一的条件,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蓝博洲显然对自己的写作有着充分的理解。 阅读蓝博洲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唯物史观与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对历史的发掘和发现工作不仅使蓝博洲的思想趋向深邃,也使他的人生阅历变得丰富,心灵敏锐而细腻。这一切使他的报告文学在艺术上日益成熟,不少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报告文学代表作幌马车之歌 ,叙述的是 1950年遇难的台湾进步人士、作家钟理和同父异母兄弟钟浩东的事迹。作品采用的是倒叙的结构,从主人公拖着沉重的脚镣,唱着日本 30 年代名曲幌马车之歌步出牢房,从容就义的情景写起,接着转入主人公的身世,表现了主人公从童年到最后遇难的一生

14、的经历。作者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主人公性格和精神的细节加以细致描绘。如写钟浩东在中学时代偷偷阅读大陆作家的作品,有一次在课堂上被日籍教师发现后遭到辱骂,钟浩东不服气地为自己辩护:“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读中文书。”日籍教师举鞭抽打并大骂“清国奴” ,钟浩东随手抓起桌上的书掷向日籍教师。 幌马车之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全篇贯穿着强烈的情感。作品既7表现了主人公对祖国、对家庭和亲人的炽热的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主人公遇难的巨大哀痛。 幌马车之歌被台湾联合文学评选为 1991年十大好书第一名,并被改编为报告剧;台湾导演侯孝贤两次把它拍成电影,名为悲情城市和好男好女 ,蓝博洲还在好男好女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幌

15、马车之歌一书在台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决非偶然,而是与其历史表现的真实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沉而强烈的情感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密切相关。 蓝博洲不仅“坐而论” ,通过手中的笔对被湮没的历史的挖掘揭示台湾革命者和进步青年对祖国的深情,而且“起而行” ,力图以政治上的参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他出任致力于祖国统一的左翼团体夏潮联合会的会长。2004 年,在民进党当局叫嚣“台独” ,不断挑衅祖国大陆,台海局势格外严峻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在苗栗选区竞选台湾“立法院”的“立委” 。在分离主义的主张大行其道的台湾岛上,他大声喊出“反台独,要三通;反军购,要福利;反内战,要和平”的竞选政见,振聋发聩之声令岛内外的

16、有识之士精神为之鼓舞。侯孝贤、林书扬、陈明忠、陈映真、朱天心、杨渡、王晓波、叶芸芸、李黎和刘进庆等岛内外正义之士共同发起推荐蓝博洲,号召台湾民众“让一个作家进立法院,为受苦的人说话” ;岛内外文化界、学术界和社运界等众多知名人士群起呼应,朱天文、康诺、尹乃菁、郑丽文、吴继文、郑鸿生、林文义、蔡诗萍、杨照、陈鼓应、夏铸九、黄光国、陈昭瑛、吕正惠等参加连署发起推荐和连署传单上说:“蓝博洲是我们公认,台湾最优秀的报导文学作家8之一。把一个这么优秀的作家送进立法院,那个已经被形容成疯人院的地方,我们都非常舍不得。因为,我们认为他的作品,在未来的历史上,一定会比立法院的吵架更有价值,更值得为下一代所欣赏

17、。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真诚的声音,一个人文的心灵,进入立法院,为受苦的老百姓说话。我们推荐他,是因为我们认识他这么久,相信他的人格,他的风骨。我们希望透过蓝博洲,改变这个社会的无力感。我们希望透过蓝博洲,改变立法院的疯狂混乱。我们希望透过蓝博洲,让受苦的人有自己的代表。 ”然而,台湾现在的选举体制,是不可能让缺乏强大的政党支援和雄厚的金钱后盾的“受苦人的代表”脱颖而出的;被分离主义意识形态洗脑的某些人,更是对蓝博洲的竞选主张感觉极不舒服。在竞选期间,曾经有位“爱台湾本土”的人士,揪住蓝博洲的衣领厉声质问:“你为什么要反军购呢!”台湾岛内的政治气候与现实状况,使蓝博洲的竞选

18、终告失利。然而,他也因此对台湾的所谓民主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察识。 值得一提的是,蓝博洲的写作和政治活动的背后始终站着一个人,这就是他的夫人林灵女士。蓝博洲的贤内助在喜欢看电影的少女时代就对人生充满着浪漫的憧憬。10 岁那年看了八百壮士之后,她决心学会游泳,以待有朝一日成为片中冒着敌人的炮火、泅水渡江、勇敢地赠旗给抗日将士的杨惠敏;14 岁,看了碧血黄花 ,又立志要做秋瑾那样的女英雄。看了表现台湾作家钟理和妻子钟平妹爱情故事的电影原乡人 ,她又期许自己也能够像钟平妹那样,支持一个像钟理那样的文艺青年并去成就他的文学理想。她认为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也是一种不平9凡的人生。20 岁那年,她毛遂自荐

19、进入了由陈映真主持的人间杂志。正是在人间 ,她认识了同事蓝博洲。那是正为寻访和写作被遮蔽的台湾民众史而风尘仆仆地奔波忙碌的蓝博洲,触动了她的心灵。她想,他不正是自己少女时代梦想的钟理和那样的文艺青年吗?她和蓝博洲一起并肩工作,也为反对白色恐怖、争取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等等跟着蓝博洲走上街头。通过跟随蓝博洲为写作幌马车之歌进行的采访,她又认识了钟浩东这位钟理和的同父异母兄弟不同的理想和奋斗人生。她更坚定了将自己和蓝博洲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决心。1989 年,她跟蓝博洲结婚,之后她拖儿带女随同蓝博洲过着四处漂泊迁徙的日子。为了方便蓝博洲的采访和写作,一家人曾多年远离台北,在乡下过着“连一个可图温饱的固定收入都没有”的生活。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这是一段古典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女性崇高的人生选择。 让一段段被埋没的历史突破政治的禁忌重见天光,让一个个台湾的优秀儿女走出尘封的岁月再现风采;行色匆匆地奔走于海峡两岸,消融心灵积雪,传递骨肉亲情。蓝博洲所从事的这些工作,既是在发掘历史,也是在创造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