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紧扣教学目标 注重教学实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原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这只是一个总体的目标和方向,要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规定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将教学行为目标化的观念落实到实处
2、,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要确立语文教学的总原则,即“紧扣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实效” 。下面就根据以上原则,谈一谈长春版语文教材八(上)九(上)现代文的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 1.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关于这一点新课标中写得很明确,可以从三个维度上来界定:知识上,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占有一定的词汇量,掌握关于汉字、关于文章、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些记忆性的知识;能力上,具2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灵活地使用汉字,具有汉语交际能力,能够理解文章、赏析文章、创作文章,用文字表情达意,传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3、,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明确语文课和语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一句话叫做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老师肩负着将如此庞大和渊博的体系传给学生的重任,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与能够占有的传授时间严重不成比例,这就决定了语文课不仅是一块传授语文知识的阵地,更是学生认识语文、走进语文的窗口。语文课堂之上,一方面要有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激发兴趣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究语文世界的积极性;方法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学语文,怎样学好语文;促进与督促通过课堂的
4、各种验收形式,避免学生的懒惰情绪,督促学生迎难而上,不断进步;引发思考通过课上问题的探讨,去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知识来思考生活。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利用好我们手中的法宝语文教材。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应是教材的编者从浩瀚的语文世界中为我们提炼出的精华素,夸张一点说,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应承担的任务,和语文教学要实现的目标都压在了我们手中的这几篇课文中,语文教师便要尽其所能地挖掘出这颗精华素的内涵,将它化作一颗石子,投向学生的心海,激起学生心中探索文学世界的千层碧波。 33.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行为目标化 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要追求语文课
5、的实效性,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但最关键的应是把这个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教学行为当中。如何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行为目标化,下面的一些可操作性建议仅供参考: (1)备全套教材,对教学的主要法宝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通读全套的长春版语文教材会发现它的最大特点是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本位,沟通多元文化,在继承汉语文教育传统的同时,体现现代课程的设计理念。它在选文上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注重选文的经典性,具有厚重的文化含量而且还注重现代气息的流入。比如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 、 蒙古草原狼的选入。同时课文的编排方式上开放而灵活,没有单元结构的方式,给了教师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这些特点要
6、求教师:第一要加大备教材的力度,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自信地走上讲台;第二加大备教法的力度,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深入浅出地实现教学目标。 (2)备整册书、备学段特点,明确教学侧重点,制定教学策略。只有对整册书有个全方位的关照,才会使一学期的教学有序化。每一篇课文处理成什么样的课型,可以与写作与名著训练有怎样的联系,都是需要在备整册书时有所考虑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包罗万象,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地教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没有可能。明确教材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才能更明确教学侧重点,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另外还需关注学段特点,比如八年级是一个全面的知识量的积累和知识面扩展的过程,九年级又是一个注重落实
7、,增强应试能力的过程。而经过七年级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4惯的培养,在八九年级的现代文教学中,许多基础性的东西可以通过预习、测验等形式完成。课上我们就可以目标先行,明确这堂课究竟是重在学习创作手法还是挖掘思想内涵,是重在培养朗读能力还是重在培养读书习惯,从而决定哪些精讲,哪些略讲,哪些对比着讲,哪些可以由学生讲,哪些可以到图书馆进行,哪些需要到电子阅览室操作等等。总之当我们的目标具体化后,我们就可以立足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在吃透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跳出教材,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使我们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或者说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成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 二、具
