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抓热点又不烫手?收购战是财经报道中的热门题材。不过,在中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被股份不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控股的,实际上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收购,少数真正的收购战,仅仅发生在股份全流通的“三无概念股”中。由于收购战时,收购方持股比例超过 5后即应进行信息披露,因此,这种发生在证券市场的收购,俗称“举牌” 。 我自 1995 年进入上海证券报之后,直接参与了多次上市公司举牌事件的报道,在大量的新闻实践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在符合信息披露规范前提下抢新闻的经验,基本做到了既能抓住热点,又不被“烫手”:一是“人盯人”战术 “三无概念股”股份全流通,流通市值大,且市场表现一直十分活跃,中小股东很多(
2、多者已达 30 多万股东) ,因此,它们在证券市场上影响力很大,受到的关注度很高。一旦举牌事件发生,投资者希望第一时间看到事态的最新进展,所以,相关记者应天天盯紧有关各方,密切注意事态进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侥幸心理。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每天给有关各方(主要是举牌双方或更多方)打电话,既可打探消息,又可熟络交情。 2由于举牌报道涉及面广,有时可能会发生在多个地点,或是有关各方同时发生新闻事件,因此,在报道中,需要媒体各部门和相关记者进行协调和配合,简言之,要发挥团队精神。如大篇幅报道,可分头写作,一人统稿,或是分成几块各有分工。媒体还可以适当放松对记者其他方面的考核,安排他人处理其条线上的新闻,
3、以帮助记者集中精力盯紧新闻。去年的两次举牌事件,我就是和另一名记者合作进行报道的,两人各自盯一方,既不会漏新闻,双方也容易对“专职”的对口记者产生好的印象。 二是要全线出击,以各种新闻形式,大版面、高强度地进行报道,迅速树立媒体在举牌事件中的传播优势地位 财经报道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三大证券报,更是面对面的直接竞争。要在新闻竞争中获胜,必须先声夺人,一下子夺得读者,让他们感觉到,看本报的报道,最早最全。 2001 年 5 月 12 日,北京金裕兴等 6 家公司举牌方正科技,在发布公告当天, 上海证券报就在头版刊登了双方表态、公司背景资料、事态分析,以及方正科技股价走势图。报道形式全,内容多,一
4、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新闻分析这种形式,在举牌事件的报道中十分有用。因为有些事实或态度,举牌相关方可能不愿明确表示,有的新闻取自言外之意,或是得之间接的、保密的信息源,有的可能纯粹3是推断,不适合用“本报讯”表现。如我在裕兴举牌方正科技时,单独或合作撰写了十来篇分析,对事态的发展进行持续的追踪或预测。5 月16 日的结局充满悬念 ,5 月 24 日的争执进入微妙时刻等分析,有的切中要害,揭露了事情真相,有的正确预见了进展、结局。特别是5 月 17 日明争暗合?的分析,一针见血,从此给此次举牌定了性,这个提法以后也被各种媒体广泛引用。 此外,为了形成报道气势,还应有高强度
5、大版面的集中报道,让投资者过过“瘾” 。方正科技最近三次的举牌事件,我都曾写过整版或接近整版的报道,有的还不止一个整版,读者反应很好。有些报道,按常理三大证券报都会强势大版面处理的,如决定命运的股东大会现场报道,当然更要在强度大之外,求精求别致。 三是新闻总是有的,但要会“挖” 在我们三大证券报的激烈竞争中,有时每家报纸都恨不得天天有举牌报道,免得被其他报纸抢了独家新闻,让自己落了下风。在此气氛下,有时,即便事态并没有实质性进展,记者还得“硬”做出点新闻。 其实,新闻总是有的,但要会“挖” ,有时还得像侦探一样行事。如2000 年爱使股份刚被举牌时,投资者都不知道举牌者的真相。我从互联网上查到
6、了举牌的天天科技与另外的上市公司有关联,由此做了则独家报道,而中国证券报又顺藤摸瓜,在北京中关村采访到了工商局,终于发现了举牌公司的最终股东是明天控股。此后,举牌发生后查互联4网,查工商注册资料,便成了新闻报道的惯例。当然,现在随着法规的健全,此类信息披露不充分的事例,有望不再发生。 为了“挖”新闻,必须会套话,有时要“曲线救国” ,在随便聊天中找新闻。如果对方实在不肯说,这本身也可以是新闻。报道可以说,当事人在何处,在干什么,但对举牌保持沉默,等等,总是可以找出点东西的。如裕兴举牌方正科技时,我给方正科技总裁祝剑秋打电话,尽管他说暂时不便表态,要请示集团,但我报道了他的这种讲法,以及人在外地
7、的事实,也成了独家报道并被广泛引用;1998 年 7 月 2 日,我的爱使股份董事长秦国梁表示我们将密切注意事态发展的报道,也是同一种情况;明天控股举牌爱使股份时,爱使股份总经理徐宜阳保持沉默好几天,后来我追问之下得知,他们隔天将开新闻发布会,这也成了大新闻。 有时,记者不妨登高望远,小中见大管窥全豹。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报道指出法规空白,提出相关建议,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有时候,实在“挖”不到更多的新闻,那就要技巧性地“硬”做。如 1998 年 7 月 2 日,我发表了爱使股份花落谁家的稿件,主要是回顾和列举举牌方的入主条件;几个月前发表的方正高清互查“祖宗三代” ,则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报道举
