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7973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是谁撩动逝去青春的琴弦青春易逝,往往来不及向青春挥手告别时却蓦然发现青春不再。青春留给人们的似乎总是对岁月如梭的万千感慨和对往昔时光的无限缅怀,于是人们总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追忆起那似水的青春年华,而这便是所谓的青春怀旧。 当 80 后在步入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时却普遍“陷入”了这种夹带着暮气的怀旧之中:我们发现以往在我们的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虚拟人物李雷和韩梅梅摇身一变成了当下网络歌曲和话剧中实实在在的主角;我们看到或听到太多的 80 后由于在网络电影老男孩中追寻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仅如此,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生活和学习用品、服饰、玩具、动画片及影视剧等被大家从记忆深水区重

2、新拉回到水面而得以在网络平台上晾晒,在引起广大 80 后热议和回味的同时,甚至出现了相关的文化产品和复古商品,这些承载着我们太多关于青春记忆的事物和符号悄然再现于生活之中,随着青春梦想一起“复活” ,一夜之间,仿佛重返那无忧无虑的花季雨季。 显然,80 后的青春怀旧已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凸显为一种集体情怀,甚至已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和社会文化景观。我们不禁要问,80 后为何急于传唱青春的挽歌,究竟是谁在撩动我们逝去青春的琴弦? 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怀旧的发生充满不可预知性,几乎总以不经意2的方式“突袭” 。任何人在任何情境之下都有可能被怀旧击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对同一种事物皆会产生

3、共通的怀旧感。这首先归因于怀旧的内容不尽相同,或童年、或青春、或自然、或故乡、或过往生活等,只有处于同一情境之下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才具有产生怀旧共鸣的可能性;其次怀旧带有偶发性,其产生于特定情境与特定心境的偶然契合,一张老照片、一首熟悉的旋律或一种永久的味道都有可能成为触发怀旧的机缘;所以, “怀旧不是一种反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不是这样一种对任何时间的任何人的潜在的感情,而是只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有可能。 ”1 80 后的集体青春怀旧显得格外有意思,因为它唤醒的是整整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与生活记忆,这就意味着 80 后共同置身于某一特定情境之中,而且这一情境强大到足以令 80 后一

4、代人产生怀旧感,显然,构成这一情境的绝非是某一简单的具体事物而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当下社会现实。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对 80 后的诸多非议,但不容否认的是,80 后正面临着伴随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而生的诸如就业、工作、购房、结婚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竞争。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往的生活经验与行为方式不断失效;同时,虽置身于繁华都市之中却游走于城市边缘的生存境况,又迫使他们忍痛放弃或暂时搁置青春时代曾执着追求的梦想,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违心地改变着自我。沉重的生存压力和由此而生的复杂心理体验使得 80 后集体转向过去,回忆过去的生活经验和自我形象,追忆青春时代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借助怀旧来弥合遭到现实割裂

5、的自我和日渐失衡的内心,感受身心的和谐与放松。除此之外,怀旧还可以抖3落岁月的尘埃而重拾往昔的理想,重回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在与同龄人共享青春记忆的同时获得某种集体认同感,正如某些社会学家所言,重拾往日美好时光,使得这群年轻人在得到心灵慰藉和满足的同时,享受着与人分享、被人认同的乐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 80 后感动于甚至是沉醉于怀旧所带来的那种复杂的略带惆怅的“喜悦的忧伤感” 。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论和想象着李雷和韩梅梅的情感故事与当下生活,而面对老男孩所呈现的一个个渐渐消逝的青春符号,他们或唏嘘感慨,或热泪盈眶,脑海中激荡着无数与青春有关的记忆,在缅怀美好时光的过程中收获着身心

6、的愉悦。这种“喜悦的忧伤感”对 80 后群体而言绝非简单的心血来潮,而更多地是一种自觉性选择,因为其带给他们的是对浮躁心理的平息、对自我焦虑的抚慰和对紧张繁重生活的有益调节。但怀旧并不代表着 80后对现实生活压力的集体逃亡,或是对无望未来的“缴械投降” ,恰恰相反,这某种程度上标志着 80 后群体的心理成长和心态的日渐成熟:他们告别了愤青式的谩骂与狂妄,而学会冷静地思考现实与人生;他们从白日梦中清醒过来,选择理性地规划未来人生;他们从过去重拾青春梦想,找回热情洋溢的自我,立足当下,努力将梦想之花绽放于不远的未来。从这层意义上讲,80 后怀旧就不是什么保守的“中年心态”的外在表现,而是他们告别青

7、涩的学生时代迈入社会走向成熟的显在标志。 尽管怀旧在 80 后的生活世界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但我们绝非主张“迷信”怀旧,因为从本质上讲,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想象性建构。怀旧往往借助于感性和直觉,这种既抽离又置身其中的情感4活动却起到了抚慰心灵的作用,也就是说,怀旧具有康德所说的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规定,因此人们通过怀旧对象总是能获得某种类似于审美的愉悦感2,这或许正是怀旧的魅力所在。但需注意的是,怀旧并不是对过去的彻底回归或真实还原,而是根据自身潜在的心理需要对过去的一种重塑和构想。其所提供的过去往往已被改造、被筛选、被编排过,甚至被美化、被粉饰,在此过程中可能不自觉地回避

8、了过去落后和不足的层面,恰如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言, “过去的日子以前被视为今天依然如此逝去的好时光,它也就成为社会的当然归宿” 。3于是,当我们处在而立之年的关口来回视自己的青春时光时总感觉过去是那么美好,梦想似乎可以触手可及,而如今昔日的梦想早已被现实排挤到了生活的最边缘。如果我们抛开现实的痛感和失落感而客观地审视我们想象中的过去,会发现原来它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在的某些怀旧只是商业噱头而已,其所谓的复古与怀旧更多的是商家敛钱的幌子,他们在贩卖青春记忆的同时贩卖着自身的商品,当其将复古与时尚相等同时,其商业目的便昭然若揭了。 所以,怀旧固然美丽,但不可以沉迷,更不可随意追逐所谓的怀旧时尚。

9、怀旧立足于当下,回溯过去,但最终还要回归当下,犹如做梦总有醒来的时刻,怀旧也总有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毕竟生活于当下,而且生活总要继续,面对生活的诸多困难和不如意,要么在怀旧中慰藉心灵,要么在拼搏中脱离困境,但关键的是不要丢弃那份青春的热情与梦想。正是在这一点上老男孩显得尤为深刻“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 5(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编辑,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 Keith Tester, The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 London: Rouledge, 1993, p.64. 2 参见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4 页。 3 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 ,马俊亚 郭英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