8、体认识与操作 以长春版八册(上)九册(上)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备课过程中首先就要总揽全局,灵活分类。八册(上)现代文有 11 课 12 篇文章;九(上)现代文有 9 课 10 篇文章。首先根据课文的体裁或内容方面的某些相似点将课文进行“合并同类项”,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学侧重点的过多重复,提高课堂效率。至于怎样分类,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根据目标化教学的原则,可以将这 22 篇文章作如下分类: 作这样的分类是想谈一谈在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注文章共性,突出教学个性 这个问题下我想谈三组文章:第一组给女儿的信 、 家书 。 给女5儿的信
9、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 家书是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将此两文放在一起讲解为的是突显两文的共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体的基本知识,体会书信中的细腻的抒情和描写。2.引导学生体会长辈对晚辈深沉的关爱。为实现此目标,在学生熟读两文之后可与学生共同研讨一个问题两文的相同与不同。 主要的相同之处:文体上均属书信体,都是父亲写给子女的。此处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与一起学生简单归统一下“书信”这一应用性文体的基本常识,比如格式、称呼、落款等。两文主旨上都是父辈向子女传授生活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要告诉女儿,爱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情感,爱是智慧,爱是责任,只有一个心智成
10、熟的人才能体会爱的含义,才会真成地爱。而傅雷传达了一份真挚的情意,他要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两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父亲对子女的爱以及父亲与子女之间一种精神平等的意识和真诚交流的痕迹。通过比较会加强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关注,同时也能体会到,书信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它的情感色彩更浓,许多当面无法言说的情感却可以通过书信表达的淋漓尽致,激起他们对书信交流的兴致。 主要的不同之处:两位父亲讲述人生道理的方式不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还小,于是他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深入浅出地传达爱的真谛。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多细腻的描写,
11、有对话,有情节,文章读来轻松自然,而又让人回味无穷。而傅聪当时已经 22 岁了,且在国外6读书并学有所成,所以傅雷用有人生感悟式甚至是内心独白式的语言与儿子进行交流,说理的成分更浓,读来更深沉而深刻。在写作目的上,苏霍姆林斯基此文的教育意味更浓些,他要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正文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傅雷此文不仅是对儿子的鼓励与鞭策,更是他与儿子之间超出寻常骨肉之情的心灵沟通与精神交流,如文中所言“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所以此文不仅是一篇教子篇,而且彰显着傅雷的学问风度思想与修养,可以说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生动教材。 通过两文
12、比较,重在强化两文的共性,课后可以通过布置学生与其家长进行一次书信交流的形式,进一步落实这一组的教学目标。 第二组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 、 短文两篇(我的信念、悼念玛丽?居里)。之所以将这两课归为一组,是因为这两课虽然形式不同,但在内容上都可归为介绍人物感受人物的系列。教材编者将此两文选入课本,是让学生认识了解袁隆平和居里夫人,不仅是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感受并学习二人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奋斗的精神,以及他们淡泊名利的态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解袁隆平和居里夫人,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信手拈来,心灵上能够发自内心地尊敬。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并不
13、在于老师讲多少,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第一,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并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一谈袁隆平或居里夫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会在对课文的信息的筛选中初步了解人物。第二,请学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袁隆平或居里夫人,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7有信息的碰撞,并将碰撞中的疑问作为课后查阅的方向。第三,布置作业:学生分组自选角度查阅有关居里夫人或袁隆平的资料,比如生平、主要贡献、主要影响、相关评价、与人物有关的文章等等。各组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汇报,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和展览。第四,总结课,师生交流感受,解决过程中的疑问,并由各组负责人将全班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以资料库
14、的形式资源共享。 第三组,品质 、 麦琪的礼物这一组我想谈的是同类课文中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这两篇课文体裁上都是外国小说。提到小说自然是要关注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三要素,自是要分析人物形象,自然是要挖掘主题,但如果将这一切变成一种的讲小说的无意识行为,那么讲小说的课堂就会变成一个盲目的过场毫无意义了。每一篇优秀的小说,它的许多方面都值得探讨和学习的,但只有根据学生情况,根据文本的突出特点确定中的教学目标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品质是英国小说家高尔斯华绥的一篇小说,通过“我”与传统手工业者格斯拉的七次交往,展现了在大工业对小工业者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者格斯拉的生存危机,并从深层次上表达了作者对垄断资
