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追求崇高的文学精神.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955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矢志追求崇高的文学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矢志追求崇高的文学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矢志追求崇高的文学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矢志追求崇高的文学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矢志追求崇高的文学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矢志追求崇高的文学精神延河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质与精神,跨越了时代的风雨岁月,进入了“知天命”的年轮。奋斗了年的延河主要干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她以满腔的事业热忱和无私的道德胸襟,始终如一、矢志不移地追求着一种精神崇高的文学精神。 延河诞生于上世纪年代中期,正是战争的创伤基本得到医治、国家进行全面建设的历史转型期。在中国共产党及其新生政权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后所产生的政治热情和生产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破旧立新和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成为当时的主旋律。作为时代的火炬和灯塔,文学如何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人民为社会服

2、务,同时,也艺术地书写描绘历史真实,就成了文学艺术界的大事。而且,在这个时候,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即陕西省作协的前身)已成立个年头,人们也企盼着有一个像人民文学那样的文学期刊问世。 延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奔流了。 历史将会铭记这些决策者们和随之组成的创办者们的不朽功绩。从创刊到现在, 延河始终以高昂的姿态参与各个时期的陕西、乃至全国的文学建设。并且,她从一开始就以独特的视角和高度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催生作家的涌现,关注作家的成长。 红日 红岩 红旗谱和创业史等首先在延河上发表,体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2结合的厚重感。当时她在全国期刊中的分量、地位、艺术含量,均让人注目。倘若中国有一部文

3、学期刊史的话,那么延河一定会占有重要的一页。这就昭示着,这个刊物从诞生那天起,一种崇高的文学精神也就随之散发和浸漫开来了。 那么,这种精神涵盖了哪些内容呢? 延安革命文艺传统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指导延河的办刊灵魂,从而也构成了延河的精神追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就是全国所瞩目的文学重镇。固然因了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著名作家的存在,同时,也是延河这本内容坚实厚重、品貌独特的代表了中国文学期刊水平的刊物的存在。年来, 延河一直坚守和高扬着两个旗帜:从源流的角度考察, 延河是由一批接受过延安革命文艺传统的文艺工作者创办的,所以, 延河可以说自然地流淌着共产党人文化气质的血脉,也深深打上了延安

4、革命文艺传统的烙印。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延安文艺的方向和精神,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思想,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的最根本的文艺宗旨,是延河年来承继、发扬光大、贯穿始终的文学传统,这一传统,构成了延河的面貌和品格。从本质和品貌的角度考察,年来, 延河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向,重视从时代、生活、社会第一线体验的好作品,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变革、历史进步和民族命运,重视具有鲜明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的稿件选择,强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强调鲜明的时代责任意识,这一品貌,在延河年来的作者队伍和作品构成方面,都得到了3鲜明的体现,这是延河所提倡

5、的风格风尚。 坚持在文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凸显文学的崇高,是延河的另一精神要素。年来,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延河 ,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更多地关注普通的劳动者生存的状况,强调“为人生的艺术” ,强调文学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同时,必须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和崇高的道德净化。柳青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是一个典型的“中间人物”形象。他在独生子梁生宝的精神感召之下,从平庸、俗常走向了崇高。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中的吴淑兰,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女性品德的“好媳妇” 。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冲击下,她因时而动,走出家门,踏上了农村基层领导的岗位,自觉地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她和邻村

6、的张腊月在担当使命和责任中,是竞争对手,但她们又是好朋友。王汶石正是在两个女性自觉履行使命与责任中,显示了一种赋予人性美的崇高精神。陈忠实作品中的那种政治意识和“载道”之情;路遥作品里的那种在社会价值中显示人生意义的创作观念;贾平凹作品中灵与肉的撕扯、情与理的冲突都是在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统一中,塑造和彰显一种崇高的品德、境界、情怀、气度、风貌。正是高扬这种崇高的文学元素, 延河年来,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表现社会发展的主潮、反映时代精神、力荐文学新人的好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被普遍认为是用“载道”之笔、反映厚重的社会生活、谱写历史风貌的刊物。也正因为延河坚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和态度,培养了陕西一代又一代的

7、作家,才形成了陕西作家群基本的创作风格。纵观现实,许多有良知的人士感叹,不少做了大官的人,发4了大财的人,灵魂却在漂泊,道德底线却在崩溃,更不要说公平、公正和审美趣味。而面对这种社会现象, 延河没有趋炎附势和廉价地迎合,始终未敢忘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很可贵的。 在承传地域文化内质和特色中,浸透出文学精神的壮美与崇高,是延河的又一精神涵养。 延河所处之人文地域,决定了她必须坚持秦、汉、唐这几个中国历史文化高峰时期的文化和人文特色。秦之严谨与辽远、汉之博大与深邃、唐之开放与浪漫,在延河编发的作品中,都有充分体现。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品中的那群人,本质上和保卫

