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922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杜威的德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图分类号:B71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6-118-02 摘要:杜威教育思想体系中,德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生活化,教材应与社会生活连接在一起,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启示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流行的各种道德教育模式大多都源于杜威的传统,尽管他们的研究结果超出了杜威的理论假设,但在某些方面仍留有杜威思想的痕迹。”并且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 20 世纪 20 年代传

2、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及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及价值。杜威在其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建树,尤其是在学校德育方面有重要影响。本文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德育思想。 一、德育的本质道德存在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什么是道德,这是任何一位教育家都要回答的问题。杜威在教育中2的道德原理中这样解释道德:“凡是使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清楚的事实,凡是能促进社会资源的能力的培养,无不是道德的。由此可见,杜威道德的涵义是宽泛的,道德是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一切行为中的,道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能限定在某个专属区域。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我们在道德教育上批判的各种割裂

3、的说法,都是由于我们把道德看得太狭窄了。一方面,给道德一种感情用事的伪善特色,不顾实行社会所需要的事情的有效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习惯和传统,把道德限于一些明确规定的行为。其实,道德和有关我们和别人的关系的一切行为同样广泛,虽然我们做事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我们行为的社会意义。但是所谓道德,潜在地包括我们的一切行为道德和整个性格有关,而整个性格又与人的全部具体特性和表现相等。所谓德行,就是说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的交往,使他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 ”至于道德教育,杜威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他批判学校道德观念的狭隘和形式化,在

4、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说道:“我们关于道德教育的概念是太狭隘、太注重形式、太病态了。我们把伦理的这个名词与某些贴上美德标签的、从大量其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与履行这些美德的儿童的惯常形象和动机更加分离的某些特殊行为联系在一起。道德教育因此与这些特殊美德的教学联系在一起,或与同它们相关的某些感情上的灌输联系在一起。道德被看作是非常伪善的东西。 ”杜威从道德概念出发,从道德广泛性推论到人的行为和性格与道德的相关性,进而推论到德育思想的广泛性。正是在此基础上,杜威以全新的德育观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更为和谐、切合实际3的道德教育思想。 二、德育的目的学校及社会的共同走向 从建立民主主义社会出发,杜威认为在

5、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社会里特别需要的便是人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因为民主政治和道德觉悟不能分割。既然优良的道德品质对建立民主主义社会如此重要,那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否就是培养人们的优良道德品质?杜威认为这并不尽然,这只是道德教育目的的一个方面。在他看来,一个人光做好人还不够,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 “所谓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的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 ”在杜威看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还必须是社会的完全有能力的、有用的成员,是能够全面支配自己的生活的人,因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在杜威

6、看来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 。而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是相互统一的,“所谓社会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目的” 。 三、德育方法走向多样化 1.社会式学校育人法 在杜威眼中,行为道德的的特性和社会的特性彼此是相同的。衡量学校行政、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价值和标准就是它们被社会精神鼓舞的程度。4传统教育的失败在于忽视了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只是把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学习某些固定的课业和培养某些固定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无法融入他们的生活经验,因而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成为他们形成道德的障碍。由于“准备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如果想要培养好公民

7、,学校就需要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而且学校生活要与社会生活相一致,“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的,一套为校外生活的。 ”“因为行为是一体的,所以反映行为的原则也是一体的。 ”杜威反对学校道德和社会道德相分离的现象,他认为学生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不仅是儿童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2.活动式训练教学法 道德从根本上说源于经验,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得到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因此,对于传统的学校讲授修身课和公民课,向学生灌输道德格言和训诫,强迫儿童记诵深奥莫解的道德术语,在杜威看来这是一种从行为中抽象出来而孤立讲述的道德学科,这种灌输方法忽视了学生从经验中获得道德,

8、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对此,杜威提出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这样不但避免了传统教育的强制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民主、合作精神以及道德判断能力。他强调学校应该利用活动式课程教学进行道德训练,这种活动性教学可以将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培养融为一体,同时也充分体现社会精神和社会生活,以便于他们不仅在学校生活中学会服务于社会,而且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能承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从事多种社会职5业。这样学校便不再是脱离生活,专为学习功课的场所,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副产品。 3.各科教学法的融合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在学

9、校中是无处不在的,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是不能作为独立的学科来传授的,如果将道德教育和它们分离开来,道德教育便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把道德纳于各科之中,使道德教育问题无所不在,才能真正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把学校生活、教法和各科课程三种主要学校活动有机结合,并称之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 四、杜威德育思想对现代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1.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 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一直为杜威所强调。而当前我们道德教育效果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封闭的、孤立的,与社会相脱节,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

10、德认知水平,没能使学生付诸道德实践。因此,我们今后的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封闭的课堂,推行多种多样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加大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杜威倡导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完美的人格。我们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同样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可是,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重知识教学,道德教育也一度被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直6接传递道德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就像学会生存一书所说“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道德教育

11、变成了纯粹的形式,在学生的生活中起不到预期的作用。而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学校德育最终目标是塑造青少年的人格。要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必须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学校德育改革的核心。而当代的道德教育还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培养既适应现实又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道德个性。 2.多层面介入,多样化的方法是实施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一种单向的灌输模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手段是检查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等等,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交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需要。杜威批判通过灌输的传统德教

12、方法,认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并阻碍了道德的发展,因此,道德教育方法应变单项灌输为双向交流互动。这种双向互动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多层面的、双向交流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要求在德教过程中,师生双方平等参与,就自己对某些事物持有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二是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重要的是可避免师生间因年龄差别和认识差异而出现的交流障碍和顾虑的局面,同时还可以极大地增进学生间的彼此信任和友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3.和谐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7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

13、要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学校还应重视德育环境的创设,将整个学校教育以及各门学科相互融合,通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各方面都渗透道德教育。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应尽量剔除现存环境中丑恶的现象,抑制对其不良的影响,发挥优良环境的积极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在教材反面,应加快内容的更新,体现当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对于道德的理解不应太拘泥于形式,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并且教材做到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要及时的补充。今天,随着社会的迅速变化发展,我们重新学习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提高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Hersh,Richard,Miller,John,and Fielding Glen. Morels of Moral Education An Appraisal New York:Longman,1980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4. 3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8 9 10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 7沈益宏.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上海:上海8译文出版社.19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