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厦今昔.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024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大厦今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上海大厦今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上海大厦今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上海大厦今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上海大厦今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上海大厦今昔上海大厦跻身外滩名楼 有时候,我常常会想,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办法除了漫步于融合这个城市独特气质的历史建筑群中,更有意义的或是搜索并还原那些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上海就恰恰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无论星转斗移、战火纷飞,人已去,楼还在,每次说起楼里面的那些往事也总是令人特别牵挂 上海有许多着名的历史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外滩(The Bund)的和平饭店(Peace Hotel),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装修,和平饭店今次终于得以在上海举办 2010 年世博会前夕重新开门迎客,可谓眼下上海城中一大喜事。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和平饭店名气太大,或多或少使得外滩周围其它几个亦差不多在同一年代建成并

2、名扬海外的历史建筑在新世纪里反而显得有些孤单。但正所谓独木不成林,外滩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之所以从古到今如此吸引世人目光也绝非和平饭店一家功力可达。 它们当中值得介绍的是离开和平饭店不远的上海大厦,旧时称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位置紧挨着上海人家喻户晓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亦和旧时的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邸是“隔壁邻居”,因为大厦地处外滩旧时候的百老汇路顶端而得名,百老汇2路即是今天的大名路。 上海大厦的建成亦是当年外商在上海外滩热炒房地产的一个缩影。 成立于 1888 年(清光绪帝十四年)的英商业广地产公司,看到“沙

3、逊” 、“哈同”等洋行纷纷在上海兴建了“华懋” 、 “沙逊”(即今天的和平饭店)、“哈同”等高楼大厦,从房地产投机中取得高额利润,为与“沙逊” 、 “哈同”媲美,业广于是决定“跟风”,遂于 1930 年初在位于黄浦江西畔、外白渡桥北堍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车场的原址上,动工兴建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由当时英国着名建筑师法雷瑞设计,建筑结构采用近代摩天大楼形式,采取双层铝钢框架结构,全部钢架工程由英国道门钢厂承造,建设成本和选材要求之高在当时上海滩一度成为美谈。大厦最终在 1934年落成并试营业,次年正式开业,投资总额相对于当时的五百万两白银,因楼高(78.33 米,22 层)、建筑面积(24596

4、 平方米)以及受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的简洁派装饰风格,上海大厦一落成便毫无意外跻身外滩名楼之列。 楼主轮番登场 百老汇大厦的历史和上海新闻界、金融界两大业务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厦落成后不久,受当时上海滩多位实力显赫的外商资助,大厦的 17 楼和 18 楼两层楼面被长期包下设立“美国新闻记者俱乐部” 。 据大厦的老员工苏永标回忆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维尔曾在该俱乐部出席过一次记者招待会,只不过当时艾森豪威尔维尔还只是美国海军3一位中尉军官,苏永标当时则是该记者俱乐部的一位服务生。 此外,当时在上海滩颇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大美晚报(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

5、rcury)、美国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的高级编辑、记者、香港汇丰银行、怡和洋行、英美烟草公司、电车公司、电力公司等高级雇员也都在大厦建成后纷纷入住,使得百老汇大厦很快成为当年上海滩上流社会无不艳羡的豪华酒店式公寓。 好似上海的其它“名楼”一样,楼还是这几座楼,楼的主人却因为世事变迁而得以轮番登场。百老汇大厦开业不满三年即遇上“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大厦不久即被有日军背景的上海某株式会社低价买下,此后日本宪兵队特高科长期驻扎于楼内,百老汇大厦也因此成为当年上海多宗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日军暗杀华人领袖行动的司令部。 在此期间,原本长期受英美商人资助的“美国新闻

6、记者俱乐部”也被日军占用,改名号为“日本领事馆上海俱乐部”,成为当时日本军政、外交重要人物在沪期间的风流场所,时任日本国公使光葵和掘内、陆军司令长谷川、时任上海市长的周佛海等政要亦经常在此间召开记者招待会。 1945 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管百老汇大厦,蒋介石特别提议将其一心打造的“励志社”上海招待所设于大厦内,并大手笔将 13至 16 楼四层楼面廉价租配给当时常驻上海的外国新闻记者居住,希望借此搞好国民政府和外国媒体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百老汇大厦还一度成为“万国新闻记者俱乐部”长期聚会地点。 励志社全称是“黄埔同学会励志社”,成立于 1921 年元旦,是蒋介石4亲自提议成立

7、的,性质上类似于黄埔军校同学会之类的组织,蒋介石当时成立这个的组织的目的是希望国民党军队内的有志青年,能保持黄埔军校时期的革命精神,互相鞭策,砥励学行,以重振军威。 为此,蒋介石当时还专门为励志社规定了宗旨,即“利人利己,革命革心”除此之外,还亲订 10 条纪律,要所有社员遵照执行:一不贪财、二不怕死、三不招摇、四不骄傲、五不偷懒、六不嫖赌、七不吸烟、八不饮酒、九不借钱、十不说谎。虽然“励志社”社长名义上是蒋介石,而实际上管事的则是蒋太宋美龄的亲信黄仁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励志社”非但没有能像蒋介石希望的那样催人励志,反而最终彻底沦为国民党政府在上海的一大腐败场所,除负责蒋宋两家大小家务事外

8、,还经常在此款待亲蒋派的美国政府要员。当时上海有民间舆论戏称,“励志社”变身“利至社”,什么事情都是利益至上。也就在腐败的同事,蒋介石政府亦慢慢步入倒计时 新中国命名为“上海大厦” 1949 年 5 月,国共两军在外滩打响在上海最后一战,国民党 7374 部队借百老汇大厦地形优势,在大厦四周建碉堡,负隅顽抗,大厦也由此成为国民党军政在上海最后的指挥中心,直至共产党的解放军部队由苏州河南岸直逼大厦,国民党的上海留守政府见大势已去,于 1949 年 5 月 25 日中午由百老汇大厦仓皇逃离。上海解放,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5新中国成立后,百老汇大厦被新上海市政府接收。1951

9、年 5 月 1 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并长期指导上海地下党工作的潘汉年签署文件,决定将百老汇大厦正式改名为“上海大厦”,作为上海当时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并以此命名来突显大厦当时在上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1956 年,上海市政府成立机关事务管理局,上海大厦由此归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并长期从事外事接待工作,上海大厦 18 楼的观光平台一直到今日都是眺望上海浦江两岸风景的最佳平台,观景嘉宾包括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家人乃至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等诸多要员。 上世纪 90 年代,随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掀起的改革开放热潮,上海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上海大厦、国际饭店等曾经的“标志性建筑物”,如今转眼却成了现代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小矮人” 。 外事任务的减少在另一方面则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入住上海大厦提供了方便,直至 2003 年酒店全面重新装修,上海大厦终于跻身“五星级”行列,那些有关百老汇大厦和外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特历史的往事也随着大厦神秘外交面纱的退却而吸引越来越多上海人和关心上海“海派文化”的人士的注意。 一幢楼,一段历史,一个大上海。(摘自 2010 年 4 月 2 日路透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