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南当代戏剧剧种兴衰谈摘 要当代的湖南戏剧剧种,随着时代的推移,有兴有衰。本文论述了兴衰的情况和原因,以及再走兴盛之路的途径。 关键词 地方戏曲剧种 非地方戏曲剧种 剧种兴衰谈 剧种是戏剧艺术的单元,犹如修房子一样,许多单元构成一座大厦,戏剧艺术也由许多剧种构成。 剧种这种称呼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兴起的。建国前只称什么班子,什么戏,什么剧,而没有明确的剧种概念。建国后,政府文化部门将流行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戏剧划分为若干剧种。全国共有戏曲剧种三百余个,上海艺术研究所主持编撰,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5 年 6 月出版的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设立条目介绍的共 335 个。 湖南的戏剧剧
2、种大多为地方戏曲剧种, 中国戏剧志?湖南卷设立条目者十九个。非地方戏曲剧种中,有戏曲剧种京剧和越剧,有皮影戏、木偶戏,还有话剧、歌剧和舞剧。建国以来,地方戏曲剧种和非地方戏曲剧种都有所发展。 地方戏曲剧种 地方戏曲剧种,首先有个定名问题。民国年间,湖南地方戏曲没有明显的剧种概念和定型的剧种名称;有些剧种有多种称谓,有些剧种以其流行的地域而被称为某地的班子,如长沙班子、祁阳班子、衡州班子、岳州班子等。建国后,各戏曲剧种才逐步定名。 “湘剧”的名称虽然最早2见于民国九年(1920)的湖南戏考 ,抗日战争时有湘剧抗敌宣传队的成立,但解放后湘北一带的地方大戏剧种都称湘剧,为了区别起见,湘剧一度称作“长
3、沙湘剧” ,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定今名。衡阳湘剧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由大春台、老春华、大吉祥三个戏班组成“湖南抗?澈庋粝婢缧?传队” ,解放后仍用此称。祁剧过去称“祁阳戏” 、 “祁阳剧” (见刘守鹤祁阳剧 ) ,五十年代初期定今名。辰河戏因兼唱高腔、弹腔,弹腔称汉戏,其剧团称“高汉剧团” ,1955 年定名为辰河戏。巴陵戏过去称为“巴湘戏” 、 “岳州班” ,1953 年定今名。荆河戏以前叫“上河戏” ,还曾一度称“湘剧” ,1954 年以其早期流行于长江荆河段而定名“荆河戏” 。武陵戏俗称“常德班” 、 “沅河班” ,解放后一度称为“常德湘剧” ,1957年改名“常德汉剧” ,八十年代编撰湖南
4、地方剧种志时定名为“武陵戏” ,但一般情况仍称常德汉剧。 民间小戏剧种,民国年间有的称“楚剧” ,有些剧种也有多种称谓,也是建国后逐渐定名的。如衡阳的“马灯” 、 “花鼓戏”一度改称“衡剧” ,后定名为衡阳花鼓戏,继又改成衡州花鼓戏;长沙和邵阳一度称“楚剧”的花鼓戏定名为长沙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岳阳俗称“瓮琴戏” 、 “花鼓子”的定名为岳阳花鼓戏;常德旧有“喀喀戏” 、 “灯戏” 、 “花鼓儿” 、“杨花柳” 、 “柳子戏”诸种称谓的定名为常德花鼓戏;祁阳“花鼓灯”与道县“调子戏”在零陵合流为零陵花鼓戏。湘西的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合称阳戏。湘西花灯戏和以平江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以嘉禾为代表的湘南
5、花灯戏合称花灯戏(湖南花灯戏) 。湖南各地称傩堂戏、傩戏、师道戏、傩神戏的剧种定名傩戏(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以“傩堂戏”3开条) 。 1953 年冬,花垣县麻栗场文化站以石成鉴为主,将苗族故事泸溪峒改编成大型苗剧团结灭妖 ,于 1954 年农历正月初六日在麻栗场首次草台演出,轰动四邻,继又正式成立业余苗剧团,于是苗剧正式诞生。诞生后编演了带血的百鸟图等优秀剧目。1954 年,广西三江县演唱侗戏的阳烂乡划归湖南通道县管辖,从此通道县境普遍演唱侗戏,为湖南民间小戏剧种之一。1956 年,嘉禾县人民政府派新文艺工作者李楚池到该县祁剧团去组织昆曲老艺人全面发掘昆曲遗产,恢复昆曲剧目;1957 年 9
