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碧苑坛经》的报恩思想.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463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碧苑坛经》的报恩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碧苑坛经》的报恩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碧苑坛经》的报恩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碧苑坛经》的报恩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碧苑坛经》的报恩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碧苑坛经的报恩思想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教义中有以报恩为重的思想,并有所谓“四恩三有”的说法,即“天地恩、君主恩、父母恩、师长恩”与“有情者、有识者、有缘者” 。清代全真道龙门派的重要经典碧苑坛经亦有重要发挥。对此,本文拟作简要论述,以窥感恩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传承及其民族特色。 一、王常月与碧苑坛经 王常月(?1680),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传人,被誉为全真道中兴之祖。王常月中年时拜龙门派六祖赵复阳为师,赵授之以戒律,后离开其师,周游神山仙洞,博览道教典籍。又隐居华山,刻苦修道。顺治十二年(1655)秋,王常月北上京师。任白云观住

2、持后,开始弘宗阐教,以振兴全真道为己任。其主要措施为清整戒律,他针对全真道初创时戒律不严的情况,大力加强戒律的建制。据昆阳王真人道行碑 ,王常月曾于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馀人” 。康熙二或三年(1662 或 1663)。王常月又亲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当山等地开坛授戒。王常月的传戒活动影响很大,南北道士纷纷前来求戒,皈依者众多,全真道由此出现2了中兴的局面,康熙十九年(1680),王常月传衣钵于弟子谭守成后飞升。康熙四十五年(1706),被赐号“抱一高士” 。 王常月的著作有碧苑坛经 、 钵鉴 、 出真戒律等, 碧苑

3、坛经是王常月在南京的传戒记录,由其弟子施守平等辑录。另有弟子辑录(一说是将碧苑坛经校订)为龙门心法 ,两书稍有不同,但内容宗旨大体一致。全书强调戒律对修道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悟道以明心见性为先,再次阐发了全真道派“先性后命”的教义。在此基础上,对道教“长生不死”的思想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吾之元气” ,世界上不存在肉身长生不死的人, “如来亦有灭度之时,老聃亦有飞升之日” ,只有人的真性法身才是永恒的。其报恩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该书“报恩消灾”一节中。 在全真道走向衰落的时候,由于王常月的弘道演教,一时宗风大振,龙门高道时有出现,全真道开始了难得的振兴。王常月与碧苑坛经在中国道

4、教史特别是全真道教史上确实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二、四重报恩 从碧苑坛经可以看出,王常月对报恩思想的宣扬,既有对传统道教教义的继承,亦有他自己新的发挥。王常月指出,道教的报恩,不是指个人的恩怨情仇,而是具有广阔的内容,具体来说,则为四恩:“人生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父母养育,君师教导,谓之四恩。 ”(碧苑坛经?报恩消灾 ,本文后面引文,凡未标出处者,均出自该篇)这是人3生的大恩德,宏深无尽,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报答,只有报了这四恩,才能够脱离灾苦,双修福慧,否则就会堕入苦海,永难解脱。 第一重报恩,报天地之恩。这是道教的一种普遍认识,但王常月有自己独特的阐发。所谓报天地之恩,就是要认识到人立足于天地

5、之间,与天地万物一样以道为源,同具真性,从而体会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不过,世俗之人沉溺于欲海,真性被遮蔽,也就谈不上报天地之恩了。这样的理解,反映了全真道修道立教的特点。 第二重报恩,报日月之恩。与道教的传统认识相比,这是一种新的提法。 所谓报日月之恩,就是要像日月普照四方那样,用自己的真心真性,去影响、照亮那些迷途之人,使他们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同获解脱。从这里可以看出,道教的报恩,并非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要利己利人,普度众生。所以王常月强调,出家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那是最没出息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哪怕报答了自己所受的恩德,也是“下乘劣报

6、” ,外道而已。这样的人心性未明,难担大任。 第三重报恩,报君师之恩。这一点体现出了道教的社会关怀,也是其人世精神的表现。对于修道者来说,一方面要遵守道门规范,尊道贵德,继承道教固有的优良传统并能与时俱进,弘扬教义,这就是报师恩;另一方面,求道虽然是个人的行为,但个人的修道只有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应有的价值,因此,修道者还要“恪遵国法,敬奉王章” ,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承担社会责任,为国为君分忧,这便是4报君恩。 第四重报恩,报父母之恩。这是道教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应有的认识。 报父母之恩,首先要保护身体,珍爱生命。道教是一种贵生的宗教,认为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如太平经指

7、出:“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 ”生命的尊贵可以比如天地,失去生命,意味着所有一切的消失,不复“自名为人” 。每个人的身体受之于父母,因此,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便是报父母之恩的表现。其次,孝敬父母。道教的伦理观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特别是全真道,尤其重视忠孝,如“全真七子”之一的谭处端有诗云:“为官清政同修道,忠孝仁慈胜出家;行尽这般功德路,定将归去步云霞。 ”(云水集卷一)王常月作为全真道的重要传人,对孝的看法与其祖师是一致的,他认为“不度父母,自不登真” ,把报父母之恩与修真成仙直接联系起来。再次,推己及人。报父母恩,还要“恭敬一切人之父母,皆如我父母一般孝敬” , “覆护一切人

