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唐时期的乐器发展简述摘要:中唐指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766-835) ,约 64 年。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发生巨大变故,盛唐雄风渐衰,民众对社会生活、个人生命的再认识清楚折射在唐代文化精萃唐诗中,其中以音乐诗数量激增最为显著。中唐诗人众多,佳篇迭出,音乐诗的数量和质量都较其前后时代更为出彩,这也正是中唐时期社会音乐艺术繁荣、个体音乐艺术素养全面提升的鲜活展现。以中唐著名诗人顾况的音乐诗为例,解读中唐流行乐器的社会现状,一窥中唐音乐艺术的风采。 关键词:中唐;音乐诗;顾况;箜篌;筝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129-07
2、唐代历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繁荣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文学研究上常将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其中,中唐指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766-835) ,约 64 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自“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发生巨大变故,盛唐雄风渐衰,但该时期唐代乐舞高度繁荣,声音的艺术与语言的艺术在诗人笔下融合撞击,激起音乐诗创作前所未有的热潮。中唐诗人众多,佳篇迭出,音乐诗的数量和质量都较其前后时代更为出彩。以中唐著名诗人顾况的音乐诗为例,解读中唐流行乐器的社会现状,一窥中唐音乐艺术的风采。 2一、顾况简介 顾况是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虽在灿若星河的
3、唐代文人名士中算不得大家,但他的诗作文论自成风格,在书画、音乐上颇有造诣,作品涉猎面广,是唐代诗歌史上一位颇具独创性的重要诗人,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顾况所处的时代正是盛唐至中唐的转折时期。从盛唐的繁荣兴盛到“安史之乱”后的民生凋零,曾喧嚣辉煌的诗坛也一时沉寂,由峰顶跌至峰谷的落寞使中唐的诗人或多或少地强化对人生享乐的追求、对生命无常的失落和对国运凄凉的冷漠。顾况自然也在其列。然而他的作品绝非是随大流之辈,更多的是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展现。他的诗文“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常人所能及,最为快也” ,具有“承先启后、探新求奇的艺术追求和审美风格” 。 顾况
4、著述颇丰,但大多已散佚,留存于全唐诗中合计 239 首。这些诗文体裁丰富,有为其“赢得文学史地位”的乐府诗,有体现其放逸不羁个性的歌行体、气势纵横的七言,更有“变整饬为散漫的尝试有三言、四言、五言甚至十二言,间杂错出,转换自如” 。从内容看,仙有“九仙傲睨折五芝,翠凤白麟回异道”的飞天人道,俗有“囝别郎罢,心摧血下”的百姓疾苦,雅有“独立江海上,一弹天地清”的清绝琴音,奇有露青竹枝歌的诡异变幻。顾况历经唐代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 6 朝,以 90 高龄辞世,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诗人,人生阅历不可谓不丰厚;同时,在艺术发展至巅峰的唐代,顾3况诗书画乐皆有所成,他擅绘画、解音律, “能为
5、歌诗” ,可谓多才多艺。其篇篇诗文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中唐俗世百态白描图,民生、民俗、田园、风土、宫怨、求道、题画、记乐,林林总总。 在顾况传世的 239 首作品中, “描写音乐(乐器)的竟达 19 首之多” ,被列为唐代十大音乐诗作家之六。纵观顾况的音乐诗作,其内容上非独爱一类,既有敲击的鼓,也有吹奏的笙、角,还有弹拨的筝、琴、琵琶、箜篌;描写对象也不一而足,宫廷殿堂之上的国手弹箜篌、同僚之妻寸心十指弹古筝、觥筹交错间歌舞伎人吹笙弹筝歌声婉转舞衣轻。这些音乐诗以有形写无形,化音为质,情挚意深,曲情两谐,其中用典如神,信手拈来却有画龙点睛之效。品鉴顾况音乐诗既可一窥中唐诗坛的文笔风骨,更能一睹唐
6、代这个中华文化辉煌之时的音乐艺术各派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之美。 二、音乐诗中的乐器 1.古琴 琴棋书画自古是文人名士修身的必?浼寄埽?其中以琴为首。在中国品类丰富的乐器中,古琴历史悠久,据传可追溯至尧舜时期,有“伏羲作琴” (琴操 ) 、 “神农作琴” (世本 ) 、 “舜作五弦之琴” (礼记 )等说。古琴自来具有高雅的道德象征意义, 诗经中“我有嘉宾,琴瑟鼓之”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无不是和美静好的艺术形象。 古琴材质尚天然。白居易琴 “丝桐合为琴” 、 夜琴 “蜀桐木性实” 。古琴声音恬淡清逸、静和疏远,刘长卿弹琴 “泠泠七丝上,静4听松风寒” ,李白听蜀僧溶弹琴
