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25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2008 年 3月 12日,美国作家凯特?克里斯滕森(Kate Christensen)以长篇小说大人物 (The Great Man)摘获福克纳奖,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五位女性得主。这一奖项为纪念美国文豪威廉?福克纳而设立,从 1981年举办第一届至今,已有菲利普?罗斯、E.L.道克托罗、约翰?厄普代克和唐?德利罗等文坛大腕获此殊荣。与他们相比,克里斯滕森称得上“小荷才露尖尖角” 。 1962 年,克里斯滕森出生于美国加州的伯克利,父亲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好战的黑人组织黑豹党及其它一些激进团体的法律顾问,母亲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社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克里斯滕森自小沐浴着民权运动

2、、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嬉皮文化的风风雨雨,世界观和价值观难免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20 世纪 70年代父母离异后,她随母亲迁居相对宁静的亚利桑那州,置身新环境,她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上大学时,克里斯滕森选择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里德学院的英语专业,在这所人文学科远近闻名的私立大学里,她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竟然自卑得连话都不多说。毕业后,她攻读了艾奥瓦大学作家坊的艺术硕士学位,之后移居纽约市,做过编辑助手、女招待、办公室临时工、秘书、声讯小姐、成人教育老师等工作,生活一度艰辛。克里斯滕森 6岁时开始写小故事,多年来从未放弃文学创作。在大人物之前,她出版了三部以纽约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2擅长塑造反

3、英雄 在被退稿 27次之后,克里斯滕森终于在 1999年迎来了幸运之神,长篇处女作醉梦人生 (In the Drink)出版面世。这部小说以她在纽约打拼的经历为蓝本,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口吻,塑造了一个喝酒买醉、债台高筑、频繁更换工作和性伴侣的女主人公克劳迪娅?斯坦纳,被评论界打上“都市单身白领女性文学”的标签,与稍早的畅销书布里奇特?琼斯的日记 (1996 年)和热门电视剧集欲望城市 (1998 年)相提并论。克里斯滕森很反感这种“乱点鸳鸯谱”的做法,她强调克劳迪娅身上有着明显的酗酒、自毁、狂欢作乐的反英雄色彩,类似的人物可以追溯到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 (1864 年) 、英国作

4、家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 (1954 年)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的孤心小姐 (1933 年) 。克里斯滕森称这类以刻画反英雄为特征的作品为“失败者文学” ,她承认,这是一种男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文学文类,她作为一个女作家,塑造的又是一个女性的反英雄,引起误读在所难免。于是在接下来的两部小说里,克里斯滕森特意启用男性主人公兼叙述者:杰里米?特拉内 (Jeremy Thrane, 2001)中,同名主人公与一个电影明星搞同性恋,混吃混喝,分手后被迫自力更生;老饕的挽歌 (The Epicures Lament, 2004)中,雨果?惠蒂尔也是一个什么都不如意的失败者,得了一种怪病后仍拼命吸烟以

5、加速死亡,有厌恶人类的倾向。后两部小说虽赶不上第一部畅销,但帮助克里斯滕森达到了“正名”的3目的。如今评论界公认她是一个以人物刻画见长的传统型作家,最擅长塑造徘徊于“名望、财富和/或成功的边缘” 、离经叛道但讨人喜欢的反英雄。只要想想克里斯滕森早年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际遇,便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对这些与成功无缘的“边缘人”或“局外人”情有独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见证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治激进主义和“反文化”运动的作家,克里斯滕森骨子里充满着颠覆性的情感,尤其看不惯“如今这个极度保守的时代。钟摆已经摆回家庭观念原教旨主义宗教,人民温顺驯服,像卡通人物一样战战兢兢地接受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为卑鄙可耻、

6、欺软怕硬的政府操控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 。她期待社会变革,但怀疑一切政治体系和政治家,不愿和政治沾边,因此养成了一种“无为无不为”的政治意识和态度,刻画开枪打自己的脚、脾气乖戾的边缘人物,正是她抗议社会现状的方式。 大人物: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 大人物也是一部具有鲜明克里斯滕森特色的“失败者文学”作品,只是书中的失败者不再年轻,而是七八十岁的老妇人。所谓的“大人物” ,指的是书中一个叫奥斯卡?费尔德曼的犹太裔知名画家,在盛行抽象主义画风的 20世纪,他顶风逆行,成了一个专画裸女像的艺术大家。小说开始于 2001年,也就是奥斯卡死后第 5年,亨利?伯克和拉尔夫?华盛顿这两个传记作家为获得相

7、关资料,各自登门造访奥斯卡的家人和朋友,故事情节由此展开,其他人物一一登场:奥斯卡的结发老妻阿比盖4尔和身患孤独症的儿子伊坦、74 岁的情妇特迪?圣克劳德及其与奥斯卡生下的双胞胎女儿、84 岁的姐姐玛克辛等。随着采访的进行,奥斯卡的人生逐步被还原,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更是一个典型的坏男人。理解这个人物的关键是他对女人的着魔,他想占有遇到的每一个漂亮女人,却不愿忠实于其中任何一个,他让妻子和情妇分居两处,不厌其烦地穿梭其间,还在私人画室与裸体模特同床共枕。他是书中惟一一个说话、做事随心所欲的人物,而且不受良心的折磨。为了迁就他膨胀的自我,身边的女人都放弃了自己向往的生活:阿比盖尔本想做一个不

