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讴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2008 年度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抗击自然灾害专题”成为华彩文学篇章 2008 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其中,年初发生在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成为人们脑海中难以抹去的记忆。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中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心,大家为抗震救灾中所呈现的伟大民族精神所激励,援笔为文,再现英雄业绩,讴歌崇高精神,抒发感人情怀,为抗震救灾送去巨大的精神力量。为此,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于去年 6 月发出通知,在当年度重点作品选题中设立“抗震救灾专题” ,后更名为“抗击自然灾害专题”,增加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内容。 应该说,汶川特大
2、地震以来,相关的文学作品已经很多,但其中大都停留在新闻故事和观感散记的层面,如何用文学的独特视角书写这一场民族的灾难记忆,并使之成为一部精致新颖的艺术佳作,是不少作家所努力追求的。据悉,此次报送了数十部相关题材作品,经过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论证,最终选出 15 部作品,计有 3 部长篇小说、8 部报告文学、3 部长诗或诗歌集及 1 部理论著作。 在各种文体中,报告文学以其“文学轻骑兵”的姿态,对于表现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灾斗争,显示出独特的文学品格。 2李春雷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在灾区采访时,也想写一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后来他认为这一想法目前尚不现实,因为这一场战争仍然没
3、有结束,而且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深刻。后来,当李春雷采访到那位“总理让路女孩”小馨懿之后,便决定通过这位三岁小女孩的经历,用她的泪眼、她的恐惧、她的笑脸、她的奇遇来书写这一场灾难,以及挺立在灾难废墟之上的坚强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作者希望这部馨馨的地震在地震的大背景下,做到大场景和小画面结合、大叙述和小故事结合、理性思考和动人深情结合,语言风格上要把豪放雄浑和细腻婉约有机融合,力争使本书成为一本为广大读者关注的畅销书。 作为一名医生、教授,蒋泽先从事颌面外科工作 40 余年,经历太多的生死离别。然而在他看来,40 年的经历不及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28 分那一瞬间的震撼;他出版
4、了 20 余本关注生命的报告文学,然而对人生、生命、生死的认识不及赶到现场抢救的那 15 天。蒋泽先认为,人的一生面对的就只有两个字:“生”与“死” ,在生与死之间是人生,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真诚的爱心,当每个人心中有了真爱,生命之花就灿烂,生命之树就常青,人性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他决定把采访的资料融化吸收,溶在心田,把他们的精神铸成对生命、对人生、对生与死感悟的泣血文字废墟上的绿荫 。 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计划写成一部用镜头与文学相结合的长篇报告文学,即用镜头定格真相,用文学留下思考,力争做到镜头与文学的最佳结合,在报告文学文体上做一次尝试性的探讨。作者认为,重建物质的家园固然重要,但“诊
5、断”心灵的创伤,重建精神的家园尤3其是在废墟上如何重建心灵的家园和民族的精神大厦尤为重要。作品的主要思考点:贴近废墟、贴近人物受灾人物与救灾人物中的特殊人物,从汶川大地震对人心的震撼、震动、重创这个角度,去发现、挖掘、揭示废墟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爱,以及大地震怎样改变了人心、人性、人情、人缘,如何增强了民族精神和提升了民族品格等。 此外,赵瑜的巨大震颤发生在午后以山西一省作为全国抗灾的缩影,展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宏伟画卷;衣向东的警察的灾区某些章节在作家博客贴出后,点击率近 200 万,一度成为新浪点击率最高的文章;陈启文的南方冰雪报告对抗击冰雪灾害在书写别具眼光,
6、体现出关于存在、命运、灾难等具有人类普遍面对的课题综合思考;蒋巍的多难兴邦 (暂名)拟从较为宏观的高度,回顾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发展之路,描写中华民族在艰难险阻中的奋起与奋斗。 在去年抗震救灾进行时,诗歌成为文学参与其中的重要载体。诗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彰显理性之光。 杨国庆(羊子)是来自汶川的羌族作家。在他眼中,汶川是一片神秘古老的大地,有着丰富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5?12”大地震发生后,世界仅仅知道了灾难的汶川,对古老而现代的汶川缺乏了解和认识。他的长诗汶川之歌将对汶川精神属于人类精神范畴进行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深层的抒写和思考,让世界通过诗人的视
7、角和情思,看见汶川特别的美,欣赏汶川永恒的歌。作品将以4“我”为抒情主体,立足当代,抒写岁月天空下汶川社会和自然的生态,揭示出汶川山河给予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苦难与幸福、自足与奋进,并将古蜀文明与岷江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世界的目光走进汶川,走进岷江上游,认识社会发展的一种步伐。 徐国方的重构和唐力的抗灾:一个国家的爱与承担歌颂和倡扬灾后重建家园中的生命之光重建、人性之美重建和心灵之花重建,也显现出独特的见地。 入选的几部长篇小说,也体现了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刘宏伟的大断裂以唐山大地震为故事背景,作者情感饱满、充满人文主义情怀,力图对地震中的各色人等作精彩的表现,内容还涉及地震学、建筑学、防疫学
8、及防震减灾等专业领域。该书的采访和写作颇费周折,历时 4 年。写作时正遇汶川特大地震,作者又在续篇中增写了相关内容,不仅丰富了人物命运遭际,而且与前面部分加以呼应,更见完整。 张圣林的大地撕裂记忆是一部“80 后”作家描写“80 后”一代青年人在地震的大灾难之际迅速成长的小说,体现了这一代人的崛起和社会承担。作品写的是一场大地震之后,8 名前往西部支教的年轻大学生被轰然倒塌的教室废墟所紧紧包围,同时逢难的还有他们照顾的 17 名从7 岁到 16 岁年龄不等的农村孩子。8 个年轻人与他们的孩子一起,共同经历了一次悲与乐、爱与恨的生死之旅。复杂的人性撑起整个故事的主题,身处灾难的主人公们在自我批判
9、和反省的过程中,开始新的认识、新的蜕变。这些变化将成为动力,引导他们寻找到温暖与光明,重获新5生。 袁银波的鹰魂是一部反映空降兵在汶川大地震中不畏困苦,为抗震救灾作出巨大贡献的小说。同时,小说在反映特殊年代军旅生活方面有新颖的视角。 在理论评论类中,王干的论“5?12”地震诗潮试图全景展现汶川大地震后相关诗歌的参与性、时代性、艺术性,为这一特殊灾难事件给民族心理打下的烙印做出实录、梳理与总结。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对记者表示,在 2008 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篇目中设立“抗击自然灾害专题” ,体现了我们引导作家关注现实和民生的态度。一些作家申报后,立即赶赴灾区进行深度的采访,有的作家还去了多次,并且关注当地重建家园等工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积淀,作家们会拿出有分量的文学作品,以实际行动表明“灾难面前,中国作家没有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