6、月,省文化局扶植湘昆,特调嘉禾祁剧团赴省会汇报演出;同年 11 月,省文化局委托嘉禾县举办昆曲学员训练班;1959 年 12 月,中共郴州地委决定以嘉禾县训练班为基础建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于是湘昆剧种正式恢复。 至此,湖南形成了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八个地方大戏剧种,长沙、衡阳、邵阳、岳阳、常德、零陵六种花鼓戏和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民间小戏剧种,以及民间戏曲剧种,共计十九个地方戏曲剧种的格局。这十九个地方戏曲剧种在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开了条,立了户。此外还有少数未立户的地方戏剧种。据说湘西还有“酉剧” ,不知是什么演出形式;常德地方有“丝弦戏”
7、,因处于形成阶段加之没有专业剧团,因而戏曲志湖南卷中没有开条立户,但在新时期已建有专业剧团常德市鼎城区丝弦戏剧团,并编演了旋转的钞票等优秀剧目。 数十年来,湖南地方戏曲不但恢复了湘昆剧种,新创了苗剧,传入4了侗戏,而且其他剧种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居首位者为长沙花鼓戏,建国初期即以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刘海砍樵在北京亮相,特别是编演现代戏方面成绩斐然, “文革”前编演了三里湾 、 打铜锣 、 补锅等多剧,新时期以来编演的老表轶事 、 秋天的花鼓等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系列。省花鼓戏剧院对该剧种的发展贡献更大。该院以长沙花鼓戏为基础,吸收其他花鼓戏的养分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湖南花鼓戏,被称为“省花路
8、子” ,各地不少剧团都走“省花路子”的道路,形成了全省众多的属于长沙花鼓戏剧种的剧团,一段时期多达三十余个,戏曲志湖南卷中设条介绍者三十三个。其次是湘剧,成立了省级剧院,并创办了小演员训练班,培养出一批优秀演员成为剧院的艺术骨干,并在其基础上成立了湖南省戏曲学校。建国初期,即以整理的琵琶上路 、打猎回书等优秀传统剧目在北京打出了剧种的品牌。几十年来,整理改编了不少湘剧传统名剧,其中的拜月记率先搬上银幕;同时创作了大批优秀现代剧目和历史戏,如马陵道 、 李贞回湘 、 古画雄魂 。再次是祁剧,也建立了省级剧院,创办了众多有成就的小演员训练班,省戏曲(艺术)学校建有祁剧科,邵阳市艺术学校迄今仍保留祁
9、剧科,这些科、班为剧种培育了大批优秀青年演员,成为各地祁剧团的艺术骨干。省祁剧院和衡阳市祁剧团编演了不少优秀剧目,省祁剧院的昭君出塞三上北京, 目连救母轰动省城,衡阳市祁剧团的甲申祭获得全国性会演多种奖项;院、团合作的梦蝶纳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系列。湘昆剧种恢复以后,也在演员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剧团并发展为省团,以新培养的优秀青年演员和移植、编创的优秀剧目多5次与浙昆、苏昆进行艺术交流,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被列为全国五个基础较好的专业昆剧团之一。其他如武陵戏、巴陵戏、荆河戏都培育了新生力量,促进剧种的发展;武陵戏和衡阳湘剧、辰河戏整理的传统剧目祭头巾 、 思凡和醉打山门 、 破窑记 ,巴陵戏新
10、编的弃花翎等剧都享誉首都。民间小戏剧种中,邵阳、衡州、常德花鼓戏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非地方戏曲剧种 京剧:入湘以来,在民国年间有一定的发展,一直有专业戏班和业余票友活动。建国初期,湖南还有长沙、湘潭、黔阳、衡阳、郴州、常德、洪江、辰溪、湘西自治州等地的十来个专业剧团。1959 年,以达子红、井燕媚为首的长沙京剧团改为省京剧团,为京剧在湖南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先后从省内外聘请一批演员,充实了剧团力量。1963 年又以省戏曲学校京剧科学员为基础,并从北京聘来一批演员成立了省青年实验京剧团。 “文革”后虽然只保留了一个省京剧团,但集中了原省京和青京的艺术骨干,阵营较为强大。五十余年来,编演了广陵
11、散 、紫英等优秀剧目。此外,湘潭市京剧团在省内外也有一定影响。迄今,长沙、湘潭、张家界等地的京剧票友活动仍然十分活跃。 皮影、木偶:湖南民间流行的业余皮影戏队近千个,业余木偶戏队近百个。1956 年 7 月,省文化局调邵阳市木偶剧团与省皮影队合并,成立湖南省皮影木偶剧团(后改名“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 ) 。省级专业剧团的建立使湖南的皮影木偶艺术得到新的发展。六十年来,不但创作演出了如皮影戏龟与鹤 、 两朋友 、 三只老鼠 、 人狼同舞 ,木偶戏金鳞记 、 智取威虎山 、 化蝶等大批优秀剧(节)目,而且6进行了各方面的大幅度艺术革新,先后赴欧、亚、美洲和大洋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上百个城市访问演