8、牌双方的激烈争斗,以及监管部门对举牌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严。 四是要不偏不倚,平衡报道 5在举牌事件中,争夺双方或多方往往各执一词,对峙激烈,记者的报道,应力求客观公正,不偏向某一方,用语应该平实而不情绪化。1998 年 7 月 11 日,我发表了大港入主爱使遇“路障”一些法律专家对爱使股份章程的有关条款提出质疑的报道,当时,报道事实尽管是法律座谈会的中立形式,但实际上却是大港油田组织的,观点的倾向也是显然的。因此,我在导语中技巧性地写道:“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关联企业合并持有爱使股份超过 7并表明了入主爱使股份的意愿,但是,在他们看来,要进入爱使股份的董事会遇到了一些障碍。昨天,一些
9、应邀参加座谈会的法律专家、学者对爱使股份章程中有关股东推派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的条款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此后,我又报道了由另一方组织的专题讨论会爱使公司章程是否规范部分法律专家有新看法 。 当然,不偏不倚并不意味着必须半斤对八两,不能有丝毫差别。应该注意的是,基于证券市场的监管原则,在举牌事件中可以不失时机地为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这个弱势群体说几句话。 五是要多长个心眼,把问题看得深些 举牌事件扑朔迷离,真假莫辨。在复杂事件中,双方或多方高度对立,互相使用手段,称得上是“尔虞我诈” 。而且,举牌相关各方既防着媒体,又想利用媒体。因此,作为报道举牌事件的记者,必须头脑清醒,深入分析
10、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原因,其理想目标是把握本质,不为表面现6象所迷惑,起码,要尽量离真理近一点。 在报道过程中,相关记者应该多长个心眼,要注意保护自己,不妨多点圆通,少说武断的话。如我曾在去年 5 月 12 日发表举牌者盯住方正电脑的分析,事后,尽管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此种观点不正确,但根据推断,这中间确实是有偏差的,所幸的是,我当时的用语比较谨慎,因此并未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当心采访对象设置障碍。如股东大会,有可能出现上市公司不准记者进入或设置限制的情况。对此,记者应有备在先,或是在股权登记日前买入相应股票,以股东名义与会;或是接受他人委托与会。去年 6 月 28 日方正科技
11、的股东大会,便出现过此种情况。 六是要敢打善打“擦边球” 可以说,在举牌事件报道中,不打“擦边球” ,就难以找到独家新闻,也难以形成自己报道的特色和亮点。因此,必须适度地打“擦边球” 。去年 5 月 28 日,我发表了从方正集团提议增补的董事候选人名单中可以看出“举牌”背后有故事 ,这是一篇绝对的独家报道,具体内容来自于方正科技尚未披露的方正集团董事候选人名单。结果,这篇报道不仅反响强烈,树立了上海证券报在此次报道中的权威地位,而且,上海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也认为这是有利规范的好事,媒体发挥了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7七是要重视后续报道 举牌事件往往以股东大会为界,决定入主能否成功的股东大会一开
12、,举牌事件也就基本结束。但是,举牌事件还是有许多后续新闻可做。如1998 年北大方正入主延中实业之后,我继续报道了延中实业的资产重组进度,北大方正注入上市公司的业务和资产情况,业绩的改善,等等。特别是延中实业后来的更名,也是个特大新闻,因为延中实业是沪市第一股,是中国证券市场的见证人。因此,在延中实业更名前夕,我撰写了整版报道历史和希望在此交汇写在延中实业即将更名之际 ,这篇稿件采访了延中实业的老股东,老董事,延中实业第一位董事长、历任和现任总经理,以及来自北大方正的董事和管理人员。稿件写历史,写情感,也写公司展望,得到了一致好评。 八是有备才能无患 在举牌报道这样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抢新闻在很
13、大程度上,靠的是平时练就的硬功夫。 由于采访和写作的时间可能十分紧张,因此,记者平时就应练就倚马可待的本领,还要掌握相当的背景材料,不要到时候翻箱倒柜或猛打电话问情况。如方正科技的两次股东大会,我是全程参加,并都是当天就写出了整版或大半版的报道,没有平时积累的素材,临时抱佛脚是不8可能的。 记者在平时就应掌握的,还包括扎实的财经和证券知识,特别是对购并相关流程和法规,应该相当熟悉。这样,记者就能“未卜先知” ,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可以到哪里去找新闻,投资者什么时候会关心什么问题,等等。 当然,记者平时就要与“三无概念股”上市公司保持密切联系,与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建立私交,并得到他们的所有通讯方式,以防举牌发生后,找不到他们(不管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