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现象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531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现象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现象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现象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现象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现象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现象探析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做为根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一种课程形态,它的出现可谓新生事物,特别是对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开发课程资源,既有了广阔的前景,又存在许多的实际困难,诸如理论问题、观念问题、师资问题、内外部支持系统利用等。做为新一轮课改实验区,笔者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了多层面的调研,并对一些中小学课程开发案例进行了认真剖析,在总结实验经验的基础上,也发现校本课程开发在一些学校游离了校本课程的“本” ,忽略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程序,淡化了其基本理念,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开发过程出现了如下现象: 一、 “无

2、根”现象 我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嫁接点。是学校的“最近发展区” ,它的开发能促使学校凸显特色,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要求,这是校本课程的根。有些学校由于认识存在偏差,使以校为“本”的校本课成了“无根”校本课。所谓“无根” ,就是学校在开发课程过程中,论证不够充分,缺少必要的评估手段,凭少数人的主观意愿去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以部分领导和教师的意愿取代学生兴趣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校本课,虽内容不缺项,由于多靠行政支持,经费资助为2手段来完成,开发过程缺少内在的动因,使校本课在运作的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 ,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使其失去应有价值。 二、 “粘贴”现象 由于校本课程是

3、一项开发难度较大的工程,作为新一轮课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纳入了各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评估体系,致使一些学校领导教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要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短期内奏效,把学校承担的实验课题进行改良接种,粘贴上校本课的标签,赋予了实验内容的多功能的特征,课题实验虽代表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方向性,通过实验可以形成学校的优势,在发展优势和形成学校特色的基础上来确定校本课程内容,但这是符合校本课开发程序的,也体现了校本课开发的“课题实验策略” 。并不是所有的实验课题,都能为校本课的目标和内容,课题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前提下,还要看成果是不是目前学校需求的,学生需要的。构成学校传统

4、优势的,凸显学校特色的,可在实验研究延伸的基础上,生发出校本课内容,否则粘贴上校本课的标签也不能被视其为校本课。不管其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是否具有课程意义,为了开发而开发,就粘贴上校本课程的标签,这样的校本课难于同国家的课程或地方课程形成互补。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与自身的传统优势不能有效整合。游离了“在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这一特征。 3三、 “移植”现象 所谓的“移植”现象就是把学校课程中同步开设的选修课、劳技课、二课堂活动、绿证、办学模式改革方面的选修课或活动课不加筛选地移植过来,造成内容混淆或不必要的交叉,主要原因是没能有效地区分校本课与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不加任何改动就移植到

5、校本开发的范畴内,我们都知道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特殊形态,有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存在应有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说以前没有,从现在开始生成和存在,那么把以前就存在的课程内容移植过来能说是校本课?这种“移植”现象势必造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内容。不是所有选修课都是校本课,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 校本课。 四、 “功利”现象 一些学校为了抢先上马,早出成果,在没有评估调研和论证的前提下,在所谓的“校本课开发领导小组”的幌子下,主观臆断,让学生来学习他们预设的课程内容,忽略社区参与和社会需求、社会支持。在这一类现象中,教师和领导虽然付出

6、了一些劳动,但是淡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部支持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的功能,难于形成独特的个性,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在开发校本课过程中都不能如实地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兴4趣的调查,这种舍本求末的实践行为,很难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和全面育人,更达不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五、 “填空现象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有人就提出了开发校本课程是费力又不讨好的事,说它是费力就是因为它起步晚,基础理论和实践基础薄弱,没有具体的开发模式,要经过论证和考据,在实践中内生出来。它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经这种创造性劳动难于奏效时,即便有了新的思路,把目光从初始阶段移到了最后,聚焦在“结果”上,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无非

7、两大类,一类“课程开发方案及纲要” ;一类是“校本教材” 。这样就照搬诸如江苏锡山高中,上海七宝中学等一些外地或内地的经验成果形式以“拿来主义”进行改头换面,组织人在短时期内形成了所谓自己的方案、套用内容、改换标题编写了自己的教材,设定好程序,按时交付使用,学生也如期地被“请君入瓮” ,走进了自己的“快乐”大本营,这种借鉴外地学校的开发方式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无序”操作,无创造性劳动的“下载”实在令人担扰,这种以猎取最终结果来填补“课程空白”的现象,能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吗?能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课改宗旨吗? 鉴于上述现象种种,我们不能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进行反思,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认识上不够清晰,其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素质有待提高。要杜绝这种现象,就要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和5外延都透彻的了解,要知晓开发的积极意义所在,明确为什么要开发,开发校本课程所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选择内容应采取哪些策略,采取哪种科学的开发方式,从始至终都应科学地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内外支持系统,努力做好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避免走进开发误区,出现各种怪异现象。 (作者单位:长春教育学院) 责编 / 臧耀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