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丑恶的拷问.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7864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性丑恶的拷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性丑恶的拷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性丑恶的拷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性丑恶的拷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性丑恶的拷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性丑恶的拷问【摘 要】 侦探到访改编自英国著名戏剧,延续了戏剧剧本的精巧结构。暗夜中进行一场看似温馨的订婚家宴,侦探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打乱了这场看似喜庆的晚宴。电影表现出的压抑气氛与戏剧形成绝佳的互文。晚宴人物之间利益千丝万缕,浮华表面的背后,各种丑陋的人性铺展开来,有贪婪、嫉妒、恶毒、傲慢等。一切都表现出上帝都对人类的贪婪和丑恶失望,影片借助伊娃纯洁的灵魂向人性的丑恶发出种种拷问。 【关键词】 侦探到访 ;角色隐喻;人性拷问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11-03 侦探到访又译为罪恶之家 ,是由英国现代代表文学家之一的约翰?博

2、因顿?普里斯特利(John Boynton Priestley)在 1946 年创作的戏剧,与捕鼠器 、 黑衣女人并称为伦敦西区三大名剧。从著名话剧改编成电影未免有些挑战,因为原有话剧的知名度一方面虽会给电影带来观众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改编的压力,如果不是有足够扎实的编剧能力,话剧与电影的过渡和衔接不当,就会遭受观众的非议和质疑,甚至会沦落到被观众唾骂的地步,得不偿失。话剧改编成电影,改编的难度高是因为二者注重的形式不一样,话剧着重在语言和舞台形式的表现,而电影则是由一个画框里面的画面构造出来的故事,着重画面2的表现力,因此镜头语言的表现更加重要。 侦探到访的改编可以称得上是在尊重原剧的基

3、础上做到了充分运用电影的镜头语言,无论是光线造型还是镜头的表现,场面的调度,都做到恰到好处。实际上,原故事的精巧结构是其最妙的地方所在,所以原故事的结构搬移得当,是成就其优秀改编电影剧本的原因。 一、影片的故事结构 编剧的精妙处理来源于剧本故事的精巧结构,采用圆形叙事的循环结构,故事是一个轮回,而且这种闭合式的结构导致了情节环环相扣,连续紧密,到结尾的再一次轮回让人惊叹不已,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影片一开始,伯灵(Birling)一家正在进行女儿和女婿的订婚晚宴,饭后闲谈时分,侦探古尔(自称 Goole,发音与 Ghoul 相同)的突然来访打破了这一切,侦探开始逐个调查逐个询问,而询问的顺序也决

4、定了叙事的顺序,因为伊娃曾经是父亲伯灵工厂的女工,于是便从父亲伯灵开始,逐一排查,一开始除了未解谜团的悬疑性吸引观众注意外,其实讲述与回忆还是难免走向浮躁乏味的偏向。但是观影者若耐心看下去,这种故事叙述主体的转移和故事走向的转变十分微妙有趣,都是通过人物的细微表情和细微动作来呈现的。 第一个戏剧冲突,讲述因为父亲伯灵为了维持自己的资本家地位,阻止伊娃带领女工罢工,诱骗不行转而强行把伊娃从工厂开除,也许这就是一切事故的始作俑者,本来失去一份工作并不会导致一个人走上自杀的绝路,如常理所推进的那样,到后来伊娃找到了新工作,在米尔沃德一家名牌服装店做店员,而且待遇还不错,巧合就在于伯灵的女儿和3母亲去

5、这家服装店挑选衣服。故事叙述中心转向女儿希拉的切入点是当侦探提到可怜的伊娃新的工作被人勒令离开是因为有顾客投诉她,而希拉恰好就是米尔沃德的常客。原来女儿希拉和母亲在对衣服的选择上产生分歧,希拉不敢违抗母亲,自己满心的怨气无处发泄,而间接因为母亲把伊娃使唤到跟前比划希拉所喜欢的那件衣服,希拉的愤怒积累到了极端,在镜子面前,伊娃无意间的一个细微表情被希拉当成是嘲笑自己的借口,于是就刚好成为出气筒让希拉好好发泄了一番,并投诉了经理,用自己的顾客权利驱逐了一个女售货员,断了她的生计后路,这对伊娃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而心有愧疚的希拉关切地问到伊娃后来的处境时,侦探提到伊娃为了让自己能够有办法找到新工

