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三巴”的四百年戏缘(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 工程”三期“艺术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穆凡中(1936- ) ,男,汉,山东人,澳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特别行政区戏剧家协会主席,顾问,研究员。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澳门戏剧家协会,澳门特别行政区 999078) 摘 要:从“大三巴”的四百年戏缘以及澳门戏剧发展轨迹,都不难发现,澳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戏剧,体现的也是一种“中西交汇、相生共融”这样一种特色。 关键词:澳门戏剧;中西文化交流;戏剧研究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一、澳门有座“大三巴” “大三巴”是葡萄牙天主教来华传教
2、的第一座教堂。它的真正的名字是“圣保禄教堂”(SAO PAULO),广东话译音“三巴寺” 。 “巴”即是寺,于是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把“圣保禄教堂”叫“三巴寺” ,如清代印光任的2澳门记略就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澳门的地理条件,西方罗马教中的耶稣会士于公元 1551 年(明嘉靖三十年)来到中国,便以澳门为基地,深入我国东南沿海及内地展开传教活动,并于 1565 年建起了圣保禄教堂。这座教堂建成三十年后1595 年(明万历 34 年)遭大火焚毁。重修后又遭一次火灾。后来由神父拉宾设计,于 1637 年(崇祯 11 年)建成雕工精美、巍峨社观的大三巴寺圣保禄教堂。不知何故,这座教堂于 1835 年(道
3、光 15 年)又遭大火,烧得只剩下用巨石精雕垒成的、最珍贵的教堂前壁澳门人称之为“大三巴”牌坊。 历尽沧桑, “大三巴”成为澳门城市标志、著名古迹。2005 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二、最早的校园戏剧 与“大三巴”圣保禄教堂同属耶稣会的是:为培养大量入华传教士、于 1594 年创立的圣保禄书院。这是当时亚州的首座西式大学。这座书院还吸收了不少中国留学生。如清代名画家、常州吴渔山便在这书院留过学。这座书院戏剧活动很活跃,1596 年 1 月 16 日的澳门圣保禄学院年报便记载了一次演剧情况: 圣母献瞻节那一天,公演了一场悲剧。 。主角由一年级的教师担任,3其余角色由学生扮演,剧情
4、叙述信仰如何战胜了日本的迫害。演出在本院门口的台阶上进行,结果吸引了全城的百姓观看,将三巴寺前面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演出如此精彩,毫不逊色于任何大学的水平。因为主要剧情用拉丁文演出,为了使不懂拉丁文的观众能够欣赏,还特意制作了中文对白同时配上音乐和伴唱,令所有的人均非常满意。(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 ,作者:李向玉;澳门日报出版社,2001 年 7 月出版) 1604 年 1 月 27 日的圣保禄学院年报记载了另一次戏剧演出: 本来这一喜剧如往年那样,是为欢迎中国主教莅临而演的,但是今年似乎是为了娱乐本城居民。因为市民们为荷兰人给他们造成的巨大损失而沮丧,荷兰人刚剽掠了澳门的三艘货船(数据源同上) 从
5、这两段记载看: 1.这种演出已经不是学院师生自娱自乐的活动了。观众包括大批澳门市民,带有一种“公演”性质。 2.悲剧、一喜剧,内容都与澳门社会生活有关,已经不是宗教剧性质了。 3.剧中“特意制作了中文对白” ,可以证明这学院师生具有良好的中文水平,或是中国学生直接参加了演出。 44.剧中“中文对白” “同侍配上音乐和伴唱”说明这可能是以对白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 中国话剧史以 1907 年出现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演出茶花女 , 黑奴吁天录为中国话剧开端,但圣保禄书院的两次演出都比东京留日学生的演出早 300 年,这大概是中国土地上最早出现的西方戏剧。 圣保禄书院的演出也可以说是中国土地上最早的校园