7、“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白居易琴 “中有太古声” 、 夜琴 “楚丝音韵清” 、 听弹古渌水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卢仝风中琴 “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声松树枝”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进残声” ,方干听段处士弹琴 “泉进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这些都是弹指间琴音清洌,松涛阵阵,清泉缓流,古意绵绵。古琴讲究意境,秋叶、残月、孤舟、寒江,最是修身养性、自娱自省之时。白居易清夜琴兴 “月出鸟栖尽,寂然见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又有船夜援琴 “鸟栖月动,月照夜江。身外都无事,可以弹素琴” 。薛能秋夜听任郎中琴 “空
8、堂半夜孤灯冷,弹著卿心欲白头” ,刘禹锡听琴 “秋堂静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 ,李颀琴歌 “月半城头鸟半飞,霜凄万树入风衣” ,似乎秋夜萧索、残月高悬、冷泉呜咽最应古琴之性。 唐代写琴的诗文颇多,其中以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最为耳熟。其余写琴的长诗也颇负盛名,如韦庄的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 、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岑参的秋夕听罗山人弹流泉等,都是写情写景的高手。但其中另有顾况的琴歌颇具特色。 琴调秋些,胡风绕雪,峡泉声咽,佳人愁些。 全诗仅十六字,古琴声韵却跃然纸上。延续古人的文风,诗文基调是秋天萧瑟之音,琴音时而如寒风劲吹,卷雪而来;时而如深山峡谷中清泉呜咽,佳人闻之,愁上眉头。
9、琴歌由音人景,由景生情,以情化音,曲情两谐,勾勒出古琴音愁苦悲凉的审美体验。这凄苦之音在喜好5胡乐、纵情享乐的唐代显然是不和时宜的,历秦汉魏晋至隋唐,古琴虽仍在文人雅士中留得一席,但渐现知音难觅之苦。其在经盛唐、中唐至晚唐逐渐没落也就不难理解。 2.琵琶 顾况的音乐诗描写对象颇丰,琵琶自然也在其列。琵琶有两种形制: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唐杜佑通典中认为,唐代琵琶有三种形制:阮咸、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阮咸是汉族传统乐器,原名“秦汉子” ,后因晋阮咸善弹而以其名代称,简称阮。阮有四弦,自古以“四弦”代指琵琶的诗歌不在少数,散见于历朝历代。简文帝生别离 “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 ,白居易听琵琶妓弹略
10、略 “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 ,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南斋小宴听阮咸 “阮巷久芜沉,四弦有遗音” ,陆游感旧绝句 “红叶琵琶出嘉州,四弦弹尽古今愁” 。 据旧唐书载:“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 ”可见出自北方,但仅流行于唐代,且多见于中唐诗人音乐诗中,可谓颇有特色,如白居易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 “五弦弹,五弦弹,听者倾耳心寥寥。赵璧知君入骨爱,五弦一一为君调” ,张祜王家五弦 “五条弦出万端情,捻拨间管漫态生” ,韦应物五弦行 “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 。 相较于古琴在唐代的冷遇,琵琶可谓“正逢其时” “圣眷正隆” , “终唐一代,琵琶是幸运儿。 ”上流社会的偏好,民间的追捧求异、文人
