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理念论统摄下的柏拉图哲学摘 要:柏拉图的理念论学说,将世界一分为二成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是可感知的自然事物,对于可感世界只能得到意见;可知世界对应是型相,可知的理念世界是真理的领域。可感世界由可知世界所决定,个别事物因分有理念而具有其质的规定性,决定一物之为自身的理由和根据。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离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灵魂是人的理念和本质,因而人本性就对理念有所关照,所以获取知识只需向灵魂回忆即可。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是少数人,这些人是哲学家,为了让国家更好的发展,应该让哲学家管理国家。由此可见,虽然柏拉图哲学涉及的内容宽宏,包罗万象,但每一部分都有机联系着,并由理念论统摄
2、。故本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柏拉图理念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国家学说以及当时世人对理念论的反驳以及柏拉图后期对理念论的调整,以期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柏拉图的理念论。 关键词:两个领域;分有;理念 一、柏拉图哲学面对的问题及其理论起点 (一)对爱利亚学派和苏格拉底哲学的继承与批判 首先,柏拉图从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无物常在”的观点出发,承认感性的自然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序列,因为感性事物的流动变化因此并不能成为哲学的对象;在此,柏拉图认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认为“存在”才是真正不变的存在,只有“存在”才是真正的知识的对象;2最后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莫非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尽其一生探求“是什么”
3、 ,希望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定义,柏拉图追随他的老师为事物寻求普遍定义,但他不满足于苏格拉底将普遍定义的对象局限于道德领域,而要将它扩展到所有领域。这个扩展至所有领域的普遍定义就是理念。 (二)两个领域的划分 柏拉图对于两个领域的划分,是理解其哲学的起点和关键。站在以往哲学的根基上,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流变的可感世界是意见的对象,可知世界永恒不变,是知识的对象。对于两个领域的划分贯穿于柏拉图哲学的始终,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线段比喻。柏拉图在其线段比喻中具体解释了“两个领域”和“两种认识”的区分,一方面将世界二重分离,另一方面分别于思维与对象领域划分了知识的不同等级以及他们的逻辑次序。
4、为其理念论哲学的展开奠定方法论基础。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 理念,又译作型相,不同译法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理念侧重主体认识的角度,而型相则侧重作为对象世界的事物本身方面,由于研究方向乃宏观体系的逻辑进展,在此我将不做更为细节的区分,以下将理念型相统称为理念。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宇宙论,政治哲学等。本文将有重点的研究其中几个主要部分,以期对柏拉图哲学更深入的理解。 (一)理念论的本体论 从分离学说的观点出发上,柏拉图将世界划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3以分有和摹仿为方法解释其理念论的本体论,首先柏拉图解释了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问题。因为分有了理念,个别
5、事物得以成为其自身理念,也因此理念是个别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原因。美的理念是美的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原因,并且其分有美的程度决定了事物美的程度,即可感事物之其所是规定性取决于其理念,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在于理念,仅仅分有理念并不能与理念划等号,因为占有不是分有,两者不能在同一层面上混为一谈。其次在对象领域,世界的层级是怎样的,以及事物为何能与其理念相似,柏拉图说这是摹仿,他将技艺引入模仿说,而技艺分为神圣的技艺和人工的技艺,也因此相应的对照着神圣的摹仿和人工的摹仿,根据神圣的理念原型上帝创造出神圣的摹仿得到自然事物,人工的原型同样也是作为神圣的摹仿,而工匠根据人工的原型创造人工的摹仿得到影像。这是