12、出、慰问演出或参加国际木偶皮影会演,影响遍及全球。 越剧:外地流入湖南的戏曲剧种,在耒阳县建有专业剧团。几十年来也编演了如向杲等优秀剧目,1988 年以改编排演的龙杖悲歌赴上海参加中国剧协上海分会主办的越剧折子戏汇演,获得“三新优秀”奖(新剧目、新形象、新唱腔) 。 话剧:我国的话剧,以其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表演风格之不同,可分为早期话剧和现代话剧两个时期、两种模式。如果将建国后的话剧从现代话剧中分出单列的话,则这一时期的话剧又可称之为当代话剧。三个时期的话剧在湖南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早期的话剧通称“新剧” ,以区别于旧戏曲;又称“文明戏” ,以示文明进步。它是仿照日本新派剧演出形式又渗入一些
13、旧戏曲的成份而形成的,兴起于二十世纪初期。湖南的早期话剧是我国早期话剧第一个组织春柳社的成员、湖南浏阳戏剧家欧阳予倩发动的,在长沙市建立了文社。现代话剧是师承西欧的社会问题剧,并接受传统的民间戏剧影响,不断解决民族化问题而成长、发展起来的。现代话剧在湖南,以抗日战争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比较活跃。早期话剧和现代话剧在湖南的发展情况,本文不加论述,着重介绍当代话剧在湖南的发展情况。 建国后,湖南的话剧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虽然其骨干队伍仍然是抗日战争时期进入湖南的抗敌演剧六队成员,演出的剧目仍然是现代话剧的演出样式,但是演出团体已由建国前在中共领导下7的民间进步团体
14、建成了省级国营剧团省话剧团。省话剧团的建立标志着湖南话剧进入到当代话剧的新阶段。建国初期,除了省话剧团以外,还有活动在滨湖一带的红星歌剧话剧团、民艺歌话剧团、大中华剧团、通俗话剧团、桃源艺工歌剧团、汉寿民艺歌话剧团、湘江大众话剧团、株洲通俗话剧团、南县五一话剧团、大众歌话剧团、澧县艺工歌话剧团等。这些剧团后来又陆续解体,民间话剧团体的解体,并不意味着湖南话剧的衰落,因为省话剧团对话剧艺术有较大的发展。 省话剧团 1953 年成立以前,即以部分演员参加赴朝鲜慰问演出,1956 年又以排演的雷雨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获表演奖、导演奖和几个演员奖。从此湖南话剧团的创作和演出进入一个
15、兴旺时期。数十年来,编演了大量的优秀剧目。 “文化大革命”前,创作的地下火焰 、 赤胆红心 、 电闪雷鸣等剧具有全国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创作的枫树湾和新时期创排的望断云灭搬上了银幕。新时期以来编演的优秀剧目在三十个以上。其中剧作家陈健秋创作的梅子黄时 、 水下村庄以及世纪风 、 飞呀飞等剧都获得国家级的最高奖项, 韶山升起?t 太阳赴新加坡演出,轰动狮城。八十年代,一些话剧演员运用哑剧艺术形式表现现实生活,省话剧团杜长裕、陈健秋等编演的众生相组合哑剧,进京演出时,专家们认为该剧组走了一条既不同于外国,也不同于本国其他哑剧的独特的道路,建立了“中国式”哑剧的湖南模式。哑剧的编创,既是话剧
16、演出样式的一种发展,又为后来兴起的小品启发了创作方法。2008 年,湖南著名相声演员大兵与省话剧团合作编演了一部三幕相声剧夺宝熊兵 ,运用讽8刺戏剧的表演手法,诙谐幽默的相声语言和风趣新颖的表演形式,拓展了话剧的舞台空间。这又是一种话剧型的新样式。此后大兵于 2009 年 10月出任省话剧团副团长一职,组建了隶属于省话剧团的湖南省喜剧团。 近些年来,湖南的一些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业余剧社,编演的剧目亦以话剧为主,话剧在湖南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态势。 六十余年来,湖南的话剧得到了巨大的惊人发展。 歌剧:我国现代歌舞剧的发展,大抵有三个阶段:一是“五四运动”后的歌舞剧阶段,载歌载舞,歌舞不分家;二是上世纪