8、延安中周大勇他们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是为我们民族的复兴浴血奋斗的人。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历来便有一批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而誉民族勇往直前精神为至上的人。在光荣与神圣面前,我们这个民族历来都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作家的思考,是对民族自身命运和外部世界思考的最典型代表。我们不可想像作家停止思考的民族,会有什么结果。我们也不可想像,低层次思考的作家,会给一个民族带来什么。在这一点上说,作家的创作引领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而编辑则是整个过程的始发点。 延河在年漫长的成长道路上,产生了一大批令人佩服的老编辑。他们会力排众议,编发刊后肯定为世人公认的好作品。 创业史是一幅中国当时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画卷

9、。我们今天阅读她,即使当时政治因素导致的严重缺陷,也掩盖不了她作为一部高层次艺术作品的光辉。此外, 延河所发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承袭了汉文化的语言风格。汉语言文字,较世界上的所有文字,有着最大负荷的突出优势。 延河所倡导5的作品继承了汉语语言的这种风格:简洁、明快,绝不嘟嘟囔囔、唧唧咕咕。 创业史的题叙中柳青用了自己创造的一个词“陕西饥饿史” 。“饥饿史”几个字,便使我们对作品的写作大背景和整个陕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进而对作者写作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培育文学新人呕心沥血,为文学的神圣事业废寝忘食,为文学艺术的庄严孜孜探索,是延河编辑部组建后所形成的带有浓厚的时

10、代印记的思想作风。我从大量的资料中、从与众多的圈内人士和健在的许多老同志的交谈中感受到, 延河人的精神是一大笔宝贵财富。首先是他们的敬业品格。他们以编辑部为家,不分昼夜地阅稿、改稿,而且对读者的来稿来信有来必复,以极大的爱心和责任心与作者保持血肉般的联系。其次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的学养是极高的,这种学养既包含着政治品德、思想品质,也包含着浓重的文学艺术修养、知识结构,同时,也包含着谦和处事、团结友好相处的人生态度。还有,就是为了艺术真理而表现出来的科学求实品行。许多老同志告诉我,那个时候,编辑部各个房间晚上几乎都是灯光通明,大家吃完晚饭以后仍然回到岗位上,不过不是办公,而是讨论问题或就某个艺

11、术观点进行争论,或就某个作者的新作各抒己见,或为某个文艺现象各自发表观点。常常是辩论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站到椅子上力图说服对方。争论和吵架并不影响同志们的关系,相反,大家正是在这种既争辩、又和谐的气氛中合作共事,为陕西文学新人的成长默默作人梯,为党的文化事业贡献着全部精力。至今,这种精神力量仍然像灯塔一样照耀着延河编辑部,不6因时间的推移和时势的演化而减少其光芒。 在艰难中向往光明,在困惑中探索出路,在竞争中坚守职责,这同样体现着新时代的文学精神。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类媒体的兴盛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一部分文艺期刊包括报业勃然兴旺起来,并逐步巩固和发展了自己相对稳定

12、的读者群,而另外一些文学期刊则面对市场的冲击和读者阅读取向的变化,处于低迷状态。 延河正是这类刊物的代表之一。我的感觉是,编辑部的同志们遇到这样的困境并没有仅仅以耐得住寂寞而处之。他们以更加灼急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审视这个局面。在着力寻找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同时,也反思编辑部内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管理措施、营销手段以及如何争取读者和机制创新等问题。他们也曾借助多种会议推介刊物,促使发行量的增加;也曾变换栏目以拉近与读者的关系,扩大刊物的知名度;也曾通过与企业家联营、拉赞助等手段向上攀援,重新确立刊物的经济社会基础;也曾跑路磨嘴皮向上级机关争取更大的关照、支持和具体帮助。虽然效果距离人们的期望值仍有差异,可是他们毕竟开启了心智,作了很大的努力。要知道,他们在收入微薄,办公条件还不尽如人意,甚至是生活窘迫的情况下支撑着,拼杀着。今天,仍然有这样一个光荣的品牌在,仍然有一帮执著的人在栽培、呵护和发展这个阵地,仍然拥有一群固定的、并不断扩大的读者群,真是让人感到欣慰。试想,没有这种文学精神的鼓舞和鞭策,又将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现在, 延河依然以高扬现实主义创作的旗帜和拓展新时期的文学精神为办刊宗旨,依然以不断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为神圣职责, 延河7理应继续乘风破浪,驶向辉煌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