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媒介市场游戏规则有待更新规范版面编排各行其是 直到九十年代以前,中文报刊的编排都是有成规可循的。按照权威的报纸编辑学教科书,编辑们形成了一套基本上行之有效的版面规则。这样的好处,是编排工作能够井井有条,阅读起来也中规中矩。 应当说,报刊业告别“铅与火”之后,印刷排版技术的进步,使一些往日的铁律失去了意义,同时又为新的排列与设计创造了可能。于是,版面设计的创新成为中文报纸的潮流。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一些报刊要么从众跟风,要么盲目创新,出现了种种既不科学又不美观的版式。 电脑以及网络的普及,使得版面编排更加灵活、多样。近些年崛起的一些报纸,因为编辑大都是新手,没有条条框框,完全是自由发挥,
2、无拘无束。依笔者所见,最典型的当数北京青年报 ,其版式设计杂乱无章,而且变化无常,实在是不足为道。但是因为市场营销方面的成功,反倒被同行认为其版式自成一体。 以前的中文报纸,都是遵守版面行规的;西方的报纸,从古至今也都是恪守统一的原则。标题如何处理,正文如何行文,图片的比例,诸如此类,都有一定之规。比如英文报纸在编排中,依照标题所占栏数来衡量新闻的重要程度:通栏题就意味着非常重要,而一栏题就是较次要2的新闻。反观今天国内不少报纸,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规则可言,一条琐闻也敢用通栏标题冠之,真是过于随心所欲了。 无论是以往的国内报纸还是如今的西方报纸,在版式设计上都是有统一规范的,至少从第一版到
3、最后一版要步调一致。可是时下国内大概除了主流的党报以外,很少有报纸能做到各版的版面风格统一,因为大都是各部门、各编辑信马由缰。这种怪现象充分折射出新技术条件下的报刊编排风格尚未成熟。 调查研究:报刊落后于广告公司 尽管一般认为广告公司是商业味很重的纯企业,但是在媒介的调查研究以及学术探索方面,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广告公司,却远远超过了报社、杂志社。 报纸、杂志近些年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然而必须承认飞速增加的经济效益,并不是靠科学原则所取得的。因此,报刊对于媒介市场的理论以及规律,也就不大重视研究,反倒是广告公司在报刊的市场调查与分析中,格外投入人力物力,虽然报刊只是其刊发投放广告的媒介之一。国内
4、最大的信息企业与广告公司之一的慧聪集团,曾与某家大报洽谈合作。慧聪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他们掌握的该报广告数据,是非常全面而详细的,相信比该报自己做的更专业。他甚至开玩笑说,本公司关于贵报广告的数据与分析,完全达到了可以卖给贵报作为决策参考3的水平。 对媒介的监测与追踪,对报刊版面状况的分析以及广告刊出量、广告类别以及增减势头这些内容本来是报刊决策者应当密切关注的,可是,很少有哪家报刊意识到这一点并投入人力和物力。 广告公司搞媒介调查研究并不是出于为研究而研究的目的,它们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经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事实上,由于一些广告公司做到了信息灵通、智力资源配置到位,在市场中便占据了极为有利
5、的位置,故而左右逢源。 虽然报刊社在人们心目中更多的是文化机构,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报社、杂志社就连在图书资料的收集方面都比不上广告公司。同样员工规模的报社、杂志社,用于采购专业图书的经费,根本无法与广告公司相提并论。 刊号寻租日益市场化 由于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报刊的经营风险增加,使得一些没有媒介才能、缺少经验与人力资源但是却拥有刊号的单位,不约而同地转向与外界合作。卖刊号卖版面,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市场。 大城市里,普遍存在靠公家房出租当二房东渔利的现象,这在北京被称之为“吃瓦片儿” ,是最没出息但却最安逸轻松的一种行当。刊号寻租其实质就是当二房东,利用国家授予的资格,转化为自己的资本,
6、这是一种非常丑恶的渎职行为,也是不讲职业道德、不自尊、不自爱的行4为。 刊号寻租能够存在,说明媒介的管理机制以及干部任用方面都有漏洞。如果没有别的副作用的话,那么它至少是一种寄生、一种剥削,因为国家新闻出版系统的刊号不能成为商品,更不应该进入黑市交易。 前一阶段的报刊治散治滥,很大程度地优化了报刊结构质量,但是刊号寻租现象的存在,又反映出仍然有一部分报刊流失在不称职的人手中。 自杀性降价竞争 南京的报业降价大战一波未了,昆明的报纸降价战又烽火连连。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报纸,本来就是多版化与广告收入给报纸带来的商品特点。从严格意义上说,报纸在市场中是一种需要大量原材料(纸张)以及加工生产设备(采