6、作,更改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个名字黛茜伦顿引起了女婿杰拉德细微的表情变化,这个变化暴露了杰拉德也与伊娃的相识,进一步转到杰拉德的叙述视角讲述伊娃后来的生命轨迹。原来被伊娃美貌吸引的杰拉德把她从图谋不轨的老男人手下救了出来,改名后的伊娃在杰拉德面前自称黛茜伦顿。接受了杰拉德的救助后她无可奈何地成为了杰拉德的情妇,而这二人的故事开始让小儿子埃里克惴惴不安,埃里克开始冒冷汗,跑到外面抽烟,小儿子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与伊娃有交集,他回忆与自己接触过的女人不觉胆战心惊,而与此同时,侦探古尔也把伊娃的照片给了伯灵夫人看,佯装高贵的伯灵夫人再也按捺不住,因为希拉知道自己的母亲妇女福利院的主席伯灵夫人曾做过的事,

7、那就是曾经拒绝帮助一个女人,而那个女人正是伊娃。叙事中心转到母亲伯灵夫人的同时,我们得知伊娃怀孕了,而且境遇非常4糟糕,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没有人知道她的苦衷,就连妇女福利院都冷酷无情地怀疑她而拒绝给她任何帮助。此后小儿子埃里克回来要求再看一眼照片,故事继续推进,这个照片让埃里克惊魂未定,母亲却对侦探咄咄逼人,却不知原来是自己的儿子强暴伊娃并且让她怀孕,她才坚信那个女人也就是母亲拒绝帮助的改名为爱丽丝格雷的伊娃。严格的家教,父母的控制,让刚满法定结婚年龄的埃里克迫切需要安慰,他的孤独也只能在伊娃的怀抱中实现,伊娃是善良的,她给了埃里克温暖,却不料这是她生命前的最后一刻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埃里克得知

8、伊娃怀孕后为了养活伊娃,私自从父亲的公司偷钱,父亲恍然大悟,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其实一触即发。 古尔侦探离开后,如果故事发展到这里就是破了一个案件,明白了这个家所有的人都对伊娃这个女人的死有影响而且要负一定责任的话,故事便毫无新意,然而到了这里,剧情来了个大反转和升华,这个家的所有人开始怀疑古尔侦探这个人,于是?砹艘桓龇赐评恚?世界上有那么多同名同姓的人,怎么就确定他们每个人口中所说的是同一个人?可笑的是,他们在发现了彼此的罪恶之后还要为自己的罪行辩驳,寻找借口和契机,就如他们看了照片之后还在怀疑是否照片中的人就是同一个女人,人性缺点此刻暴露无遗。伯灵通过电话向警察局查证得知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9、,的确没有古尔侦探这个人,也没有姑娘在医院自杀死去,所有的一切只不过虚惊一场,这个家庭立马恢复了欢愉。 而另一边古尔侦探跟随者伊娃的足迹,一步步去寻找她,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伊娃还是留下日记和照片,服消毒水自杀,而路人把她送进医院的那一5刻,洗胃拯救无效,古尔就在那里满怀悲悯却又无能为力地看着她,直到她停止呼吸。此时恢复欢愉的一家接到电话,得知有一个女孩自杀,会有一个侦探到访调查,影片结束。 二、侦探的角色隐喻 古尔,Goold,也就是 god,上帝的隐喻,剧情反转的时候,警察局告知没有古尔这个侦探,而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侦探来自哪里,又去了哪里,他就像一个神秘的存在,穿梭在人性之间。他或许是真

10、实的,又或许是虚假的,谁在意呢?可是他毕竟出现过也存在过,存在了对每一个灵魂的问责里。正如他离开伯灵一家前留下的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世界上有无数个像伊娃的人,带着她们的希望,恐惧,带着她与别人相关的悲欢离合,带着我们的看法、言辞、所作所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不是一个人独自生活着,我们需要相互负责,要是一个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当他受到火、鲜血和伤痛的洗礼,他迟早会明白的。 这段话不就如圣境一般洗礼着这些人的良知吗?他除了是上帝还能是谁? 有几个镜头说明了古尔是不存在的,第一古尔离开伯灵家后来到一个巷道,抬头望向伊娃居住的地方的窗口,然而伊娃写完日记,站起身,拿着日记走向窗口往下看,巷道上没有人。第

11、二伊娃死前的那一刻,她看到了护士背后的古尔侦探,她离开人世的之后,躺在床上,古尔侦探拿起她的手,按在了自己的手心,虔诚哀悼,而护士出门跟向伊娃送进医院的路人交代伊娃已死的事实后,再次回头看病房里的伊娃,她的身边一个人也没有。 6另外从穿着上来看两人其实也有一定的镜像关系,伊娃穿的是白色内衬衣,黑色长外套和一顶黑色礼帽,同样的,古尔侦探的基本着装和伊娃一样,这里的隐喻其实古尔侦探就是伊娃内心的上帝。电影开篇旁白就说,你相信上帝吗,我相信,你怎么相信这个。我信不过常人,所以我必须信一样东西,不然我无所寄托,坠入深渊,永不停歇地一直向下。这是伊娃内心的念白,也是她信仰的呼唤,她相信上帝,所以她相信一