11、墨客的生花妙笔无不为琵琶的昌盛繁华推波助澜,催生了大批的琵琶名曲和琵琶名家。名曲中霓裳 六幺 薄媚 甘州 凉州等在唐诗中屡现身影,如白居易琵琶引 “初为霓裳后六幺” ,元稹琵琶 “甘州6破里最星星” 、 琵琶歌 “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捻” 。诗人之中首推王维擅奏琵琶,其名曲郁轮袍现为平湖派琵琶的重要曲目。名家也有不少留名诗中。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五弦弹 “赵璧五弦弹徵调,徵声?f 绝何清峭” 、 琵琶歌 “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段师笛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刘禹锡曹刚 “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 ,白居易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 “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12、” 。诗中提及的段善本是著名的佛殿乐师,被誉为“唐代琵琶第一艺” ,是另一名家康昆仑的师傅。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凉州歌引幽闲鼓吹:“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 ,后传康昆仑。 ”曹刚之父曹善才及其祖父曹保均为琵琶演奏名家,其中“善才”更被赋予专指琵琶特长者之意,如千载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中云:“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另有一名家刘禅奴为唐韩?昴桓?乐妓。顾况曾在韩混府从事,于其卒后作诗刘禅奴弹琵琶歌表怀念之情。全诗用典丰富,画面感极强,琵琶的音色质感扑面而来。诗云: 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羁雁出塞绕黄云,边马仰天嘶白草。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鬼神知妙
13、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李陵寄书别苏武,自有生人无此苦。当时若值霍嫖姚,灭尽乌孙夺公主。 全诗前两句首先点情,基调是悲凉哀怨。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云:“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 ”关山,古称陇山,7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载:“天水有大阪,名陇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 ”自古即是征戍离别哀愁满怀之地,王维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月夜塞外,寂寞悲凉。 木兰诗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离别之地伤别离。后面两句以物写景,羁雁、边马、黄云、白草,有动有静,均是边塞风物。大雁北归处黄沙漫天,戍边军马仰天长嘶。接下来的诗句运用了大量典故渲染气氛。明妃,即王
14、昭君,出使匈奴和亲;蔡琰,即蔡文姬, “博学有才辩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乃遣使以金币赎之。 ”(后汉书?列女传 )其间颠沛流离、远离故园,其中的哀怨悲凉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故“蔡女昔造胡笳?,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 ) “李陵寄书别苏武”指汉名将李陵,因其降匈奴全家被杀;苏武为汉使持节匈奴,宁牧羊不归降,终于十九年后归汉,其间二人大悲大苦的惨痛心境可谓“自有生人无此苦” 。末句的“霍嫖姚”即汉代名将霍去病,六次深入大漠击败匈奴。 “灭尽乌孙夺公主” , 汉书载:“乌孙以马千匹聘,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
15、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乃是汉公主远嫁乌孙的故事,仍是凄凉。全诗六个典故均与边塞有关,琵琶声中有苦、有愁、有哀,凸显了琵琶的极强表现力,是故“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 ” 自唐以降,琵琶艺术在宋、明、清时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在形制、演奏手法、曲谱等方面形成完整体系,更重要的是由宫廷佛殿走人民间,在民间民俗文化的熏染下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琵琶艺术派别,无8锡派、平湖派、汪派等各有所长,别有情韵,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彩。 3.筝 唐代音乐艺术极其繁荣,据统计, “在全唐诗所收录的近五万篇诗歌中,与音乐有关的将近千首” 。可以说,当时的各类乐器歌舞都能在唐诗中找到影像。同理,在顾况的音乐诗中,