17、四十年代延安的新歌剧运动阶段,以歌唱、对话表演故事,但以无固定声腔而有别于旧戏曲;三是建国后的歌剧、舞剧各立门户阶段。第二、第三阶段的歌剧在表现形式上没有本质区别,是一种继承关系。 建国初期,湖南的部队和地方建有不少专业文工团和大量的业余文工团,都演出了不少老解放区传来的新歌剧如白毛女 、 兄妹开荒等。全省文工团整编后,新歌剧一时辍演。但如前述的滨湖一带的歌话剧团,仍继续在湖南城乡演出歌剧。他们一直生长在群众之中,经验丰富,演技较高,演出的剧目往往生动、活泼,获得群众的喜爱,如小二黑结婚等剧。 新文艺工作者中,有一批为创建湖南新歌剧而积极奋斗的同志,在他们的要求和建议下,从省文工团分出来的花鼓
18、戏演出团于 1956 年一度改名湖南歌剧团,并成功地试演了一个小戏女社员 ,用方言演唱,标明为地方歌剧,曾于 1957 年到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受到黎锦晖等专家的赞许。但是这个戏和这种作法受到湖南有些同志的反对,9在 1957 年初宣布把湖南歌剧团改为湖南花鼓戏剧团,在反右派运动中一批主张搞地方歌剧的同志因在鸣放中纷纷提出意见而被错误地划为“新歌剧右派反党集团” 。笔者认为:一些同志积极创建新歌剧,其用心和意图是好的,但要脱离传统(戏曲传统)而创建地方歌剧的做法,是不容易的,是需要花大力气的,因而遭到一些同志的反对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但是这些同志因为在鸣放中提出纯属于学术性的意见而被打
19、成“新歌剧右派反党集团”则是完全错误的。 1958 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中,湖南曾建立了三十九个专业文工团,其中有一部分歌话剧团、歌剧团、或以演唱歌剧为主的文工团。这些剧团是常德专区歌剧团、长沙市实验歌剧团、郴州专区文工团、株洲市文工团、湘潭市歌舞剧团、邵阳地区实验歌剧团等。这些剧团演出了不少优秀的歌剧剧目,如洪湖赤卫队 、江姐 、 红霞 、 红珊瑚 、 红鹰 、 红松店等,都是当时流行于各地的名剧。也有不少自创剧目,如长沙市实验歌剧团曾编演了反映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革命的两手 。 “文革”后,湖南的歌剧得到长足的发展。1979 年,在全省专业剧团戏剧、歌舞创作节目会演中,
20、涌现了中原女烈 、 毛泽健 、 礼尚往来 、 月夜归来等优秀歌剧剧目和苗歌剧带血的百鸟图 。其中表现革命先烈向警予革命事迹的中原女烈以生动、完美的演出反映更为热烈,是我省自创的第一个质量较高的歌剧剧目。1980 年,在全省首届巡回演出戏剧季中,又有三个女儿的婚事 、 不准出生的人等优秀歌剧剧目, 三剧还曾流传到沪、津等七个省、市。 1980 年省文代会期间,因歌剧问题错划右派、改正归队的朱立奇、10银汉光和长沙市歌剧团编剧李克琳等同志发起组织湖南省歌剧研究会,得到省文联、省文化局的支持,于 1981 年 11 月 17 日正式成立。12 月,朱立奇等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全国歌剧研究会大会,会后,
21、湖南歌剧研究会联合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促成了 1984 年 3 月的全省歌剧巡回观摩演出。 1984 年 6 月,全国歌剧座谈会和歌剧调演在北京举行。为了检阅两年来我省歌剧创作成果并探讨歌剧创作上的一些学术性问题,湖南省文化厅于 3 月 18 日至 4 月 1 日举行了振兴歌剧巡回观摩演出活动,组织专业人员五十余人。从吉首出发,经常德、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到郴州,沿途观摩了带血的百鸟图 、 书记推磨 、 棒打鸳鸯 、 犁担姻缘 、 灯花 、 蜻蜓 、 拦车 、 月光曲 、 芙蓉姐 、 月到中秋等大、小歌剧各五个,边看边议,最后在衡阳举行了三天座谈会。巡回观摩后,派出八名代表参加全国歌剧座谈会
22、, 蜻蜓 、 犁担姻缘二剧被调去为大会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中宣部、文化部和有关方面的好评。从此,湖南被誉为“歌剧的绿洲” 。 全国歌剧座谈会后,为迎接全国歌剧会演,湖南成立了临时歌剧工作组,通过一系列工作,于 1986 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7 日在长沙市举办了全省歌剧、话剧观摩演出。演出中涌现了深宫欲海 、 公寓?13 、小巷歌星 、 想穿牛仔裤的老知青 、 蓝花豹等大型歌剧和侗族神话歌舞剧茶花妹等优秀剧目。当年 12 月 17 日至 25 日,中国歌剧研究会和湖南等部分省、空军政治部在长沙联合举办的“1986 年歌剧交流演出”中,湖南演出的深宫欲海 、 公寓?13 、 小巷歌声 、 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