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热”有关社会问题的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6398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考热”有关社会问题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艺考热”有关社会问题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艺考热”有关社会问题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艺考热”有关社会问题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艺考热”有关社会问题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艺考热”有关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B 进入 21 世纪,高招艺术类考生热潮(简称“艺考热” )持续升温,考生队伍逐年增大。伴随着“艺考热” ,高校专业设置的“艺术热” 、为考生考试前强化专业培训的“考前班热” ,有关围绕艺术考生而谋取经济利益的“艺考经济热” ,以及受“艺考”和艺术市场炒作的“艺术文化热”等现象相继出现。这种特殊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艺考热”表面现象的分析,如“艺考热”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艺考生”的考试动机与学习条件问题等,而对其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高等艺术教育体制问题,艺术的平民化与精英化教育模式问题, “

2、艺考经济”对艺术产业经济影响问题等,则关注不够、研究不深。若不从根源上分析这些问题,要建立一种理性的艺术教育机制无疑是一句空话。 一、 “艺考热”形成的社会动因 追溯“艺考热” ,还要先从“艺术热”谈起。20 世纪 80 年代,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摧残的艺术开始复苏,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同步,艺术创作开始繁荣,艺术家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艺术品2的经济价值持续上升,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开展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突破口,一时间被当作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艺术家庭教育遍地开花,催生了少儿“艺术热” 。这一阶段的“艺术热”带有强烈的理

3、想色彩,从社会到家庭,普遍将其作为提高少年儿童素质的一种途径,受教育一方基本不受功利影响,教育者则通过劳动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经费从国家拨款变成国家拨一部分,学校自筹一部分,大学生原来享有的吃住由国家“承包”的待遇逐渐被取消,再加上物价上涨,学校规模扩大等因素,教育成本大大提高,因此经费问题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与此同时,国家对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部分下放,专业设置较灵活地由学校考虑。因此,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争相举办新专业,争相扩大招生规模以解决经费不足的矛盾。相比较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的学费通常高出其他专业一倍,所以

4、高校普遍看准了这个机遇,通过设置艺术类专业,扩大艺术类招生来开垦这块园地, “艺考热”随之兴起。 “艺考热”的前几年,也就是 20世纪 90 年代末的五年左右时间里,由于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宏观控制力度还较大, “艺考热”大多表现在一些有艺术兴趣和学习条件的学生群体里。那么到了 21 世纪开始,随着高校升格热、扩招热兴起,90%以上高校都开始设置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也逐年加大,再加上艺术类招生的特殊政策,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 “艺考热”迅速升温。据统计,2006 年全国艺术类考生有 100 万,而一些生源大省如山东,近三年“艺考生”均在 10 万以上,2006 年更是达到惊人的 16 万多人

5、。河南省五年3前“艺考生”基本在 2 万人以内,2006 年则达到近 10 万人,其他省份“艺考生”也都在逐年增加。 二、 “艺考热”反映的教育问题 (一) “艺考生”的热情缘何而起?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考生”的热情主要由三个方面引起的:一是一部分学生早期受过艺术家教,有良好的兴趣和学习基础;二是高校艺术专业“扩军” ,招生规模扩大;三是一部分文化程度较差的学生,看准了大多数高校艺术专业招生重专业成绩轻文化成绩的机会,突击强化专业培训,这类学生专业学习时间多则一、二年,少则三、五个月,突击学艺术,突击考大学,属于钻政策空子的高考“投机分子” 。这三个方面原因可以看出“艺考生”的学习动

6、机令人担忧。 (二)艺术专业“扩军”与“扩招” ,是改善专业结构还是争生源、争经费?不可否认,我国的艺术教育普及程度是落后的,高等艺术教育无论是规模上、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够,与中国 13 亿人口的大国地位极不协调。而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正在一座艺术的贫瘠土地上构建楼阁,短短几年时间高校艺术专业和招生规模几乎是两三年翻一倍,速度之快令人担忧。而问题的关键是少数院校不具备办艺术专业的条件(师资、设备、教学经验) ,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收费高、生源足这块“肥肉” ,这样速成的艺术专业也令人担忧。 (三)艺术生综合素质的低下与考生热情的高涨,将给艺术教育带4来什么样的后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招生