6、戏剧。 三、 “大三巴”写进了牡丹亭 几乎与圣保禄书院年报记录的 1596 年演剧活动的同时,1598 年我国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不朽剧作牡丹亭问世了。在这部剧作的第六出怅眺和第二十一出谒遇中,两次写到了“香山?薄?澳门;写到了“三巴寺”圣保禄教堂(SAO PAULO)。这是澳门、大三巴与中国传统戏剧结缘的最早纪录。 汤显祖生于 1550 年。21 岁中进士,34 岁中举人。1583 年起在北京、南京当官八年。1591 年,汤显祖上了一道震惊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 ,揭露钦差杨文举赈灾途中贪污受贿、搜刮民财。并把矛头指向宰相申行时和神宗皇帝。因此, “龙颜大怒” ,以“假借国事攻击元辅”的罪名,把汤
7、显祖贬到偏远的广东徐闻当一名典吏。 51591 年夏天,汤显祖从家乡江西临川出发,经赣州、越梅岭、走南雄、渡英德到了广州;又从广州绕道罗浮到香山访友,顺道来到澳门。访澳后又折返恩平、涉阳江到徐闻上任。 明代的澳门,作为广东的国际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她的秀丽景色、奇异的中西交汇风情,给汤显祖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汤显祖在徐闻当了三年典吏,又调到浙江遂昌当了五年知县。他为官清正,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可他越来越觉得,一县一地的政治清明,于江河日下的朱明王朝终无大补。于是,万历 26 年(1598 年) ,汤显祖借去京述职之机,向吏部告归,返回家乡临川。 1598 年秋天,汤显祖完成了伟大的剧作牡丹
8、亭 。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两次写到澳门。第一次是剧中第六出怅眺 。其中写到由湖州流落到广州的韩才子在赵陀王台对男主人公柳梦梅说的一段话: 老兄可知,有个钦差议宝中郎苗老先生,到是个知趣人。今秋任满,例于香山?啾 轮腥?宝,那时一往如何? 这够戏实际上是为后面第二十一出按下的一个伏笔。第二次写到澳门是第二十一出谒遇 。这出写的便是钦差苗老爷任满在多宝寺祭宝。一开场,老旦扮的寺僧唱了一曲光光乍: 6一领破袈裟,香山?锇停?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白) 小僧广州府香山?啾 乱桓鲎帧馑略?来是番鬼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爷任满,祭宝于多宝寺菩萨前,不免迎接。 这两出戏里,韩才子和寺
9、僧所说的“香山?保?便是宋朝时香山县对海码头;“香山?笔前拿殴攀钡谋鸪疲弧岸啾 隆本褪恰叭?巴寺” 圣保禄教堂。 “多宝”是佛教中的多宝如来佛。汤显祖对天主教不熟悉,所以在牡丹亭中给圣保禄教堂(SAO PAULO) 这座“番鬼建造的教堂”起了个佛教的名字“多宝寺” 。 戏里寺僧所说的“番鬼” ,是明朝时广东人对外国人的称呼。如今老广东仍然称外国人为“番鬼” 、 “鬼佬”或“西洋鬼” 。 牡丹亭里所写的“多宝寺”应是明万历 34 年 火焚前的圣保禄教堂。 牡丹亭第二十一出谒遇 ,在寺僧上场唱念之后,接下来便是苗钦差拜祭、和尚祝赞。这位苗钦差是专为皇帝购买“进口”奇珍异宝、药材香料的。如龙涎香、龙
10、脑香、阿芙蓉(鸦片) 等。苗老爷任满、回京交旨前,便在多宝寺中祭宝展示他搜购的珍宝,张扬他的业绩功劳。此时,广州府学生柳梦梅也来到香山?想:“托词进见,倘言语中间,可以打动(钦差),得其赈援也未可知。 ”于是以“闻得老大人在此赛宝,愿求一观”为托词见到了钦差。踌躇满志的苗老爷见有人觐见,更加得意,便一一向柳梦梅介绍那些奇珍异宝,这就是谒遇中唱的7那段驻云飞 。 果然,话赶话儿就说到了正题 净(苗钦差) :你不知倒是圣天子好见。 生(柳梦梅) :则三千里路资难处。 净一发不难,古人黄金赠壮士,我将卫门常例银两助君远行左右,取书仪,看酒路费,先生收下。 柳梦梅受钦差赞助,有了路费,进京赶考。后来殿
11、试发榜中了状元,才与死而复生的杜丽娘喜结良缘。 谒遇是牡丹亭剧情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汤显祖巧妙地把这个情节背景设在澳门,香山?男憷錾剿?、奇异的社会景象使牡丹亭这部伟大作品更增添许多诡谲浪漫色彩。 澳门这座美丽的小城,以及她特有的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也随着牡丹亭这部伟大作品流传至今 410 年。 四、两种“遗产”相遇“大三巴”搭台演昆曲 修建“大三巴” 、圣保禄学院演戏、圣保禄教堂写进了牡丹亭 ,都是中国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十五、六世纪) 的事。那个时期正是中国8戏曲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戏曲演出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贵族、富绅等上层社会的宴会上演出;另一种则是民间迎神赛会或节日的神庙戏台演出。