15、本主义时期激烈竞争中诚信危机、道德缺失的伤感与困惑。这样一篇思想内涵深刻的小说,虽然是时过境迁,但对于处于新世纪改革大潮中的正处于人生观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当代中学生来说,是很有探讨价值的。所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主题的挖掘和探讨,并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在探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具体的教学中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的主要任务是:1.扫清字词8障碍,强调重点字词;2.熟读课文,明确小说是以“我”与格斯拉的交往为线索组织起来的。3.明确小说中七次交往的起始段落及相关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4.布置作业:搜集整理关于本文作者及小说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在第二课时中首
16、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梳理文中人、店、靴的变化,因为这三者恰是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在文本中的一个动态交织。这一番梳理,目的是使学生明白阅读小说要关注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他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由表及里地把握人物形象,找到鉴赏小说的突破口。其次,让学生自主质疑,为什么做了这么好靴子的人却走向死亡、店却走向消亡?为什么人物在逐步走向死亡过程中其靴子依然越做越好?从而走进对小说主题的探究。第三,以讨论交流的方式深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谈体会将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 麦琪的礼物同样是一篇很有思想价值的外国小说,杰姆和德拉,在物质贫困时,用他们精神上的相互依偎
17、和真诚的付出诠释出爱的真谛。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说:“婚姻是两个相爱的强者同舟共济,以便一道战胜岁月征途的风风雨雨。 ”这样一个主题,我们可以通过给女儿的信或者其他很多文章去和理解,但是这篇小说的结构技巧,那种“欧亨利手法”却是其他文章无法企及的亮点。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并学习“欧亨利手法”上,并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具体来说,第一,从梳理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将故事的顺序与小说中的情节顺序作对比,思考作者这样处理使故事读起来有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体会小说步步设悬念的妙处。第二,文中的情节安排似乎是太巧合了,请学生9谈一谈你是否相信这种巧合,并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相信与否的原因
18、。这一环节是想使学生关注文章细节,从时间、经济条件、两人爱的坚贞等方面找到文中巧合可信的依据,发现前文中润物细无声般的铺垫,从而明确欧亨利手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结尾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此时可给“欧亨利手法”的完整理解:善于运用悬念、巧合,以及精心的安排设置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之结尾,把一个并不曲折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通过介绍另一篇小说爱的牺牲进一步体会这种手法的特色。第三,探讨本文是一个喜剧还是悲剧?在探讨中让学生明白本文述了一段心酸的浪漫,通过对“麦琪”含义的解读,点明像德拉和杰姆这样生活在下层社会拥有着善良的本性的小人物恰恰是作者欧亨利重点关注的群体。由此进入第四个环节,简
19、介欧亨利的生平及创作,让学生明白欧亨利是用极度夸张、幽默的笔法,用看似轻松的方式抒写着他的心声,让人们在笑过之后不得不仔细体味那文字背后的心酸与悲凉,所以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含泪的微笑” 。第五,布置作业:二选一:仿照欧亨利的笔法,写一篇文章,表现普通人身上平凡而真挚的情感,题目自拟;阅读一篇欧亨利的小说,写一篇鉴赏性的文字。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使学生对欧亨利其人、其笔法,及其创作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欧亨利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能够在写作中借鉴其笔法,能够有助于自己在课外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应是学生学完本课后的最大收获。 (二)传统课文,主题思想与写作特色双管齐下,该大则大 传统课文之所以
20、在教材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缘于其主题思10想的深远影响,这也是语文课作为文化传承阵地的一个体现。所以在传统课文讲授中思想精髓必是一个教学重点,又因其时代久远所以每一篇传统课文必然要重视时代背景的铺垫。比如记一辆纺车 、 短文两篇(为人民服务、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文时代背景参考书写得很详细这里不赘述。只想谈两点:第一,主题思想的与时俱进。这里不是仅仅指教这类文章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而是应在教学中强调文中的思想精髓比如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可以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比如艰苦奋斗的精神,1941 至 1942 年抗日
21、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有体现,1949 年我们要胜利的时候要继续保持,1961 年困难时期,吴伯箫要以此来鼓舞民众。其实,向前追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何常不是酝酿着这种精神。再看今朝,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又何常不凝聚着这种精神,甚至可以将其上升为人类智慧的组成部分。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还要重读老文章,并且今后还要读下去的原因。第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类文章的写作特色,否则很容易就将此类课变成单纯的思想说教。另外这些文章质朴的文风确实是值得当代学生学习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赏析写作手法,比如短文两篇的演讲词特点、名言警句;记一辆纺车中精彩的比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更加深入地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以上谈的是教材中在思想传承上的精典,还有一类传统课文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典。比如说八年级上册中的孔乙己 。这更是一篇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是教起来轻车熟路的课文。我这里只是想谈一谈对于鲁迅这样一个现代文学史上的领袖级人物,对于他的在文学史上堪称精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