8、之子幼,皆似己身一般慈爱” ,这是儒家式的博爱情怀,同样也反映了道教的报恩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与传统的四恩比较,王常月对报恩思想的阐述多了报日月之恩,并且将其落实在具体的心性修养上,显然,这与全真道的教义创新有关。 三、报恩方式 从王常月碧苑坛经所宣扬的四重报恩来看,道教文化是一种重5视感恩的文化,并且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知恩、感恩的优良传统。重要的是, 碧苑坛经不仅提出了报恩的内容与对象,而且还就如何报恩作了独特的阐发,具体论述了以下四种报恩方式。 其一,体天地之道。 道教的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便是道,道决定着宇宙万物的产生,如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所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

9、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换言之,天地日月万物的存在,无不是道的具体呈现。就报恩的方式来说,先要体天地之道,这是从本体的高度而言。王常月说:“要报天地之恩,须要明天地之道,体天地之心,通天地之理,达天地之德。 ”从修道的层面看,体天地之道是一种最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王常月把报恩和体天地之道联系起来,这就大大提升了道教感恩文化的思想意蕴。 其二,明心见性,保持真我。 全真道自创教以来,即以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为基本教义,所谓“修道即修心” ,王常月把全真道的这一最重要的教义与报恩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若心性不明,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也就是说,心胸狭窄、怀有偏见执 著、不辨是非的人,是

10、无法进行报恩的,所以,报恩应该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个人一旦明心见性,恢复真我,不仅能够体会到大道的光明,而且可以产生难以想象的力量,顺利实现各种报恩的愿望。王常月说:“受命由天原不易,了生出死要心诚。旁门诡异多岐道,普劝同人悟正贞凡情尽处心方净,天性明时道可亲。 ”这里再一次强调,旁门左道只会把人引入歧路,心性修炼才是体道、报恩的正途。6其三,持守戒律。 王常月认为, “自七真阐教之后,教相衰微。戒律威仪,四百年不显于世。缘因教门之中,未有人出来担当其任。所以把这照道的天灯,不曾剔明。使修行之人,昏暗难行,扶身的拄杖抛开,失其把柄”(碧苑坛经?戒行精严),而他对全真道龙门派的一个重要贡献,

11、就是在教内大力提倡、推行戒律,从而使该教派面貌一新。王常月不仅认为持守戒律是“照道的天灯” 、修道之关键,而且是体现报恩的重要形式。他认为,欲报四恩,先从持守戒律开始。为了强调守戒的重要性,王常月对传统的修炼方术进行了批评:“或以存恩观想,默朝上帝于三天;或以炼度济幽,超拔阴魂于九地;或以呼神招将、佩符篆以号真人;或以提气开头、运精气而称妙道;或讽诵经文而勤劳礼拜,或炮制丹药而救病医疮;或炼服食以望飞升,或效阴阳而行采取;或鼎器中橐龠呼吸,以神运真铅而延生接命;或鼎炉内砂火抽添,以烧炼茅银而布施立功;或以身体衰残,抱金丹之道而待传于有福;或以因缘浅薄,行难行之行而撒手于悬崖。种种昧却自性,为幻

12、修行,俱是旁门。 ”(碧苑坛经?参悟玄机)王常月把传统的修炼方法视为“旁门” ,指出正确的修道法门是从心性人手,而基本途径则是从守戒开始。 王常月强调“持戒在心” 、 “降心顺道” ,将全真道的基本教义贯穿于戒律之中。他把戒律分为不同的层次,如三戒、五戒、初真十戒、九真妙戒,为“初真戒律” ,为初出家者所持。如果持戒圆满。可以进一步修“中极戒” ,直至“天仙大戒” 。按王常月的观点, “这个戒字,是降魔之7杵, ,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升天之梯,能礼三清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灯,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宝筏,能渡众生离苦海;是慈杠津梁,能济众生出爱河。诚修行人之保障,为进道者

13、之提纲。仙圣无门,皆从戒入;圣贤有路,皆自戒行。实系仙真之要路通衙,贤哲之中门正道。 ”(碧苑坛经?戒行精严) 其四,社会关怀。 前面所述三点都是从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谈如何报恩,当然,这是不够的,还有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方面,那就是报恩应该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来体现。王常月明确指出:“我所说阐教宏道,原非为己,亦不为教,只为着体道法天,济度众生。 ”(碧苑坛经?济度人生)个人要通过修道而服务于社会,正所谓“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 ,能够济度众生,这才是修道的最终目的。王常月认为,儒、释、道三教圣人都是为了众生而立教传经,而与儒、佛二教相比,道教具有自身的特色。道教具有人世的传统

14、,即使是后起的全真道,尽管有着出家修道的教规,但仍然充满救世的精神。可以说,济度苍生,关怀社会,是道教一贯的优良传统,而王常月则把这一传统和报恩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报父母之恩,还是报君师之恩,都体现出王常月积极人世的态度和鲜明的社会政治关怀,这也是其报恩思想的重点之所在。 四、结语 8对于感恩的认识,我们往往强调个人的感恩,而容易忽略感恩精神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内容,道教的感恩思想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从碧苑坛经来看,报恩必须从个人做起,其原始目的是为了消灾,这是一个最朴素的愿望,但报恩不能够仅仅在于消灾而已-还要报父母之恩,报君师之恩,报日月之恩,报天地之恩,这样的报恩才是真正意义的报恩,是报大恩。应该说,道教的这种报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感恩的普遍性认识,也是我们可以进行合理吸收的思想资源:在世风浮躁、道德滑坡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大力提倡感恩文化。感恩,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感恩,还要感恩宇宙,感恩社会,感恩民族,只有这样,我们的感恩文化才能够得以升华并获得高远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