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1993 年美国曾公布一项调查指出:十岁至十八岁美国青少年的平均智商与 50年代同龄的水平相比,下降了 20多分。为了查明年轻一代智力退化的原因,美国康耐尔大学教授唐纳德?海伊斯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发现,造成美国年轻人智力退化的罪魁祸首竟然是美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教科书。因为美国教科书的质量太差,难度太小,所以海伊斯警告说:如果不提高教科书质量,进行大的改革,“明天的美利坚公民将会变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中学历史教育可能是他一生中所受的唯一一次正规的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材恐怕也是他一生中阅读过的唯一系统的历史书。何兹全教授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2、离不开历史教育。一个公民接受历史教育主要在上中学时期,课本当然就很重要了。 ”按照系统论的理论,如果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个整体系统应该由三个重要要素构成,即教科书、教师和学生。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科书是实现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依据。教师要依据它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则凭借它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鉴于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有关教科书体例、指导思想、内容选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在实践过程中更是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性。在此我不揣浅陋,仅就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得到同行的
3、批评指正。 2历史教科书,写什么,不写什么,选择什么史料,不选什么史料,均有一定的标准。教科书内容处理是否得当,甚至还会引发所谓“教科书”事件。从古至今教科书的内容选择经历了大体如此的演变:在古代,基本上都是以传授帝王将相史为主。到了近代,针对当时历史时代的需要,教材的内容选择突出反映了历史时代的特点和社会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则主要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选择教学内容。如今,在新的课程改革精神下,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又将如何抉择呢? 首先,所选择内容一定要准确,即要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应该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理论的科学性。也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
4、义作为内容选择的最基本的一条标准。因为我们的历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历史学,这就决定了内容选择的标准。近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历史新论或观点,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确实能让教科书富有新意,但是一旦引用失当,不仅会让教科书出现硬伤,甚或出现教科书所选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明显不符,此时可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误导,那么我们教育的目标也就谬以千里,对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应该坚决摈弃。另外,还要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做做表面文章,而是要重点把握她的灵魂,那种采取不假思索的照搬陈旧甚至迂腐知识的做法,更是远离其与时俱进的思维品质,依此选择内容无疑会拉大与中学生的实际心理距离。
5、同时对于那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伪”马克思主义更要警惕。二是选用史实的科学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科书所选用的史实不能有硬伤。历史教科书改革必须以历史史实为依据,纳入教材的内容必须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并被广泛3论证过的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即便是有争议的问题,也应是教材编写者经过谨慎选择后编入,基本上应反映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现今历史研究方面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不管是考古学还是历史教学方面,都有一大批成果问世。如何吸收这些新成果,教科书的编者也应慎重。编著者要把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考古发掘,及时反映到课本中去,让学生尽快了解历史真相,这本身也无可厚非,这既是一个编著者的历史责任
6、,也是历史学科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但在引用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为求新而哗众取宠,无视其尚未经过科学验证或已成定论而盲目加以引入。果真如此的话,其对学生乃至历史教育产生的危害恐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另一方面,科学性还应体现在恰当地运用有价值的史料为教科书服务。由文字组成的句子、段落如何表现历史事实,在后现代主义哲学那里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但就历史教科书而言,就是应强调历史叙事真切,表述清晰明了,前后逻辑一致。这更多的是体现教科书编者叙述教科书结构的技巧。一本教科书,其论点正确,概念明确,但如果其作为论据而选用的材料不典型,或者论据和论点有机联系不紧密,推理的过程缺乏严
7、密的逻辑性等,相信这样的教科书很难让人满意。 世界银行教科书与成就报告称:“教科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给儿童和青年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决定着未来一代将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对此我想说历史教科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修养水平,而科学性则是决定历史教科书水平的最基本因素。4其次,所选内容要有可读性。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历史课本宁可王朝系统不完备,但一定要重视剪裁,要检取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着力地描写,即使抽象的内容也要有生动的叙述,使学生读了处处留下印象。历史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光荣感” 、 “引起实用感” 、 “产生新鲜感”和“从学生所知入手” 。历史学家何兹全也说
8、,教材的编写要以历史真实的内容为主,写进各种人物,而且要形象一些。长期以来,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深究之,教科书的枯燥、繁琐,无可读性罪无可恕。比如它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只知乏味的说教;不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灌输现成的结论,忽视学生的“体验”等等。可以想象,教师拿到这样的教材会怎样处理,所谓“满堂灌” 、 “填鸭式”的弊端多半来自于此吧,让学生从喜读到乐于探究更是无从谈起。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对象是中学生,而历史教学的目标也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自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就应该成为编者关注的重点。因此,编著
9、者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及其年龄阶段、心理认知特点等前提条件下,在选材上要尽量选取那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比如与实际生活贴得很近的内容,新鲜有趣的事例,故事情节强的的内容,与时代发展密切相连的内容等。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凡符合科学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历史材料都应该纳入编者的视野。教科书具有了可读性,就像一个人具有了可爱的个性一样,很容易被人接近和了解,自然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一旦形成对学生的感染力量,那么就算教师不让他读,学生也会欲罢不能的。果其如此,我们还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教育5的目标得不到落实吗? 再次,时代性。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在其中国史纲这部
