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闻规避: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舆论监督引出的话题 正如笔者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舆论监督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这固然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进步的可喜现象。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怎样干预社会生活,怎样在舆论监督中既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又注意实行新闻规避,从而保护被监督者的正当权益。 广州火车站是祖国南大门的窗口。但是多年来,由于流动人口太多,加之管理职责不清,铁路部门和地方政府相互扯皮,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是全国有名的刑事案件发案特高区。2000 年 5 月,根据中央
2、的统一部署和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作出了“重典治乱”的批示。批示特别要求各有关方面加强对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整治的力度,使火车站的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根据这一批示精神,广州新闻媒介特别是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广东电视台用大量篇幅和时段加强了这方面的舆论监督。我们看到,报纸上连日以头版头条乃至头版整版的篇幅加以报道,电视台在新闻节目的黄金时段以现场直播的形式播报这方面的内容,成百上千的新闻记者活跃于广州市的大街小巷,电视台的舆论监督专车2不时从羊城街头呼啸而过。这些报道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取得了震慑犯罪分子、教育人民群众、引起领导重视、化解各方矛盾的作用。短
3、短一个月的时间,广州火车站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其中,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功不可没。 但是,新闻媒介的报道也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以羊城晚报为例,6 月 12 日和 13 日,该报用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和极度渲染的编排手段连续刊载了出租屋藏污纳垢大揭密的报道。该长篇系列报道由羊城晚报 5 名记者乔装打扮在广州火车站附近地区的新市、三元里一带经过整整 7 天时间采写而成。据该报编辑部称:“艰苦的明察暗访,不仅使他们在火车站广场的左邻右舍看到现代都市竟有如此狰狞的社会生活角落,也透视出城市管理微观领域的许多弊端。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分批公诸报端,以振聋发聩。 ”这无疑是正确的和
4、必要的,但是报道什么和怎样报道应该有所讲究。读完该系列报道就能发现,采编者在这个问题上不够注意。试看下列小标题:“小巷里尽是站街女郎 ”、 “应声开门:一张女人脸!” 、 “徘徊在瘾君子票贩子之间”、 “黑色地带:罪恶疯长” 、 “欲念膨胀的陋室狂言” 。至于刊载的新闻图片,更是触目惊心:“出租屋旁群体吸毒”裸露下体的吸毒者正在注射毒品;“暗娼拉客使尽功夫”男女火辣地牵手讲价;“暗娼大白天也要拉客,一旁是打手” ;“这位女子在新市出租屋洗澡时被烂仔偷窥,一顿怒骂后,被烂仔打得头破血流” 。 类似这样的报道在其他新闻媒体上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更为突出。我们看到,在“两打一扫” (打
5、击社会黑恶势力,打击3拐卖妇女儿童,扫除黄赌毒)中,随着电视台舆论监督专车开上街道,一群群青年妇女(包括被拐卖的妇女、三陪小姐、卖淫女等)被暴露在电视屏幕上,有的甚至还被追问各种难以启齿的问题,甚至展示她们的“日记”或“账单” 。 此类新闻报道发人深思:首先,记者以“道友”或“嫖客”的身份进行采访是否妥当?其次,报道内容专捡那些具有刺激性、扭曲的和耸人听闻的事例,似乎只是为了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窥视欲” 。再次,利用新闻照片将一些不堪入目的事情公开曝光,不仅不洁不雅,也有揭人隐私之嫌。总而言之,新闻记者如何干预生活,新闻报道如何选择和规避,舆论监督如何依法行使,已经成为当前新闻工作中一个不容回避
6、的话题。新闻规避与人文关怀 所谓新闻规避,就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报纸的版面或广播电视的声画应该设法避开一些不洁不雅或不宜公开的情节或画面,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明确什么是该拍录的;什么是不该拍录的,什么是该播报的,什么是不该播报或必须经过技术处理后再播报的。 关于这个问题, 南方电视学刊1999 年第 5 期发表许东良的文章镜头规避与人文关怀 ,就电视新闻的镜头规避进行了初步的论述。作者认为,某些新闻报道之所以不讲究新闻规避的原因,有些是出于批评报道或舆论监督的需要。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为了应对日益激烈4的媒介竞争,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疏远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道德精神和人文关怀。 在一次全国性电
7、视业务研讨会上,一位电视台领导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的记者拍摄了一条反映卖淫女的新闻。在片中,记者装扮成一位嫖客,用偷拍的手法记录了与卖淫女接洽、讨价还价的全过程。面对这样的片子,这位领导说他很无奈:你说不行吧,它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你说行吧,它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传播效果呢?面对诸如此类的两难选择,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就有必要讲求新闻规避。一般说来,在目前我国的新闻体制下,新闻报道至少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规避: 第一,涉及国家机密的事项。国家机密是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新闻媒介在报道这方面的新闻时应该十分谨慎,避免因抢发新闻而泄露国家机密。这既是对国家安全负责的表现,也是媒介自身谋求稳定发展
8、的前提之一。 第二,有损军队、武警和人民警察整体形象的报道。国家武装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维护他们的整体尊严是新闻媒介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之一。当然,这不是说军警中没有不良现象,也不是说对这些不良现象不能披露,而是应该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并且要注意维护其整体良好形象。在这方面,南方日报关于广州火车站整治的报道就十分出色。例如该报 6 月 1 日的报道“广州站治安状况好转,5月份刑事案件比上月减少 67;6 月 2 日的大幅照片“广场公交车站随处可见民警身影” ;6 月 4 日的报道“我省公安队伍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月为民做好事近两万宗” 。这些报道既披露了个别公安执法人员中5