6、自然领域里理念与可感事物的关系,也是可感事物存在的原因。但人的存在于理念是何关系?柏拉图以洞穴比喻展开了以灵魂学说为载体的理念论的认识论。 (二)理念论的认识论 柏拉图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的,不可见的理念作为灵魂而存在于人自身之中,作为可感知的肉体是感性的存在,灵魂和肉体彼此独立,互不侵扰。作为理念而存在的人的灵魂是人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原因,灵魂?y 摄肉体。因此,人自身并不是灵魂和肉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肉体以达到对灵魂的的目的和追求。在柏拉图看来,人的肉体是肮脏污浊的。为了进一步理解肉体对灵魂的束缚,柏拉图提出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具有理性,4
7、理性是灵魂的最高原则,是永恒的,和神圣的理念相通;合乎理性的情感由激情所支配,肉体对乐的追求和苦的回避由人的欲望控制,二者都是暂时的,欲望既可以服从理性成为一种德性,也可以背叛理性而造成恶,因此不论什么情况,决定人行为的都是灵魂而非肉体。柏拉图认为灵魂本身包含着欲望的成分,而欲望总有向下坠落的可能性,当理性未能驾驭欲望,灵魂就向下坠落,与肉体结合,而灵魂在坠落之前是属于不朽的理念世界,知识的对象正是理念,所以灵魂最初就包含着对理念的关照,只是在与肉体结合后收到肉体的污染忘却了对理念的关照也就是知识,因而作为灵肉结合物的人,要想获取知识,只要回忆灵魂中固有的东西便可。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形象的说明
8、了理念与事物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并以此映射了他的政治学说。 (三)理念论的政治学说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败时期,苏格拉底之死致使其对现存政体绝望,并且希望通过哲学来改变统治者以实现对国家的理性统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哲学王思想,他认为应该让哲学家统治国家,因为自然生活在世上的人只是不会反思的囚徒,看到的不是本质而是幻象,哲学家的幸福在于思辨的真理而不属于世俗事物,但出于怜悯哲学家甘愿放弃思辨的幸福回归世俗、指引公众。 三、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诘难 在其著作巴门尼德篇里,柏拉图通过老年巴门尼德对少年苏格拉底的对话揭露出其理念论存在的矛盾,爱利亚学派和理念论的区别不在于理念是否存在,而在与个别事物
9、是否可以分有理念,所以对理念论5的诘难是集中于对分有说矛盾的揭露。 (一)分有的适用范围 可感个体与理念相对应的基础在于分有,因此我们得以从可感个体推出理念的存在,但柏拉?D 否认肮脏污秽的事物有理念,这样个别事物与理念就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无法解释污秽之物存在的原因。 (二)分有的概念内涵与分有所依据的原则的矛盾 “分有”本是指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果仅凭这一方面去理解,那么,个体事物想要部分分有理念或是全部分有理念就不能成立,因为如果仅仅是理念的一个部分被事物所分有,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何理念在被分割之后还能保持其本来的性质,如果是全部分有,那一个理念将不能为一个事物分有而不能为同类事物共同分有
10、。所以按照分有说的内容来看,它所依据的原则是普遍与个别。为解决这一困境就必须强调理念所依据的概念表述功能,或把理念等同于概念或把理念理解为事物之间的相似。然而这两个方法也都遇到了困境。 (三)理念与概念的关系 理念是心灵内的概念指示的外部对象,因此理念绝不仅仅是没有内容的概念,所以这个方法行不通。 (四)第三者问题 如果将理念看作是个别事物的相似,那么在理念连接两个相似事物的同时,又需要另一个第三者来连接个别事物与理念,如此反复,无穷尽也,这样只会造成无限恶循环,而无益问题解决。 四、结论 在柏拉图理念论统摄的全部哲学思想,留给后人无尽的探索,倘若6依照柏拉图的初衷领会理念的真正内涵,真正的爱
11、智者而不是更多地纠缠于“意见”的人,至少可以从中获得如下的启示:理念预示着某种批判的尺度,它为我们赖以熟知的可感世界,与人们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悬起一个度之弥远的价值准衡,使当代的人勿忘初心,得以使人超越自我的狭隘圈子,得以超越既得的生存对象而为自己寻出一片安身立命的精神依靠。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商务印书馆 2011.3. 2理想国柏拉图著 郭斌和 张竹明 译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3溥林.理念与光照论柏拉图理念论对中世纪哲学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23-28. 4黄伟.柏拉图后期理念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5杨乔乔.柏拉图前后期理念论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