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精彩导入,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发学生学习动机,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章头图、节前语,设置悬念 教材每章的开始,均配有一副寓意深刻的章头图,并接着提出揭示插图内涵的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来源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一章中,给出的是一幅玉米试验田的情景图,图片后面提出的问题是: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 10
2、 块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些数据,农科院应选择哪一种甜玉米种子作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呢? 大多数学生想到用平均数来比较,但通过计算发现两平均数基本相同。在学生迷惘中,指出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设置了悬念,引而不发,学生欲罢不能,处于一种“愤” 、 “悱”的学习状态,必将产生一股强大的、磁石般的求知欲望,迫切希望学习本章2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
3、心。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定理的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如图,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两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如果他只有一个米尺,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显然,学生用学过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这位师傅量了斜边长和没遮住的直角边边长,发现它们对应相等,于是他判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立即沉浸在自己熟悉的,觉得饶有趣味的生活问题中,根据问题的设置,利用已有知识,从实际需要感知到: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习兴
4、趣,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还提高了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实现知识的迁移 3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用好它承上启下的作用,顺利实现向新知识领域的正迁移。 例如在“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一节导入中,可利用以旧引新,层层推进的四个问题: 如图(1)所示圆内的两条直径 AB、CD 相交,交点为圆心 P,这时PA、PB 是否与 PC、PD 相等? 如图(2)所示,P 为圆内的任意两弦 AB、CD 的交点,那么这时 PA、PB是否与 PC、PD 相等
5、?为什么? 如图(3)所示,如果 P 点由圆内移到圆外,即 P 点变成两弦延长线的交点,那么 PA、PB 仍相等? 如图(4)所示,如果割线 PAB 不动,PCD 逐渐向下移动,当移动到一定程度时,C、D 两点重合,割线 PCD 变为切线,这时是否仍然有上面的结论? 这样利用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以旧引新,为学习新知识铺好路、架好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坡度,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习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 数学学习这一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感知建立表象加工形成结论)、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因此
6、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就是通过操作发现归纳验证等一系列的探究4活动,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因此,教学中就应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制或利用现成的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 例如:在“垂径定理”一节中,可以这样导入每个学生均发一张圆形纸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并及时观察思考: 沿着任一直径对折,两个半圆能否重合?在圆形纸片任画一条弦,再画一条与弦垂直的直径,沿着直径对折,此弦两旁部分如何(包括线段、角、弧)?能否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你的发现?(如图) 这样导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抽象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而且使学生牢固掌握本节知
7、识,还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五、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中位数”一课时,可以为学生讲下面一个故事: 某木工厂,现有 10 名职工,除 1 名厂长和 1 名技术员外,其余都为工人,因扩大生产规模,还需招收一名男熟练工。 于是,厂长来到了人才市场招工。在招工广告上写道:凡到本厂打工5者,月人均工资达 1500 元以上。面对丰厚的待遇,小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就应聘去了该
8、厂打工。 一个月下来,发薪时,厂里只发给小愚 1000 元。小愚觉得受骗上当,气冲冲地找到老板,说他不讲信用。 厂长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愚,不要激动嘛。平均工资确实是 1500元,不信你可以自己算一算。 ” 厂长拿出了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月付出的酬金。我得 4000 元,技术员得 3000 元,8 个工人每人 1000 元。总共是每月 15000 元,付给 10个人,月人均工资是不是 1500 元?”小愚看了哑口无言。 厂长是否欺骗了小愚?问题出在哪里? 针对这个故事展开讨论、交流,有一同学指出都是平均数在作怪,当有个别数据很大时,不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大多数。于是教师接着说:“遇到这种情况应怎样反映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呢?请你学习本节知识。 ”这样把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课的引入,方法多样,除此之外,还有竞赛导入法,类比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要结合教材特点灵活选用。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中心学校) 责编 / 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