8、婚的英语文学教授,到头来却甘愿长期忍受痛苦不堪的婚姻生活;特迪意识到“作为一个女人,你不可能拥有一切” ,放弃了妻子的名分;玛克辛是一个天才的抽象画画家,名气本可以超过弟弟,却不得不生活在弟弟的阴影之下。因此,她们都是人生的失意者,传记作家的来访促使她们思考:“我的人生错过了什么?我想得到却没有得到的是什么?”这是克里斯滕森笔下的失败者无一例外地扪心自问的问题。在塑造这三个失意的老年女性人物时,克里斯滕森同样间接地表达了她对美国社会现状的看法,涉及的话题包括两性关系、政治正确、种族差异、同性恋、衰老等。通过刻画奥斯卡和玛克辛这一对互有对比、互为映衬的姐弟艺术家,克里斯滕森也传达出她的艺术观:真

9、和美始终是艺术至高无上的追求。 然而,克里斯滕森的首要目的是把大人物写成一曲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文本中, “大人物”奥斯卡始终是一个缺席的在场:虽然他是联结其他众多人物的纽带,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动力,但在小说开始前,他已死去,在故事进程中也从未露过面,只是以被叙述者的角色存在于5阿比盖尔、特迪和玛克辛的叙述之中。因此,与这三个女性人物相比,奥斯卡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主体位置。克里斯滕森之所以这样安排,不仅是因为她对奥斯卡这样的成功人士不感兴趣,更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改写文学文本的既定程式:“在文学中,老妇人不总是占据舞台的中央,站在那个位置的是奥斯卡” ;她要“维护文学中的老妇人形象,她们不是被

10、塑造成让人讨厌的老邻居,就是很难对付的奶奶或姥姥。我想塑造的是真正的人,她们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有自我,诚实、机智。我想摈弃刻板形象。这些老妇人的大脑并不老。 ”换句话说,克里斯滕森意在颠覆文本中的性政治和年龄政治,希冀达到干预现实生活的目的。在她的笔下,三个女主人公各具特点,很难与某个先在的刻板形象对号入座:阿比盖尔个性保守温顺,深居简出;特迪性格奔放,控制欲强;玛克辛脾气乖戾,说话直率,大口吸烟,大口喝酒,眯缝着双眼看这个世界,还是个未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与奥斯卡咄咄逼人、极富侵略性的男性自我相比,她们的自我更为博大,更具弹性、包容性和合作精神。奥斯卡在世时,她们可以压抑自我,把自己降至女仆

11、的地位,这种屈服于男性中心主义的做法虽不值得提倡,但我们不妨视其为此消彼长的权宜之计,事实上她们从未完全放弃自我,故而奥斯卡死后,她们没有一味沉溺于失意的过去,只顾慨叹年华老去、青春已逝,而是积极摆脱奥斯卡的阴影,迎接生活的新机遇。在小说的中间部分,三个女人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刨根问底的传记作家,却发现彼此互生的好感压倒了曾经的芥蒂和敌意,再一次证明了女性自我中固有的同情与相互关联性。最让人惊异的是 74岁的特迪,身材依旧苗条,魅力不减当年,在小说的开6头便成功迷住了来访的亨利,后来还与路易斯谱写出浪漫缠绵的黄昏恋,让人不禁感叹“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克里斯滕森说,心态如此年轻

12、的女性人物并非她的杜撰,灵感的来源是自己的母亲:“她总是那么年轻,性感,充满活力。她很快乐,充满成就感此刻正和65岁时爱上的一个男人开车去阿拉斯加。我把这本书献给她。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在小说的后半部,三位女主人公都活出了新的自我,让人为之振奋,但她们的生活仍然存在缺憾:特迪与路易斯陷入了爱河,可相处的时间有限;阿比盖尔和另一个情敌莱拉成了朋友,可俩人都没有实现年轻时的梦想;玛克辛去世前名声大震,可由于她与简的恋爱无疾而终,死时并不快乐。也许在克里斯滕森的世界观里,失败或失意才是生活的常态;但反过来看,正因为人生有缺憾,人既不会自命不凡,也不会超然物外,而是会带着永远的渴望去关注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世界。克里斯滕森能创作出如此令人回味的“黑色喜剧”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一喜忧参半的世界观。 毋庸置疑,老年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是这部小说最出彩的地方,也正是她们深深打动了此次福克纳奖的评委,评委之一的维克托?拉瓦列说,他久久不能忘怀书中的女性人物, “她们爱做出格之事,让人愤怒,但充满活力。你对文学的要求也就如此。 ”在已经步入老龄化的美国社会,老年人正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大人物此次获奖,对美国文坛近年来出现的“老年人文学”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