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媒体环境下的“荷赛”新变化2010 年 2 月 12 日,第 53 届“荷赛”获奖作品揭晓。面对新媒体环境的变化,“荷赛”也在改变,这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看点和思考。 含蓄,还是晦涩? 意大利自由摄影师彼得?马斯图佐(Pietro Masturzo)拍摄的德黑兰的屋顶获得了本年度综合大奖(见本期封二)。 柔和的灯光,朦胧的人影,一派祥和宁静。光看图片和标题,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感觉。仔细看,才见一名妇女做着对远方呼喊的姿势。这就是全球找出的 19 位专业人士花了两周时间从 128 个国家和地区 5847 位摄影师的 10 万余幅照片中选出来的最佳新闻照片吗? 看了说明后才知道,这的确是一则涉及到自
2、由、民主、选举等等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而且发生在伊朗这样一个出新闻的国家。2009 年 6 月12 日伊朗大选结束,内贾德击败反对党候选人穆萨维获得连任,随后德黑兰爆发反对内贾德的游行示威活动。一周后,德黑兰街道发生暴力抗议。到了晚上,人们继续爬上屋顶高喊反对口号。6 月 24 日,摄影师拍到了“一名德黑兰妇女在屋顶上大声呐喊,对大选的结果表示不满”的这张照2片。这幅照片的新闻信息主要不是来自照片而是来自文字说明,这就有悖新闻摄影的基本特点靠照片说话。 要领会这幅照片的新闻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是听听评委们怎么说。 评委会主席阿比利?卡拉布达?艾瑟(Ayperi Karabuda Ecer)
3、说:“该照片宛若揭开冰山一角,预示着重大变革的开端,它赋予新闻以观点。这是一幅从视觉和情感上都能打动人的照片,我的心为之怦然而动。 ”不过,大多数读者大概不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评委和读者的感觉竟会如此之大。 评委盖伊?提立姆(Guy Tillim)说:“在拍摄冲突局势时,摄影师既要记录冲突对人的影响,亦不能忽视人们生活的延续,这并不容易。在这张照片中,摄影师尝试给予事件一个具有寓意的背景,从而完美地将两者融合:美丽的德黑兰城市,抗议的女子,引起人们好奇的呼喊。它展示了新的摄影语言,一种不同的视觉传达的方式。总之,这幅照片诚恳而又如愿以偿地讲好了一个故事。 ”即便是个好故事,大概多半也不是用镜头
4、而是用文字“讲”出来的吧。 评委凯特?爱德华兹(Kate Edwards)更直白地表述了照片要有思想,“这张照片有一种强大而复杂的气氛,暗示着紧张、恐惧,也充满了寂静3与安宁。我们一直在寻找一张能够将我们紧紧抓住,深深沉入故事的照片,而非对表象的记录。这张照片,拥有这种力量。 ”说得非常好,可是有多少读者能够看到这些评委们的评论,能够领会到这些呢? 新闻摄影可以含蓄,但是不应该晦涩。 “荷赛”拒绝修改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乌克兰摄影师斯蒂芬?卢迪克必将走入世界新闻摄影史,因为他“有幸”成为“荷赛”史上第一位被取消获奖资格的摄影师。3 月 3 日,第 53 届荷赛获奖作品名单公布还不到一个月,“荷赛
5、”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声明:“经评委会认真仔细讨论,决定取消体育特写类组照三等奖获得者斯蒂芬?卢迪克(Stepan Rudik,乌克兰)的奖项,因为他违反了荷赛规则。 ” 卢迪克所违反的,是“不得修改图像内容。只允许进行符合当前行业标准的修饰”这条规则。我们不妨看一下他是怎样操作的: 图一是卢迪克获奖的 12 张组照中被指责“修改了图像内容”的手缠绷带,图二则是这张照片的原始图像。两张照片摆在一起让人震惊。 首先,最重要的“修饰”是对原作大刀阔斧的剪裁:画面大部分内容4被裁掉了!只留下中心部分的两只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幅剪裁”,是面目全非、脱胎换骨的剪裁。不过,“荷赛”规则中剪裁新闻照片是允许
6、的,也没有规定允许剪裁的幅度。 在摄影界,对于裁剪照片有不同看法。比如曾经为世界新闻摄影走向辉煌奠定了“决定性瞬间”理论基础的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一生痛恨剪裁照片。为了追求画面的真实,他给自己定下两个原则:用标准镜头,不剪裁照片。这两个原则他坚持了一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他的作品展,所有展品上都留着胶片的齿孔。据说,他在任何国家办个展,都是这个风格。其实,他在向世人宣示他不剪裁照片的原则。 其次,卢迪克改变了照片的色彩,由彩色变成了黑白。为了弥补大幅剪裁和色彩转换对照片画面造成的损失,卢迪克增加了画面的反差颗粒,并将
7、照片的四角影调压暗。这些改变都是“符合当前行业标准的修饰”的,也是为“荷赛”规则所允许的。 最后,卢迪克还小小地修改了画面内容。正是这一小小的修改,最终触犯了“荷赛”的“红线” 。卢迪克在“荷赛”声明发出后的第一时间就“供认不讳”,他把原始照片挂在俄罗斯的一家网站上,并坦率地告诉网民:“原图在此,被抹掉的细节是一只脚的部分,就在包扎的手下面。我对荷赛评委的决定没异议。 ”(见图一画圈处)其实,卢迪克完全没有必要把5这个原本就不起眼的“球鞋局部”抹掉,像处理照片四角那样压低影调就OK 了。 数码摄影时代,让 PS 大加流行,从合成英军与伊拉克平民照片的洛杉矶时报著名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到给以
8、黎战争鲁特遭空袭照片添加浓烟的路透社摄影记者哈吉,“以身试法”者,前仆后继。可以这样说,每逢重大新闻发生,只要仔细查看,总会发现 PS 过的照片。平日时的一般日常新闻报道,PS 画面更是司空见惯。哪个摄影记者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 PS 过新闻照片呢?不过,被发现、被揭露的只是极少数。按说,卢迪克修改后的照片并没有影响到新闻信息的准确传递,更不会因此误导读者。但是,规矩就是规矩,“荷赛”可没有“视情节轻重,看态度好坏”决定处罚力度的规定。 从摆拍到观念摄影 与对 PS 照片要求的严格相比,对摆拍的照片,“荷赛”则是宽容有加。本届荷赛获中,我国有两位摄影师获奖,分别是方谦华和区志航。这两位摄影师的