12、这后一种演出形式,在澳门像许多古老庙宇一样,由于没有受到其他外来势力的干扰和洗劫,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妈阁庙、雀仔园土地庙、新桥连溪庙、仔北帝庙、路环谭公庙等,几乎每年“神诞”都会搭台演出传统戏曲,尤其是粤剧广东大戏。粤剧、粤曲一直在澳门非常流行。甚至许多土生葡萄牙人除演出他们独有的“土生葡语话剧”外,也非常热衷于粤剧表演。这也是“大三巴”脚下、澳门演剧的一道奇异风景。 我这里要介绍的一件有趣的事是“庙上搭台”搭来搭去竟搭到了“洋庙”门前。这就是 2003 年第十四届澳门艺术节期间,搭在圣保禄教堂大三巴牌坊前的昆剧舞台。 在这座舞台上,由上海昆剧院青年艺术家们连演两天折子戏;3 月15 日,
13、扈家庄 、 游园惊梦 、 昭君出塞 ;3 月 16 日, 山亭 、 百花赠剑 、 西游记借扇 ,观众来自四面八方,十分踊跃;有从香港赶来的戏迷行家,也有从未看过昆曲的澳门街老街坊,有旅游团的过客,更有专为看“KUN OPERA”是甚么样子的洋朋友大概主办当局没料到会有这么多观众,临时摆放的椅子,还未开演就坐满了人。非但座无虚席,要找个得听得看的站位也不容易,不少人是站到大三巴斜路南侧、大炮台公园的挡土矮墙和台阶上看演出的,大三巴牌坊前,大炮台脚下虽是人山人海,却是秩序井然。每折戏演出之前,扩音器都会播出三种语言粤语、普通话、葡语的剧情介绍,我发觉,有了这样的9介绍,观众了解这些折子戏的故事并不
14、困难,完全可以腾出精力从容地欣赏台上演员的一腔一字、一举手一投足 分属两个旅行团的一位中国姑娘、一位外国姑娘,在大三巴这座临时搭起的昆曲舞台前不期而遇。她们的团友可能去登大炮台或上了澳门博物馆。两位姑娘却被台上的游园惊梦吸引住了,站在矮墙上看起戏来。那位外国姑娘看台上沈?i 丽演杜丽娘人了神,也把中指和拇指捏起来、微曲无名指、食指,小指翘得高高,在胸前不由自主地跟着台上的杜丽娘比画起来当她看到杜丽娘别过脸去、害羞地低着头,柳梦梅扯着杜丽娘的袖角摇摆的时候,她笑了。恰在此时,她发现旁边的人看她那入了神跟着比画的样子也在笑她,她有点不好意思她显然理解了舞台上柳梦梅那种极为含蓄的暗示她红着脸向那位中
15、国姑娘说了句甚么,那位中国姑娘说:“她说杜丽娘的手很美” 为了看谷好好(她头天晚上在班昭中演傻姐儿,一位很优秀的青年演员) 的昭君出塞 ,我挤到了前面,舞台右侧乐队附近。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老澳门做铝窗工程的锷叔。我问他:“睇唔睇得明?”“明!”他说他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打马和北番,过草原、过沙漠、舍不得离开家乡老人家看得很认真。锷叔身旁一位老者,居然还听得懂了一句“雁门关上望长安”的唱词儿。锷叔说:“可惜没字幕” 看这两场演出,每个人自有不同感受,香港来的一位行家说: 10置身濠江著名景点大三巴,在欧洲古典建筑为背景的所在,观赏演绎中华戏曲精华,传统昆曲折子戏,的确别有一番情调与韵味。眼前
16、中西文化之相处共融,再次令人体验:凡是久经历史承传的民族艺术皆可跨越国界或民族鸿沟,成为人类所共有,共享之文化遗产。 大三巴搭台演昆曲,收到了推介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之社会效应。正如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杨明濠江观剧随感两则 , 澳门日报 ,2003 年 4 月 2 日) 的确,昆曲这只“燕子” ,曾是王谢堂前、红氍毹上豪门贵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嗜好,甚至是他们趋时的生活方式;而更多时,这只“燕子”却已经冲出深院高墙直接与千百万民众融合在一起了。据明末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杭州余蕴叔戏班的一次演出,曾出现过:“万余人齐声?群啊钡淖彻劬跋螅凰罩莘闱叛钌衩硪淮卫?演出,竟有“四方观者,数十万人”的宏大场面。看了这场大三巴前临时搭台的昆曲演出,你便觉得明末文学家张岱的记述并不夸张。而且在世界遗产“大三巴”前搭起的这座舞台上下,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古老的昆曲走向观众的时候,当代观众中国的和外国的盼望,接受这份“世界口头的非物质遗产”的无比热情。 五、澳门话剧 在前文提到的 1596 年圣保禄书院演剧 309 年后,有别于中国传统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