9、存在的问题,又维护了军队和警察的整体形象,分寸把握恰到好处。 第三,关于未成年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阶段,目前社会风气中又存在着诸多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因素,因此关于他们的报道(无论好坏)都应特别慎重。1998年抗洪救灾中,小女孩江珊在洪水中被救起,这无疑是一个感人的镜头。但是,电视新闻制作播出人员是否想到了小江珊她那赤裸的身体被毫无掩饰地一次又一次直面观众,这将会在她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留下多大的心理障碍?至于那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动辄披露犯罪嫌疑人的姓名、住址、家庭背景及其作案的详情细节,更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第四,随意披露个人隐私。在前一段时间的
10、“扫黄打非”宣传中,许多新闻报道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个问题。不少记者采用“纯记实”的手法,展示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或者“微服私访” , “卧底”于“嫖客” 、“粉友”之间,采拍一些“惊世骇俗”之作,然后毫无遮掩地在媒体上“曝光” 。新闻媒介配合党和政府某一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它本身也负有监视社会动向、扶正祛邪的使命。但是,在履行这种责任的时候,容易走向片面,往往只顾一时痛快而忘记了其他。他们忽视了,即使是犯罪分子,也应该保护其隐私;他们忘记了,被“曝光”的男女(虽然其具体行为应该受到指责或制裁)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还要继续在社会中生存;他们不懂得,在赢得一片惊奇的同时,新闻职业道德和良
11、知却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6而且通常只有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 ”(最佳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序)对人的关注不仅仅是把我们的镜头和笔端对准人,更应该体现记者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和认识水平去关注这个大千世界。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说:“所谓人类兴趣,或曰人情,指的是对于同类的关心,其中包括对他人的苦难、不幸的同情,对友谊的渴望乃至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关注。 ”前引文作者许东良认为,这种同情和关注,虽因阶级和文化的差异或强烈或冷漠,但以人为本,这是中外电视事业安身立命的法宝。新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精神食粮的创
12、造者。新闻媒介在文化传播中起到家庭和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文化影响有时甚至比家庭和学校更为显著。有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善良和同情心。由此可见,对社会和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一个记者应该怀着博大的同情心和对现实的真诚关注去理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才能真正与受众达成心灵的融合。 新闻媒介如何干预生活? 新闻事业历来被看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优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舆论监督的加强,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新闻工作者只有正确发挥这种作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否则将成为各界人士幽怨的对
13、象。事实上,现在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对于新闻记者大多具有敬畏和戒备7心理。他们认为,记者不好惹。这说明,在新的形势下,新闻记者乃至整个新闻媒介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确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关于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的社会角色的定位,人们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在革命战争年代和阶级斗争激烈的时期,人们往往强调新闻事业的政治斗争功能,而忽视其传播新闻的本能。在这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郑贯公的观点比较典型。他认为:“报纸能公布公理,激励人心,何异政令?报纸能声罪致讨,以警效尤,何异裁判定案?报纸能密查侦察,以显其私,何异侦察暗探?报纸能布其证据,直责其人,何异警察巡兵?报纸能与人辩诬诉讼,何异律师?报
14、纸能笔战舌战,何异军人?”这种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合理性,但是时过境迁,如果再把新闻事业视为政权、法庭、侦探、警察、律师和军人,那就不妥了。时代发展了,人们的认识应该有新的发展。在这方面,南方日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改版社论就明确表示,该报改版的唯一目的,就是“办成一张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这说明,在和平建设年代特别是在法治社会中,人们往往强调新闻事业的传播本能和依法办事,而淡化其政治斗争色彩。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新闻事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目前中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这些功能都有强调的必要,但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是传播信息或新闻。由此决定,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是政权、法庭、侦探、警察、律
15、师和军人,而只能是“信使” 。 “信使”的角色直接关系到新闻记者干预社会生活的方式,他们只要忠实地向人民群众传达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变化就够了,而不要过多地充当警察(特8别是侦探)和法官的角色,更不应该以“新闻策划”为名制造一些可有可无、虚无缥缈、耸人听闻的“新闻” 。这样,将使新闻媒介避免诸如“揭人隐私” 、 “新闻审判” 、 “有偿新闻” 、 “失实新闻”之类的许多问题。在这里也许有必要就所谓隐性采访的问题稍加申述。所谓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它在表现形式上是记者在采访拍摄新闻时不表明身份,也不明确表示观点,只是用客观的手法去拍摄、记录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这一采访拍摄最直接的效果,
16、就是记者真实地记录下了事情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带给观众真实而鲜活的视觉冲击。作为隐性采访的主要手段,偷拍、偷录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为了公众和社会的利益,适当使用偷拍、偷录的手段,以获取新闻材料,一般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但是,这种行为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中都没有得到认可,我国有关法律例如国家安全法则明确予以禁止。该法第十条和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只有“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 。这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逐渐完善,这种特殊的手段不能久用、多用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