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师德境界.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62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师德境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师德境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师德境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师德境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师德境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师德。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今天,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高校教师如何实现“明德” 、 “亲民”从而“止于至善”呢?这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师德理念。 首先,高校教师要确立敬业、爱岗、奉献的基本师德观。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向标。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那样,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

2、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教师敬重、热爱并专心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法律义务。一切在职的和未来的人民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教育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和感化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岗的直接前提和具体表现,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关键,是献身教育的情感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客观条件,而且师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还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情感还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从事教育事

3、业的2乐趣,促使教师树立成为坚强有力的人类精神财富传播者的意识。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 “功利主义” 、 “实用主义” 、 “享乐主义” 、 “金钱至上”等观念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灵魂。教师作为思想上的“中流砥柱” ,就应该抵制这些不良风气,勇于奉献,乐于奉献,发扬奉献精神。 敬业是师德的基础,爱岗是师德的关键,奉献是师德的根本,三者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形成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还要努力追求更高的和谐师德境界,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 79 章)中体悟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 8 章)中感悟师德的无私性;从“生而不有,为而不

4、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 2 章)中,洞悉师德的旷达性。 1,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和谐师德境界之平等性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指出,天道对于万物是不分亲疏、没有偏爱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第 5 章)圣人师法天地,同天地一般平等无偏地对待百姓。同样,为人师表的教师也应师法自然之道,平等无偏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正所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老子第 49 章)也就是说,无论良善的学生还是不良善的学生,为师的善待他,这样做就可使人人向善;无论是诚信的学生还是不诚信的学生,为师的信任他,这样做可使人

5、人趋于诚信。在我们的胸怀中要有一种观念:没有一个学生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一双洞察入微的眼睛,去发现学生3之长;教师是否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学生的差异。正所谓“不善人者”也有“善人之资” 。教师要像普照的阳光,把温暖带给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要善于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能遗弃任何人,从而有利于每一个体去充分实现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2, “善利万物而不争”和谐师德境界之无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借用老子讲水性,这里以水的性格比喻师德,因为水有两大善性:“善利万物”就是前面所讲的奉献精神;“处下不争”是指奉献精神之

6、上的一种更高境界无私,这正是师德的生动写照。为师之利人如水之利物。水利万物,默然奉献,悄无声息地滋养着万物。没有水,草将枯,花将萎,地球将是一片死寂。同样,为师之利人,在于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没有师,人将愚,心将昧,人间将成为没有开化的荒漠。水贵在滋养生命,师贵在提升生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在于塑造灵魂。因此,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深沉的智慧关怀每一个体生命,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教师要“居善地” ,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引导学生超越自己。教师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师的不是与学生争胜,而是为其铺路开道。诚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7、。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教师只有以真诚无私之心施教,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敬与爱戴,其价值也才能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与延伸。教师愈是无私奉献,其精神收获就愈多,其心理满足就愈大。正因为教师的无私,反而“能成其私” ,教师的人生价值也就在无私中得以实现。 43,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和谐师德境界之旷达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淡泊旷达,要求为师者因势利导,不追名逐利,不好大喜功。老子告诫我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第 23 章)踮起脚跟想站得高些,反而站不稳,大步前进想走得快些,反而走不远;自我表现的反而不能

8、显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满自大的反而不能长久。有道之师应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方法, “不自见” , “不自是” ,“不自伐” , “不自矜” ,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无痕迹。同时,教育又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为师者要有“功成身退”的心态。为师者看到为师之道,不是居功自傲,不是自视己能,而是功成不居、功成身退。任何一位取得成功的教师,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有虚己之心、旷达之志,尽快让自己从成功的峰巅状态回复到零的新起点,“而今迈步从头越” ,才能超越自我,才能攀登教育艺术的至胜之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学这泓深谭要澄碧如镜,藏珍蕴宝,就必须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师德境界,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