9、获奖作品都是摆拍的。方谦华以一组被污染的桔子荣获自然类组照三等奖,这是他继 51 届“荷赛”凭借濒临灭绝的植物获自然类单幅一等奖之后,再一次在该类奖项中获奖,而两次获奖作品的6摆拍手法如出一辙。 被污染的桔子如果不是看到标题或文字说明,读者很难把画面上的主体形象和桔子联系起来(见图三及本期封三图片):从黑暗中渐渐显现出来的桔子的局部形象,已经完全没有了桔子的外形特征。画面形象和人们心里固有印象的巨大反差,构成了这组作品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和新闻信息的震撼力。而照片上的形象构成的视觉悬念,吸引了读者到标题或者文字说明中去寻找答案;再由标题或者文字说明里的提示,回到照片中来验证悬念的谜底。如此反复,回
10、味再三,这组照片想要传递的新闻信息便深入人心了,这组照片的画面也就让人过目不忘了。这是新闻摄影相当理想的传播效果,也是这组照片最为成功的地方。 教科书上对新闻摄影现场纪实性这一特点有明确的要求,对新闻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任何突破都被视为违反了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 被污染的桔子显然不是在“第一新闻现场”桔子的生长地和污染地拍摄的,而是“为了突出视觉效果,方谦华采集了一些便于带走的瓜果蔬菜,回到近百公里外的酒店客房进行拍摄” 。 “荷赛”评委显然也注意到了这组图片的摆拍性质。评委、前美国时代周刊摄影部负责人玛丽安?戈龙(Mary Anne Golon)对被污染的桔子评价说:“图片具有优雅而令人难忘的
11、美丽。它让评委们想起出自时装摄影界泰斗 Irving Penn 和前卫摄影家 Robert plethorpe 之手的7经典静物图片。 ”这样一组带有艺术化的摆拍照片,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大奖,足见新闻摄影理念变化之巨大。 比方谦华的摆拍作品走得更远的,是我国广东自由摄影人区志航的观念摄影作品那一刻,获得了当代热点新闻类组照荣誉奖,这使得已经让人看得一头雾水的“荷赛”更加扑朔迷离。 那一刻组照由央视新大楼火灾 云南“躲猫猫” 上海“钓鱼执法” 等 12 幅组成,这些都是 2009 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社会新闻事件。这组照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保持同一俯卧撑姿势的裸男,头部朝向曾经发生
12、过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第一现场(见图四),躯体形成的吸引眼球的线条更是直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那里。而这个符号性的人体不是别人,正是作者区志航自己。这可能也是“荷赛”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获奖作品中出现作者本人的形象,而且是以全裸的形式以及表演,这样非新闻性质的姿态出现。 那一刻组照,可以划归观念摄影。所谓观念摄影,就是按照某一观念进行的摄影创作,目的是为了表达这种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而非记录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这种表达是按照主观意识去寻找拍摄对象,再通过对这些对象的设计、整合、经营、布置,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世界观体现出来。由于它有着鲜明的主观表达而非客观再现的特点,因此,与传统新闻摄影
13、理念格格不入。按照传统的新闻摄影理论8要求,只要不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目的的摄影就不应该算做新闻摄影,而应该归属于摄影的其他门类。 看似被“荷赛”评委们牵强附会地纳入新闻摄影行列的观念摄影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画面内容本身虽然不具有鲜明的新闻性,主体形象也非新闻形象,但是它们却可能把读者的思路引领到曾经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上去,让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重温和回顾曾经的历史、来解读和思考曾经新闻。由于时过境迁甚至沧海桑田,也由于每个读者的经历、阅历、学历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可能解读出不同的内容、思考出不同的含义,从而使旧闻有了新意。这就是这类观念摄影对新闻的意义。 但是对于区志航的那一刻组照,由于
14、拍摄中并没有显现出太多的摄影技术技巧,因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行为艺术而非摄影创作,更不是什么新闻摄影作品。 主题匮乏重复画面一再获奖 获得本届“荷赛”艺术类单幅三等奖的作品,荷兰摄影记者 Kees van de Veen 拍摄的艺术家 Guler Lacht 在为艺术节游客拍照,与 8 年前第 45 届荷赛该奖项二等奖的获奖作品、英国摄影记者 Christian Keenan在我国喀什拍的拍照,在表现形式上几乎一模一样(见图五、六)。“荷赛”评委会主席,路透社图片副总裁阿比利?卡拉布达?艾瑟(Ayperi 9Karabuda Ecer)在评价这次“荷赛”的时候说:“你能看到这个世界已经变化了,出现了很多新一代的摄影师,这也是我特别珍视的一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变化,我们也看到,拍摄的主题不如以前多样了,这个职业也更加的随意” 主题雷同、表现手法相似的作品一再获奖,恐怕不仅是主题的匮乏和拍摄的随意,评委们屡屡选中那些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画面结构、画面布局作为获奖作品,似乎也鼓励了摄影创作的雷同现象。看来,如何突破自我,已经成为摆在“荷赛”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技术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