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程的音乐课应坚持以音乐为本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新的教学行为不断涌现,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在与新课程朝夕相伴的日子里,我们聆听了许多关于新课标解读的报告,也观摩了不少节新理念下的“公开课” 、 “研讨课” 。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反思。 现象一片面追求“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作为现代科技成果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
2、往会情不自禁地追求表面的新颖、动感,而不注重实际,一心只想使自己的课“花”一些、 “靓”一些,认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歌曲保护小羊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把整个过程编成故事,以动画的形式,使多媒体课件宛如动画片一般,学生们欢呼雀跃,积极性是被调动起来了。但本节课中学生记住的不是音乐,感兴趣的不是音乐,而是精彩喧闹的画面,那还算成功吗? 我特别喜欢一位张老师的课,她课中的教学设计总是精练而到位,音乐性极强而学生照样兴趣盎然。记得在她执教的东半球西半球一2课中,虽然也是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但画面简洁精练、恰到好处。课件中出现了几组不同国家的舞
3、蹈片段,让学生从音乐中、从舞蹈中发现其节奏特点,然后运用到歌曲东半球西半球中。她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完全为歌曲服务,学生的积极性照样在各种不同的能力训练中得到激发,真正做到了乐(yue)与乐(le )结合。 现象二片面理解“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的优势。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许多老师在备课时都会安排一些创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国民歌一课时,安排了欣赏劳动号子舂米号子 、山歌站在高山望平川 、小调紫竹调三首歌曲。课
4、的最后老师动了一番脑筋,出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想法,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这三首歌曲。学生顿时热闹开了,以小组为单位动起手来。展示时,学生的作品却是用橡皮泥捏成的稻谷、一座山和一段竹子。试问如此的结果哪里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呢?反而是歪曲了对音乐的理解。我认为决不能为了创造而创造,音乐课的创造脱离了音乐本身那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音乐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比如,音乐的不具象性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音乐的审美过程是一个运用通感联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演奏乐器是集感觉、审美、思维与一体的过程,音乐可以使人处于平静、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这些都有利于创造3性
5、思维的发展。新课程中安排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灵活的、渗透性的内容,如探索某个问题、发挥想象力、搜集信息等;也有专题创造的内容,如“用声音编织故事” 、 “为故事、诗歌选配音乐” 、 “音乐剧” 、 “创编旋律”等,把创造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但必须把握音乐课的创造离不开音乐本身,脱离了音乐,创造也就失去了意义。 现象三过分强调“学科综合” 在这一次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了“学科综合” ,可有些老师往往过分强调综合,对于综合的“度”把握不准或不恰当,偏离了音乐这一教学主线。在欣赏空山鸟语时,让学生搜肠刮肚地背了一首又一首唐诗宋词,什么王维的鹿柴 ,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在欣赏百
6、鸟朝凤时,让学生画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品种繁多的鸟。虽说颇有创意、颇有意境,但我们感到的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和绘画技巧,却没有感到“诗中音、音中诗” 、 “画中音、音中画”的美妙境界。 在提倡学科综合时,不能把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从而湮没了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要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融入相关学科的内容。这种综合更多应从教学的随机性和灵活性为出发点,决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还要发挥各学科之间所具有的共性恰当地综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高、拓展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音乐服务。 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Comes,A.)认为,好教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 、 “特定的”情景,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课程改革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好的教学理念,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套用成功的教学形式便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教学中偏离了音乐教学这条主线,为形式而形式的教学设计毫无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孝闻街小学) 责编 / 郑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