10、著名中国历史高中教科书的“自序”中提出“笔削”的五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现状渊源的标准(StandardofGeneticRelationwithPresentSituations)。他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GeneticRelation)有深浅之不同,至少就我们所知是如此。按照这个标准,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故今通史家每以详近略远为旨。 ”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该坚持时代性,培养全球视野,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全面体现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事实上,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原来那些过于陈旧且经
11、过时间的检验而证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不可避免要被淘汰和更新,以体现历史教科书内容鲜明的时代性。而只有保持历史教科书内容鲜明的时代性,才能充分体现历史教育对人文世界终极关怀的价值,从而揭示历史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往事回放,更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香火的阳春白雪。所以我们今天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应当立足于 21世纪的现状,挑选一些我们时代中能称为趋势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现今中国人面临的紧迫问题。例如 21世纪有三种值得注意的趋势,一是经济上全球化趋势。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 90年代开启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也越来越深入地卷入和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来。因此对于那些能展示全球化历史
12、进程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规律性的史实都应选入教材。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产生;地理大发现;三次工业革6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联合国、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都应写入等等。二是政治上,两极格局终结,目前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像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近代的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希特勒第三帝国等可以选入教材,通过说明这些大国的兴衰起伏,以便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如果想以全世界人民为奴役对象,终归是要自取灭亡的。这样我们对所谓的美国世纪就会有一个全新认识,也可以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三是文化上,各
13、国文化呈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又有排斥、斗争。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动力。一方面,全人类共同创造文明,文明发端有时间先后,文明特征有地域差异,正是这些时序地域的区别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文明多元世界;另一方面,文明发展又具有兼容性,使文明在交融、吸收、并存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此问题的深入理解,不仅能让我们理解历史上反复上演的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还会加深我们对和谐世界及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的的深刻认识。故人类历史上的民族、宗教问题,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问题,现代世界的局部冲突及个别国家妄图建立单极世界的行为都应作为选择的候选。 因此从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角
14、度来说,历史教科书编写者要积极关注世界和社会的发展,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其中的宝贵历史课程资源,以保持历史教材的旺盛生命力。 最后,人文教育性。德国教育家洪堡曾说,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之一就是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7方面也明确提到要彰显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这直接为我们教科书内容选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而作为历史教科书,它本身也就肩负着传达人文精神的重任,甚至还肩负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责。公民教育里要求的文明举止,安全的生活准则,良好的判断能力、批判能力和决策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自主的社会信仰等方面,历史教科书都会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历史教育对
15、学生价值观、爱国情感、国家核心信念的养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中学历史课本的编写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那么历史教科书要选择哪些内容来体现人文教育性呢?首先,要将那些能反映民族风貌的优秀历史人物写入教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一批优秀人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其中有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孔子;有忧国忧民精神,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坚持人格独立,坚持民族气节传统,提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大敌当前,共赴国难,抵御外侮的反侵略传统,如发出“还我河山”强音的岳飞;有坚持真理传统,喊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无一
16、不是能起到教育作用的榜样人物。如果教科书能对这类人物详加着墨的话,他们的高贵品质,必然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并成为献身“四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其次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应选入,这既包括我们民族那些光荣伟大的史实,又包括奇耻大辱和民族灾难的史实。前者能振奋后人的民族自豪感,让后人思考如何能将其弘大,后者能激励后人奋发图强,这也是对教科书展示人文教育性做出的最好诠释。当然,文化往来的史实也应纳入教科书,它既可以展示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8大胸怀,又证明没有任何外来力量可以中断我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还有像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等等。总之,凡能起到人文教育作用的史实都应纳入编者的视野。 教科书内容选择涉及理论方面极其复杂,在此我只就其中的四个原则发表了一些浅见,像前沿性、国际性等原则也是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教科书内容选择作为教科书编撰方面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它不仅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的影响,还被科技的发展、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学研究水平等因素所制约。事实上,要想在实际操作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不仅是一个时间问题,还需要集社会之力方能完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