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他像大多数香港人一样,相信“一个人跨界越猛烈,能量就越大” ,所以非常勤奋:无数档电视节目,两所大学教授,平均年出书 3 本,全年演讲 150 场这一切都使得他成为内地人心目中最熟悉的香港人。他是梁文道,华人媒体不约而同把他当做“公共知识分子”代表,公共职业也使得他成为务实型财富人物。 胡润财富榜这样点评他:从教授到作家,从主持到专家,梁文道的身价飙升了三倍,财富积累也翻了三番,虽然他身兼多职,但每一种职业也因为做到了极致,薪水和后期财富效应远远高于同行。 干活:一点累,刚刚好 最狂的时候,梁文道同时在凤凰卫视做 4 个节目:铿锵三人行 、开卷八分钟 、 走向
2、 2010和时事直通车 ;最高纪录时,你会在凤凰卫视一天看到他八次。凤凰卫视其实只是梁文道的兼职,他还有若干兼职:13 个报刊的固定专栏人,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他真正的职业,是他自己一手创办的香港商业一台总监。梁文道生于香港,但很小就随父母去了台湾。住处附近有苹果园,他常常和别的小朋友去摘苹果。修剪过的苹果树不太高,但是对于还是小孩子的他们来说,要想摘到树上又大又红的苹果,并不是件容易2的事。大多数小朋友会抡起竹篙击落树枝上的果实,砸落在地的苹果往往被摔得破烂。梁文道却很聪明,先在园子里找到一棵并不高大的果树,然后奋力往上跳,同时伸直手臂,争取跳跃到最高处时采
3、摘到苹果。虽然并不是每次的跳跃都能摘到苹果,但只要是摘到手中的苹果绝对是完好无缺的。 童年的趣事,让梁文道在成长与赚钱的过程中深受启发。梁文道最早在香港大学做讲师。一周几节课,大多数时间不用坐班,相当悠闲,唯一的缺点就是钱不多。甚至在书店碰到喜欢的书也买不起,只得用数码相机拍下来放到电脑里面看。 梁文道意识到钱的重要性,但除了读过很多书,会教书外,似乎也没有别的赚钱之道。闲适的生活有点儿像摘没有高度的苹果,太简单了。于是,梁文道开始做点有难度的事。起初是写书。第一本书拖拖拉拉写了大半年,写好后非常不满意,拿到出版社也没有人愿意要。梁文道觉得这写书就像高大果树上的苹果,自己还不够高,还没有能力搞
4、下来,而在香港大学的工作,又像高个摘矮树上的苹果,太轻而易举。真正能发掘的赚钱之道,应该是那种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 于是,梁文道退而求其次,为杂志写豆腐块。起初也有点难,没有名气,不知道找选题,千字文发到编辑那里,总是改了又改,很多次要重新按照编辑布置的选题再写。毕竟还有些功底,这些看似有点难度的事,其实只要稍稍努力,就能完成。稿子越写越好,约稿的媒体越来越多,稿费也随之水涨船高,到最后,稿费竟也有在大学里的任教那么多。3今天,梁文道做那么多职业,运用的也是摘苹果这个道理。如果很闲,就多做一份,直到稍稍感到累即可,太累了,绝对不再做加法。所以,最多的时候,可以在凤凰卫视看到他有四个节目同天播
5、出,最少的时候却也只有一个节目。太闲,人会懒,用香港人惯常说的话“懒人无钱赚” ;太累,人会病,最后都送进医院了。一点累,刚刚好。 如要稳健增值,务必第二个吃螃蟹 梁文道的才华逐渐显露,华人媒体不约而同把他当做“公共知识分子” 。刚刚成立不久的凤凰卫视和香港商业一台几乎同时向他发出邀请,为他开辟文化类节目做主持,薪水相当可观。 梁文道很是心动,从教授跨越到专栏作家,让他收获了许多意外之财。一旦从平面媒体的作家跨越到电视节目的主持,将是人生更大的提升和更多财富的收获。看似很容易做出的决定,梁文道却思虑很久,最后婉拒了电视台。这个决定颇让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先生意外,他没有料到梁文道会拒绝这块诱人的
6、大蛋糕。 那时没有任何像他这类人成功主持节目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当时梁文道就闯进凤凰卫视,无论最终是否成功,一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两年后,梁文道最终还是迈进了凤凰卫视。他在开卷八分钟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10 年,爱迪生发明了有声电影,电影很快风靡全国。一个叫梁少波的年轻人,敏锐地意识到电影蕴涵着巨大商机。他想4寻找一个投资方,成立中国首家电影制片公司,梁少波首先找到好友邵仁枚,但是时是香港富商的邵仁枚婉拒了他。后来,梁少波又找到另一个望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公司民新影画片有限公司中国首部故事片胭脂在香港公映后,场场爆满,然而,票房收入远远抵不上影片投资。最终,民新影画片有限公司宣布破产
