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欧美国家中小学人本化德育动向当前,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本化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欧美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理念和实践行动。什么是道德教育的人本化呢?德育的人本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天性、尊严和价值,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激励学生实现健康的自我。总体来说,欧美国家的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穿在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助手” ,而不是向学生下达命令的“领导” 。比方说,小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有些老师会说“你必须这样,你一定不能那样” ,而大多数的欧美老师会说“我可以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呢?”很显然,前者扮演着“消防员”的角色,后者则以学生为主体,更注重引导
2、学生梳理自己的矛盾体系。 作为人本主义德育理念的拓展和延伸, “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提倡道德自主,反对道德灌输。欧美国家均反对道德灌输,要求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性,对道德进行自我领悟和接纳,继而心甘情愿地进行道德实践,成为道德的主人。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道德灌输把儿童当作一台机器,无视儿童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等自然禀赋,所以不能有效激发儿童的道德动机,反而导致儿童缺乏道德批判的精神。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深受欧美国家德育工作者的喜爱。 欧美国家倡导“无导向德育” ,即用自我发现构建道德价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育工作者回避直接的道德说教和“苦口婆心” ,保持客观中立、2“价
3、值无涉”的态度,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权衡、道德体验和道德判断,从中真正领悟“责任” “宽爱” “自尊” “自律” “合作” “勤劳”等核心价值的意义。比方说,在对待基本的规范上,欧美教师更注重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学生在教训中获得成长。例如,一个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认为, “中国老师什么都要管,美国老师管的很少,但是一旦迟交作业,中国老师会说下不为例 ,美国老师说这次作业零分 ”。 诚然,反对道德注入和盲目灌输,并不意味着采取形式主义、放任主义及“无道德的道德”等极端的方式,主知主义依然是贯穿欧美学校德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如英国等国家直接开设宗教课和道德课,对学生进
4、行直接的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欧美大多数国家引进了认知理论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并开发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问题中心法” “辩论法” “小组讨论法” “故事法”“心理咨询”等。 然而,德育并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道德是高度情境化的体验,因而需要寓德育于生活之中,正如萨德勒所说:“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 ”欧美国家非常重视隐性德育的价值,组织学生参加多样的社会化活动,从小事、实事着手,通过微小看本质,透过水滴看尘世。例如,德国出台法律,规定学生根据年龄阶段选择从事家务劳动的类型,有扫地
5、、整理花园、擦洗汽车等。假期期间,学生要到养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等机构从事志愿者活动 1-2 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3学生的情感价值、劳动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突显了德育中义工观念的教育本质。 此外,将德育途径扩展到网络空间,将互联网作为学校德育的交流工具与信息平台,也是当前欧美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早在 20 世纪初,杜威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即社会”的口号,他认为德育实践不应偏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主张将德育范围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让整个社会舞台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素材。杜威的德育思想紧扣时代脉搏,有效整合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因而备受欧美国家的欢迎。构建和完
6、善立体化的学校德育网络,是欧美学校德育广泛实践并将杜威德育理论逐渐变为现实的体现。 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欧美许多学校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网、中小学思政教学网等,以信息发布、搜索、浏览和采集等形式,实现德育资源的实时共享。同时,为了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采用了 BBS论坛、网络视频、网页在线交流等网络形式,实现了课堂德育教学、网络德育教学及网络德育沙龙的有机结合。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必有弊,网络的负面效应会侵蚀和毒害学生的思想,尤其是对那些尚不能完全辨析道德价值的中小学生。因此,欧美学校也在不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7、,制定学校网络文明公约和网络道德行为准则,继而预防、杜绝这一负面效应的影响,以达到紧密衔接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的德育工作。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德育的成功经验,4以发展和完善我国之德育。首先,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落实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毕竟道德是由人所制定、设计的,其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福祉,最终指向的德育主旨是“成人” 。因此,纯粹的工具主义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我国德育工作者应给予学生恰切的自由、民主以及道德自主的权利,培养学生的道德创新精神,避免盲目的道德灌输和道德注入。 其次,我们要实施多样化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重视隐性德育实践的力量,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学生的道德既非内在固有本善的展开,亦非现有道德规则的“抄写” ,而是学生主体跟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此而言,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德育途径中体验各种道德冲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嗔 ?促进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动。 最后,我们要集合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合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和完善立体的、健康的学校德育网络。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得以社会化的场所,也是进行德育活动的主要机构,利用互联网将此三者加以综合组织,达到社会道德资源的合理整合,将有益于学生的德性完善和个性成熟。 【孔令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蛘?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