16、有琴、琵琶、箜篌、小鼓、笙、筝、角等,大多只见一首,唯有箜篌两首,筝三首。 筝,又称古筝,战国时流行于秦地,又称秦筝。汉刘熙释名云:“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诗中常见,如柳中庸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哀苦悲怨似乎正是筝声特点。顾况的三首咏筝诗李湖州孺人弹筝歌 郑女弹筝歌 王郎中妓席五咏?筝除赞叹弹筝者技艺精湛外,亦是愁苦之情透诗而出。 李湖州孺人弹筝歌写于贞元十五年(799 年) ,其时李词任湖州刺史,人称李湖州;孺人,古时称呼大夫妻子。 礼记?曲礼(下) 载:“天子之妃曰后
17、,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顾况诗云: 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上阳宫人怨青苔,此夜想夫怜碧玉。思妇高楼刺壁窥,愁猿叫月鹦呼儿。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独把梁州凡几拍,风沙对面胡秦隔。听中忘却前溪碧,醉后犹疑边草白。 诗文开篇即点名筝曲由来法曲。 新唐书?礼乐十二载:“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法曲是隋唐时的佛法音乐,后与汉族清商乐结合,至唐朝又加入道教元素并在唐玄宗的倡导推动下9发展至鼎盛。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诗云:“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华清随至尊。 ”元稹的法曲更是直白:“明皇度曲多新态,婉转浸淫易沉着。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乐。 ”诗中后两句所点正是著名的法曲霓
18、裳羽衣曲和赤白桃李花 。顾况本人也提及:“即今法曲无人唱,已逐霓裳飞上天。 ”(听刘安唱歌 )武帝,即汉武帝,诗中以汉喻唐,指唐玄宗。 “凄清”二字为全曲风格基调。哀怨的上阳宫人、愁苦的家中怨妇,心情之凄清如愁猿在月夜下哀鸣,如鹦鹉唤儿之哀痛声。古诗中猿是一个“凄凉”的意象,其叫声凄厉,常有“哀猿” “孤猿”“愁猿” “寒猿” 。祢衡文选?鹦鹉赋载:“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 ”“凄清”之情通过相关的艺术形象具体化,令读者移情,感听者之感。诗人有叙有议,下两句为评论,称赞李湖州的夫人心指合一,技艺高超,妙曲天成。曲调之妙可看听者反应:李夫人弹奏凉州才几拍而已,边塞之风迎面而来,眼前碧绿溪水
19、已忘之脑后。沉醉于乐曲之中,恍惚见到塞外的白草,疑入梦中景。全诗正面描写于侧面烘托相结合,更具艺术震撼力。 另一首郑女弹筝歌描写的是唐代注明筝乐演奏家郑女的高超技艺,诗云: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G 鬣,三声白猿臂拓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 郑女八岁就能奏出“天上声” ,实乃音乐奇才,且那筝声柔和明丽,宛如春风拂过,恰如杜甫赠花卿所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10得几回闻。 ”筝声感人感物,音弦一响,听者就如同孟尝君为雍门周所感动一样,泪水潸然。?G 鬣指鱼背上的鳍,筝声再起时竟引得鲤鱼出水偷听;三声响起,山林之
20、中的白猿以臂支颊作倾听状。下句“落花惹断游空丝”暗指郑女身世,可见作者哀怜之意。 “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 ”百舌,鸟名,亦称反舌,鸣叫声丰富婉转。 “本草?禽部?反舌:时珍曰,按易通卦验云, “能反复其舌如百鸟之音” ,故名。”。黄莺,即黄鹂,羽衣华丽,鸣声悦耳,如此巧舌竟被“羞杀” ,反衬郑女筝艺精妙,照应诗首“天上音”之意。 第三首王郎中妓席五咏?筝较为短小: 秦声楚调怨无穷,陇水胡笳咽复通。莫遣黄莺花里啭,参差撩乱妒春风。 筝本秦声,楚调亦用筝,声幽怨;陇水位于甘肃,边塞之地。 陇头歌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又有“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陇水流音和胡笳都是边塞之音,声凄楚。下两局却曲风一转,如春风拂面,黄莺悦鸣,花丛似锦,一副春意盎然的美景,一扫胡地边塞的悲怨凄凉之音。 在唐代,筝也算比较普及的乐器,是宫廷音乐活动的主要乐器,在歌曲大曲、九部乐、十部乐的乐队中都有筝的身影。同在唐代,筝的弹奏激发与指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传入日本和缅甸等国,搭建起音乐交流的桥梁。然而,与古琴的境遇相似,筝在唐代的地位是无法与盛世之音琵琶争锋的。顾况的三首咏筝诗在唐诗咏筝诗中仅次于白居易的四首,与孟浩然、刘禹锡二人同为三首,数量可谓不少,但也确实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