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济世养生立业之基 同修仁德发展之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 340 年的历史。三百多年里,同仁堂历经皇朝变迁,闯过民国战乱,搏击于市场经济大潮,始终昌盛不衰,其精品名药蜚声海内外。特别是2008 年四季度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陷入困境,同仁堂却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稳居同行业之首。同仁堂何以在风浪中岿然不动?其魂魄“济世养生”的诚信理念是同仁堂立业之基,发展之本,同仁堂用 340 年的时间诠释了“诚信” ,铸就了成功。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浓郁的优秀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美德,熔铸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和职工的言行之
2、内,形成了有中药行业特色,独具魅力的同仁堂文化。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同修仁德的敬业精神,货真价实的职业道德,讲信义重人和的行为规范,代代相传,留存至今,成为同仁堂绵延发展,永续经营的立业之道。 诚信者以“仁”为本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同仁堂文化的精神支柱。同仁堂崇尚的“仁德”精神,本意为仁者爱人,同情友爱,也有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之意,亦泛指同仁堂人坚持真理、正义的品行以及坚持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己任,以诚守信,以爱国爱人之心,2仁药仁术之本,取信于民,造福人类的理想追求。 以“仁本”创业。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 ,恪守“炮制虽繁必
3、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由此,在公元 1669 年成立了同仁堂。在此后的几百年间,这种诚实敬业的品德,一直深深影响着同仁堂历代经营者,并将其升华为同仁堂职业道德的精髓而代代相传,以仁德,诚信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仁堂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信义”的凝结。 以”仁本”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同仁堂的经营者始终认为诚实守信是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同仁堂药店,始终保持着十多项深受人们欢迎的便民活动。如咨询服务,坐堂问诊,代客加
4、工饮片及成药,代客寄药,煎药、送药,登记短缺药品等,特别是一些本小利微的饮片,既占资金又占库房,很多药店不愿经营。而同仁堂从患者需要出发,讲的就是“仁德”和“诚信” 。每年,同仁堂都要收到大量表示感谢或求医问药的来信。对此,许多门店都设有专人仔细阅读,热情回信答复,并寄去患者所需药品。几十年如一日,虽然不赚钱,但职工们觉得值得,因为这是同仁堂的传统和精神。 以“仁本”续业。如今,同仁堂新的一代经营团队继承了“仁本”理念的精华,并融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善待”的思想,包括善待社会,善待职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这种“善待”文化的运用,使同仁堂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空前高涨,企业也得到了前
5、所未有3的发展。 所以说,在同仁堂, “仁本”既是一种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更是一种共同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作为一根纽带,它凝聚了全集团的力量,弥补了资本的不足。应该说,有了这根文化纽带,同仁堂就是一个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强大团队。 诚信者以“义”为上 “以义为上,义利共生”是同仁堂的经营哲学,其深刻内涵就是以义取利,不取无义之利:尤其是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义为上、为先,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同仁堂坚信在生产经营中只有把“义”放在首位,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讲求社会大义,利润自然会滚滚而来;坚信重义才能取信于市场,有了信誉才能盈利。从长远战略角度看,企业经营无义即无利,小义即小利,只有大义
6、才能有大利,它反映的是企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也是同仁堂得以做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义为上,先义后利。历史上,同仁堂在扩大经营的同时,普施善举,如为进京赶考的举子免费赠送平安药。通过冬设粥厂夏送暑药,施义棺、办义学等方式救济穷苦百姓;自酬资金创办消防水会。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义举,使得同仁堂在百姓心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同仁堂依旧深植“仁本”之基,保持着自己的优良传统。1988 年上海“甲肝”流行之际,同仁堂的职工昼夜加4班,赶制了一百八十万袋板蓝根派专人专车送往疫区;2003 年“非典”肆虐京城,同仁堂挺身而出,毅然拿出 1000 万元平定中药市场价格,对外公
7、开三项承诺:保证产品质量,保证药品供应,保证药价不涨,累计向市民提供“非典”药和瓶装代煎液 300 万副,61 家同仁堂店供应着全北京近一半的药量,满足了近 100 万人次的用药需求,自己却承担了近700 万元的损失。 以义取利,义利共生。在同仁堂, “义”和“利”从根本上是不矛盾的。上海“甲肝” 、北京“非典” ,虽然同仁堂当时赔了钱、丢了利,但却赢得了。 “人心” ,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市场,为今后的经营创造了无限的商机。有人统计,1990 年亚运会开幕当天,大栅栏一条街一天营业额 80 多万元,其中同仁堂药店就占了 52 万元:从 1996 年到 2008 年,同仁堂连续 12 年保持主要
8、经济指标双位数增长;2008 年在世界经济环境的“寒冬”下,同仁堂逆市而上,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同仁堂的“利”正是来源于厚积薄发之“义”:正是因为“以义为上”的诚信理念早已象一座无形的丰碑,牢固树立在了亿万消费者的心中,因而“义利共生”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诚信者以“质”为根 质量是同仁堂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实现“做长、做强、做大”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企业“仁本”理念的集中体现。要“仁”要“义”就必须首先讲商品质量,尤其是制药企业,关系百姓的生命健康,没有质5量就谈不到“仁”和“义” ,因而,同仁堂历代继业者始终恪守古训,将质量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不敢有丝毫怠慢。 从历史上看,同仁
9、堂职工严格的自律意识以及长达 188 年供奉御药期间无形的外在压力所形成的“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疗效确切,万无一失”的责任和理念深深影响着同仁堂一代又一代,构成了同仁堂独特的质量文化。如今,同仁堂虽已发展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但讲求质量的传统本色没有变,讲求质量的方法更科学。企业引进了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过去“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科学数据。企业还将“质量”赋予了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即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经营质量和资产质量,从而使企业更加健康。如果说过去同仁堂的质量更多的是依靠员工的自律意识的话,那么现代化大生产的质量保证则必须
10、要依靠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放心的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同仁堂始终保持着“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在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同时,不断融入了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在质量管理上,同仁堂按照国家 GAP 标准建立了 13 个原料种植基地,着力解决了药材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高和药材变异等问题,将“生产车间”建到田间地头,将绿色标准建在中药的源头:在生产管理上,2004 年,同仁堂投资 6 亿元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 GMP 标准新建和改造了两大现代化生产基地,从制剂工艺、生产设备、管理系统自动化到能源控制、环保、施工质量等实现了“六个一流” ,在
11、国内同行业中处6于领先水平;在经营管理上,同仁堂在所属商业单位推行了国家 GSP 标准管理,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质量服务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售后服务体系。正是由于同仁堂从配方、选料、加工制作一直到仓储配送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高于国家标准进行,从而确保了同仁堂的药品质量,使这一特殊商品深得病患者的信赖。许多顾客,包括海外患者都专程来同仁堂购药,他们说,同仁堂生产的药都是放心药。 贴心的服务。有了放心药,还要有贴心的服务。同仁堂有上千家零售药店,但服务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让顾客满意最大化。企业提出“1=100”(即一次服务不规范等于顾客 100不满意)等新的服务理念,从强调服务的规范化入手,进而在创造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比如,同仁堂健康药业公司在经营中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膳食、健康产品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于是他们鼓励并要求店员实现由店面营业员向公共营养师的转变。 核心的管控。管控是确保产品、服务、经营和资产四个质量的重要保证。历史上,同仁堂就有“四把钥匙”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严把质量观的“四房共管” 。解放后,同仁堂更把质量放在了第一位,全面实行了GMP、GAP 和 GSP。在质量拓展到经营和资产后,同仁堂又提出了“1234”计划,其中的“1”就是提高集团控制力,并把它作为做长同仁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