7、,投资人血本无归 梁文道很想在节目中把这个故事讲完,但 8 分钟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直到 1930 年,邵仁枚才涉足电影业,他与六弟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影视有限公司,一炮打响,成为中国电影业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 在最初婉拒凤凰卫视时,梁文道就在一本名为华人电影史诗的书中看到了这个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让他下定决心婉拒做主持的邀请。梁文道是这么想的:如果邵氏兄弟在 1922 年就投入电影业,下场必定和民新影画片公司一样。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时机”问题。如果自己贸然转向电视主持人,首先“能力”不足,再则“时机”也不对。 其实,婉拒凤凰卫视后,梁文道并没对这个刚刚成立的电视台视
8、而不见。他总能从朋友那里得到一手讯息:“尚未大学毕业的美女进台当了主持,在某大学任教的中年发福教授成了经济评论员”许多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人都成为当家台柱,偶像派主持人的格局,也被他们颠覆。梁文道觉得时机成熟了。 面对一个尚不成熟、不够了解的市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会死得很惨,这种情况下,选择“第二个吃螃蟹” ,把“第一口”的机会让5给对手,等对手把路探明了,自己再进入,往往事半功倍。这就是梁文道婉拒之后再主动进入电视领域的动机。 专家即“赚家” 梁文道一直走得很稳,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写作,还做主持,尽管其中的任何一项兼职都超过了当教师的薪水,但梁文道并没有辞去学校里的工作。梁文道觉得自己
9、还不够累,还可以赢得更多,于是又兼一职香港商业一台总监。 总监是个挂名,梁文道很坦白, “有个足够大的头衔才能拿到足够多的薪水” 。 梁文道觉得最没难度的事,就是做“专家” 。梁文道读过很多书,留过学,在香港最知名的大学任教,已经具备了做专家的资格。他在香港的家,只有 80 平米,卧室和客厅的墙打通连为一体,高大的书架倚墙而立。每次去别的国家,买回来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奢侈品或者当地特产,而是一箱箱书。从普通专家跃升为顶级专家,坚持多读书。买书比买楼买股投资少,看书也比选楼选股也要有趣,更重要的是风险也小许多,书读多了成为顶级专家的可能性很大,而股票和房子买多了反而容易破产。 商业一台是香港收听率
10、最高的电台。梁文道自己主持了两个节目。一个是新闻类,一个是文化类,与其说自己做主持,不如说主持专家一锅端。第一次做“专家”特别有意思:在讲完一堆新闻后,梁文道清清6嗓字,一副郑重其事的口吻对着听众说:“下面,有请本台重金邀请来的顶级评论员做专家点评,他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的教授、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同时也是多家知名报刊的固定专栏人,以及凤凰卫视知名节目主持人有请梁文道先生!” 介绍完自己后,梁文道一改主持节目时随意的风格,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点评起来,那一本正经的架势比专家都专家。主持、专家合二为一的全新节目模式,很讨当下年轻听众的胃口,随着收听率大幅提高,梁文道又在别的节目中当起了客
11、串专家。过去,商业台每年为邀请专家都得花费数千万,因为梁文道的取而代之,商业台节约了很大一笔钱,同时又因为高收听率带来的广告效应,梁文道的总监收入也高涨三倍。 梁文道继商业一台之后,又获得了凤凰卫视专家团的一席地位。在电视台当专家还不满足,梁文道把专家的领域扩大到演讲方面。之前,梁文道也有在一些场合讲课,头衔多半是知名主持人,这个头衔多少有些娱乐的成分。后来,梁文道索性改为专家,许多讲座也名为“梁文道论道” ,颇有学者范儿。 “正名”后的梁文道,不仅成为各大院校的“知名专家” ,甚至国内许多城市的发展论坛上也少不了他的身影,上至省部长,下至老百姓, “道迷”遍布各个阶层。 司志政荐自深圳青年?创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