7、编、传输与印刷、发行)的高成本运作行业,与广播、电视的免费播放不同,报纸在市场流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销售款回收,才可保证生产秩序井然。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报纸售价,基本上都是低于成本价,但是至少应高于发行费用,因此,在价格政策上是有利于报业发展的。而大幅度削价推销,甚至对报贩采取零回款乃至倒贴发行费的政策,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恶性竞争,它在短期内有可能奏效,但是在根本上伤害了报业经济的利益,因为它破坏了“游戏规则” ,是一种“神风敢死队”模式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没有胜利者,因为参与竞争者必然同归于尽。这种5愚蠢而短视的行为,只能是经验不足而贪心有余、盲目自大的报业经营者才做得出来。 报业市场的规律
8、表明,除非是明确的免费派发报纸以外,只要是正常的报纸,其降价肯定是有限度的,而且是阶段性、暂时的。企图靠廉价甩卖扩大市场份额,并进而抢到更多的广告收入,无异于饮鸩止渴。就如同任何健康的、有理性的的人,都知道不能拿敌敌畏来当饮料喝一样。 新闻网站退烧了 美国纳斯达克上网络股票大“跳水” ,导致国内媒介建设网站的热情大幅降温。当然,由于惯性的力量,以及滞后的反馈,仍然有一些新闻网站被追捧得大红大紫。但是,如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就可以看出,不论某些新闻网站被作为肥皂泡吹得多么大、多么漂亮,其资金来源却毫无例外地露出涸竭的苗头。待建或刚刚起步的网站,则程度不同地都减了速、降了温。 中国的网站大都是
9、以风险投资为经济血脉的,而且市场的目标基本上都瞄向了上市。网易流血上市以及搜狐、新浪在美国股市的表现,虽然说主要是受美国投资者对网络泡沫经济失望的冲击与连累,但是在客观上却无疑给国内的网站泼了一盆冷水:当建网站成为一个需要大笔现金投入,同时回报无期,而且前景不明的投资项目时,显然绝大多数新闻机构都会清醒地意识到要适可而止。 6毕竟中国的媒介经济历史还很短,中国的新闻机构资本积累也太有限,不可能有足够的实力进行烧钱的游戏。 当然,网络时代的媒介肯定无法回避网络化这个现实课题,但是,如果承认中国的经济与西方存在差距的话,那么,中国的媒介又何必非得在建立网站上与西方媒介保持同步呢? 中国的媒介建立新
10、闻网站,应当是一种市场推动的经济行为,因为网络经济虽然很玄虚,但是烧掉的钱却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在市场中,金钱的推动力量应当是最强大的。 媒介市场新生代:生活报 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报纸经历了晚报热、都市报热、晨报早报热,如今当令的是生活报热。生活报已经构成继日报、晚报、都市报与晨报早报之后的第四大综合性报纸阵营。 生活报中资格最老的是黑龙江日报社的生活报 ,当时是作为省级晚报推出的,至今该报在发行量与广告额方面仍是生活报系列的领军。生活报中级别最高的是光明日报社推出的生活时报 。后来,山西出了生活晨报 (该报在以省内刊号连续出了五六年之后,最近终成正果,争取到了全国统一刊号,殊为不易,也是国
11、内报业的一个特例) ,石家庄出了生活早报 ,山东出了生活日报 ,青岛出了青岛生活导报 ,云南出了生活新报 ,而且一出手就杀入了昆明报业大战的核心。 7这些生活报都是综合新闻报,均以都市居民为读者对象,与晚报、都市报别无二致,只是因为所在城市已没有再办一份晚报的名额上的空缺。生活报的命名原则都是综合性的,而且喜欢回避区域色彩(除了青岛等个别例子以外) 。而早在八十年代创办的生活报,就不在意是否带有专业色彩,比如浙江的经济生活报 。 市场规则需要与国际接轨 今年夏天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哈尔滨日报进行了资产评估,得出的数字是 39 亿元人民币。报纸在市场经营中,引进无形资产观念,采取公证、评估等
12、手段,是值得肯定与赞赏的。但是,由于国内的媒介缺少市场经济运作实践,因此,在市场的基本概念与规则方面,往往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以致事倍功半。 对于报业实体的资产评估,以及市值估定,在西方其实是早已形成定规的。比如美国报纸,在上市交易时,约定俗成的行情是年收入的 12至 16 倍。对美国报业公司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性概念,凡是报业购并与易手,都要援引为谈判依据。 在前几年的国内报业整顿中,不少报社都收编或兼并了若干报刊,而成交价往往是信口开河,更多的因素是补偿价,没有具体的依据,和资产净值、营收业绩都不挂钩。这样做其实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 本专栏作者曹鹏博士现为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发展部副主任,媒介经济学专家,致力于报刊市场营销的研究与策划,出版有中国报业集团8发展研究等多种专著,新作媒介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即将面世。作者欢迎各地新闻界同行经常联系、交流: 100054 北京白纸坊东街 2 号经济日报社 Email:caopengpublicbtanetcn 手机:013901034346 BP:01068525577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