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正确对待考级,学会在考级中成长随着素质教育日趋深受重视和考级在各种升学加分政策的吸引下,更多的家长开始注重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同时参加一些名目繁多的各类艺术考级。实践证明。考级活动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它的社会作用,这一点无可置疑。就本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钢琴考级的认识。现象一:针对不同版本的考级教材(从 1991 年开始的中央音乐学院版发展到今天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版,中国音乐学院版)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考察的方式大体相同,统一时间、地点,按照报考级别分成若干组,有规定的曲目任选(从每组规定曲目中任选其一),均涵盖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乐曲及中外乐曲,要求考生背谱演奏。 不同点:曲目
2、难度略有差异。 (1)基本练习方面:对于低级别学生来说,最头痛的问题是音阶超过三个八度以上的驾驭。因为对这几个级别(13 级)的孩子来说年纪较小,手的条件和弹奏的耐力有限,尤其在讲述大小调音阶的理论知识方面略显枯燥和难懂。由此,我觉得在这个版块当中,音协的考级教材难易程度比较适当,侧重一升(升号)一降(降号),二升二降,三升三降有梯度的大调音阶练习,这样也从听觉上给孩子一个很鲜明的大调音阶特点:明亮、有力、结构稳定,区别于小调色彩。 2(2)练习曲方面:音协教材更多选用拜尔、车尔尼系列(车尔尼 599、车尔尼 849、车尔尼 299、车尔尼 740)、莫什喀夫斯基。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综合了贝伦
3、斯、卡多萨、杜维诺伊、布格缪勒的作品,使之作品风格更为广泛。 (3)复调乐曲:基本从巴赫作品系列中选曲(巴赫初级、巴赫二部创意曲、巴赫三步创意曲、巴赫十二平均律)。 (4)大中型乐曲(奏鸣曲):经常被学生们选择的是一些节奏明快的莫扎特、库劳等小奏鸣曲。 因此,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摆在教师面前最头等重要的事情是选曲,不论是比赛、考级还是汇演,我认为选曲是重中之重。要针对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对乐曲的把握能力,甚至是学生对乐曲兴趣来“量体裁衣” 。 现象二:学生家长的心态至关重要。决不要急功近利,为了考级而考级。有些家长把自己孩子能获得高级别证书当成一个炫耀资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经常有些家长在孩子刚
4、开始学琴甚至还未开始学琴时就问老师:“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达到什么级别” ,甚至更直截了当问:“几年能达到最高级别?”遇到这样的提问,我总要耐心和家长做以解释:告诉他们要正确对待考级,不是一年下来就弹出几个曲子,其他曲目都不涉略。要像学文化课一样,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逐级消化,更要看孩子接受音乐的能力和刻苦程度而定。分析一下一个不及格的高年级学生和一个优秀的低年级学生哪个更可取,更有发展。这是一个求质还是求量的社会舆论问题,无论做什么都应水到渠成,不应“揠苗助长” 。 3现象三:面对考级问题,教师要尊重家长的意见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家长的意见,这就需要经常沟通。有些家长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当今社会的一些
5、浮躁现象,因此,在学琴初就建议老师:“我的孩子可以不必考级,不必有压力,最重要的是素质的培养,只要孩子有兴趣能坚持下来,有一个特长就好。 ”还有些家长建议老师:可否不弹很枯燥的基本练习、巴赫,直接弹一些优美的小曲子。我会耐心做以解释:“做任何事情如没有基本功,即便乐曲可以弹下来也只是皮毛,因为技术技巧都是在基本练习中逐级提高,完善的” 现象四:钢琴考级如同请专家会诊,对待考级过后的专家评语表要尤为重视。这些年过去,我的手头攒了一摞不同年龄段学生考级的专家评语表,每次学生考级后,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我都要把评语表复印保存下来一份,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琴小档案。看似平常的一张评语是学生在考场上几分钟
6、、十几分钟留给专家评委的印象、问题和闪光点。评委肩负重任,就是要对琴童的学习状况和发展前景负责。从读谱、弹奏方式、节奏感、音乐表现到临场经验都做了权威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从中找到我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和改进的方方面面,和学生互勉,待下一级别考试中类似问题不再出现,优点继续发扬。 现象五:对于已列入考级教材,但没选用的曲目同样也要认真对待(通常所说的四选一)。好多学生级别虽高,但偶尔听到一个初中级学生演奏的作品,自己却不知此曲是考级曲目,原因就是四选一之外的曲目从未涉猎。我经常和学生讲:专家们从千千万万的乐曲中挑选的每组四首曲目,都是很有代表性、典型性,技术技巧考查较为全面的,一定要4认识到它存在的价