12、定会有人为她出面,而罪恶的那些人也一定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古尔侦探的调查就是暗示人性应该具有的自我内心的拷问,古尔带着伊娃的信念,来到伯灵家,也是对伯灵一家的谴责和质问,他们应该忏悔,应该自我意识到罪恶。如果不是心虚,那么为什么一开始侦探到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对他提出质疑,也没有人要求他出示证件,而是事后才想到这点? 三、关于群体的人性拷问 所谓的罪恶之家,其实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罪恶,而是整体社会人性的罪恶,这个家庭只不过是揭示整体罪恶的一个缩影。家庭里每个人的身份都代表了一定的但是不完全的阶层,一个工厂雇主资本家,一个政府工作人员,一个高社会地位阶层的掌上明珠,一个工作上的佼佼者绅士,一个没有

13、经济来源的被家庭控制的小男生。他们每个人对待社会,为人处世的方式一定会不一样,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只为自己一个人而活,没有群体,只有个人,他们都是人性的暴戾面。父亲的虚伪做作,母亲的冷漠多疑无情,女儿的嫉妒狭隘,儿子的自私懦弱,女婿的欲望贪婪。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人性罪恶的代表性一面,因为虚伪做作,人与人之间7没有真挚的交往,因为冷漠多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出现隔阂,因为嫉妒狭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因为自私懦弱,没有人能主动改变现状。这些人都躲在狭小的个人空间里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这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人性的缩影呢? 这是 1912 年,资本主义矛盾的爆发潜流暗涌,人的眼睛里只有物质,物欲横流,遍地孤

14、魂。资本家的贪婪自私,人与人之间只讲利益原则,没有真诚,没有爱,没有亲密,只有相互猜疑,相互利用,相互隔阂,这是时代的弊病。社会是一场混战,人性深处的罪恶无处不在,资本主义来临的时候不可避免,人性走向黑暗也在所难免。 影片一开头,一幅看似温馨和谐的家庭,油画般的画面,洋溢着轻松和快乐的氛围,而房子的外面,则是黑暗阴森,高大枯瘦的树木把爪牙般的树枝伸向房子的边缘。这样的对比反衬,用画面表达的故事就是这一家人非比寻常,他们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后面调查讲述的阶段,采用闪回来再现回忆片段,只要有伊娃出现的片段都会偏向于冷色调,而现实家庭里面都是暖色调,一冷一暖的对比,其实也是正反的反讽暗示,伊娃所

15、处的时间与空间都是冰冷,犹如这个世界的人都在对她冷眼旁观一样,可悲可怜,而宫廷油画般的现实伯灵一家的色调,他们温暖快乐实则危机四伏,不也让人可笑吗?什么是整体?什么是人?人性与群体又有何关系?这也许就是原剧作者要抛给我们的问题,我们不禁思考群体的人性到底是怎样的?在父亲伯灵口中的人性冠冕堂皇,所谓的人人应该意识到相互关心,大家聚集在一起,像一个蜂巢里的蜜蜂。这里面是利益集聚的关系;而在伊娃口中的群体,她们一起阻止罢工,8一起为维护大家的权利而努力,因为我们是群体的一部分,就该对群体负责,这就是伊娃坚信的群体。 结尾处伊娃死后,伴随着她闭上的眼睛,画面切换到一个小女孩冲向海边的镜头,我们不难想到

16、导演在模仿塔可夫斯基 1962伊万的童年的桥段,实际上在海边奔跑的原创更早应该追溯到特吕弗 1959 年的四百击 。不过那只是雏形,到了塔可夫斯基这样的诗人导演手中,这样的海边奔跑显得那样纯净,因为水就是源头,跑向海边是回归心灵的水源,奔向自由的天堂。带有一点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处理,使得整部电影进入更深一层的思考,而不简单地属于悬疑和侦探类了。伊娃的灵魂是纯净的,她没有罪恶,她为着群体拥护群体,当她被孤立,独自一人时,她也在坚守内心的信仰,在上帝的窥视下,伊娃是圣洁的,而那些罪恶的群体,对一个人的悲惨命运火上浇油的人性弊端,将会在上帝的窥视下惶恐不安,接受心灵的拷问。 ?嘉南祝? 1罪恶之家远不是迷你版“唐顿庄园”N.文汇报,2015-12-04(11). 2英约?博?普里斯特利.罪恶之家M.卢永健译.世界文学,1979, (06):75-150. 作者简介: 皋 峰(1980-) ,男,江苏建湖人,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英语教育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