7、值和必然性,另外三首最好也有所掌握,但可不必背奏。因此,在每次考级结束后,我们还会利用几周时间去推敲另外几首不同风格的乐曲,这样,可以扩展“阅读量” 。 现象六:如何让考级发挥到它更大的作用。通过考级形成社会上一种正确的取舍观念。我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在对待平时的钢琴作业完成上,比较粗心大意,但一到留考级曲目时,他们会尤为重视。因为他们会意识到若干天后要演奏这几首曲目出现在考场上,力争通过并取得好成绩。大部分最初接触钢琴学习的孩子是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表现欲望较强,参与意识也很浓,但对竞赛、评选、淘汰还没有太多意识和感觉。这样。就要更把考级作为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激励和鼓舞孩子们的
8、学习热情。 每年二次考级(寒、暑假)结束后,我还要组织学生们搞一次小音乐会,让学生们有个彼此交流的平台。有时一首乐曲可能几人重复演奏,但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会有所不同,再作以点评。让孩子们有小演奏家的感觉,面对着舞台的灯光,昂贵的三角钢琴,照相机快门,摄像机镜头,孩子们逐渐有了一些十足感和自信心。这样大家有机会在同一舞台上交流,弥补了钢琴教学传统小课式(一对一)的弊端,家长们也会相互了解到对方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的经验,以便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快乐地成长。 现象七:考级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考级结果便是一种社会认可,但社会和公众要正确看待艺术考级,不能一概而论。当今社会艺术热,更5是考级热。考级并不
9、是检验孩子艺术学习的唯一途径,更不应作为升学加分的唯一方式。往往一味追求高级别考级的学生没有真正被音乐所打动,甚至不喜欢。老师手把手地教,甚至连最基础的识谱都是老师来完成,学生完全靠模仿,听录音,看示奏,一句再一句,一段再一段,一遍再一遍,最后很费力地“啃”下来,恨不得刚考完就再也不想弹那几首曲子。琴童的家长们在一起聊天时,也把考级作为主要话题,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学琴时间和考取的级别不成比例,是否是老师的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我曾遇到一个通过七级考试的学生连乐曲的调式也不会判断,最简单的音乐常识不知,甚至连自己演奏的乐曲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如同二岁孩子张口就会背“百家姓” 、
10、 “三字经”一样,完全凭记忆,不知其所以然,难道这样的考级达到它的预期目的了吗? 现象八:能考过相应级别,但不喜欢音乐的孩子也很多。其实这反映出来几方面问题:(1)作品几乎打动不了孩子,与之年龄不相符。这些年发现孩子们对唱过的歌或耳熟能详的小曲改编的乐曲很感兴趣,甚至有自弹自唱的欲望,但也有相当的孩子在选曲中,经常是我已把四首曲目都示奏完毕,他们也没有喜欢的,这就是音乐没有给他带来兴奋、愉悦、激动。这样只能勉强选一首练熟考试,使学生觉得音乐不过如此。无非是枯燥的谱子,技术而已。(2)有些学生之所以弹得不错是由于家长和老师逼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钢琴学习带给他们更多的是痛苦,久而久之产生一种抵
11、触,甚至厌烦情绪。总之,对待考级像是应对学期考试一样, “考也得考。不考也得考” 。 6现象九:不应独立看待钢琴考级,应和音基考级很好地结合起来。好多家长反映,老师我们是否还要再拿出一些时间去学习音基课?我的建议是孩子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乐器,那就必然对认谱、节拍、节奏有了粗浅的学习,如能真正把钢琴谱面消化好,还何谈视唱练耳呢?把每一首钢琴小曲都让学生看成视唱曲大声地唱出来,然后再单手演奏旋律声部不就可以检验音准问题了吗?这样事倍功半,还养成了歌唱的好习惯。回头再翻开音基的考级教材就很容易了,这也是三级以上要考音基的一个必然道理。免得学生只是机械地弹,对音准、节奏都不考虑。 普及音乐教育中, “普及”是性质, “音乐”是手段, “教育”是目的。对音乐欣赏、理解、创造的水平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音乐教育美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的、感性的能力,为他们未来高水准的生活提供一种方向和一种才能。那么,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时刻都要注意让孩子处在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健康的艺术氛围中。充分体验、享受到艺术的美感,让它们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