7、大多强调专业成绩,忽视文化成绩。目前高校艺术专业招生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文化划一个基本分数线,过线后按专业成绩高低排名录取;二是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相加,按总分排名录取;三是专业成绩占 60%,文化成绩占40%,两项相加排名录取;四是部分学校限定语文、英语等单科成绩。不论哪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考试成绩要求都不高。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后,轻文化与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学习,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水平不高。学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颇感到为难,在部分公修课如英语等降低了教学难度与考试标准,甚至在授予学位时,有的学校也因为学生大面积公修课考试不及格,不得不降低标准。可以想象,以这种模式培养出的艺术生,大多将会是“

8、工匠式”的艺术工作者,而不是在精神修养上达到一定艺术化程度的艺术工作者。如齐彪先生所言, “学艺术的文化课先天不足 ,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事实上,纵观历代艺术大家可知,真正的艺术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而不仅仅是技艺的支撑。 ”注:参见齐彪评当代艺术教育的“沙化”现象一文, 美术报 ,2005 年6 月 11 日,第 7 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考试招生体制,主要是艺术的大众化程度不够,基础薄弱。 三、 “艺考热”反映的经济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 “艺术热”和“艺考热”都是在经济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以后出现的。然而当经济发展稳定在一个缓慢平稳增长水平以后,艺5术市场大幅度升温,势必给

9、艺术投资带来畸型结构,即其平民化道路会越走越窄。艺术学习的投入在这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它主要表现在艺术学习的高成本与艺术生的低承受力之间的矛盾。目前的“艺术生”一般要经历三个学习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启蒙学习,即接受家庭艺术教育或参加少儿艺术特长班,这个阶段学习投入较大,一般是按课时付学费,音乐技巧课基本是每课时 100-200元,美术、舞蹈等编班授课者,每节课学费也大都在 30 元以上,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者,但学习人数有限;第二阶段是高考前强化培训,培训时间在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学费每月平均为 1000-3000元(由城市经济水平决定) ,考生面较大,其

10、中相当一部分为农村考生,家庭经济状况参差不齐;第三个阶段是大学阶段,每生每年学费为 5000-10000 元,每年食宿、资料、学习材料等费用也在 5000-10000 元。一个学生要完整地经历这三个学习阶段,大多要 10-12 年,经济投入在 10 万元以上。而依我国城市和农村普通居民家庭目前经济收入水平来满足一个学生的艺术学习,显然是有一定差距的。 “艺考热”反映的第二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是由大量的“艺考生”催生了大量“考前培训班” 、以及为艺术考生提供服务的租房、餐饮、学习用具生产与经营等特殊的“艺考经济”现象。对此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看待,一是“艺考热”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使一部分人从

11、中获取了经济利益,为“艺考生”提供了社会服务;一是这种特殊的“艺考经济”有一定隐患,主要是服务环境和质量不高,比如食宿条件较低廉,考前培训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差,供“艺考生”使用的6画具、石膏像等质量低劣、学习资料质量差等。这些问题都会对艺术的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 “艺考热”反映的文化问题 追溯“艺考热”的根源,不能不从艺术市场谈起。近些年来艺术市场煞是热闹,就音乐与表演看,大赛多,成名快,挣钱多;就美术看,展览多,出名快,出名后经济收入高。就活动目的来看无可厚非,关键是在一些艺术爱好者参加活动的目的与手段太过于功利化和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入选或获奖拜名师、傍评委,进行

12、金钱和感情投资,朱中原先生对当代书画展览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满愤怒地说道:“整个展览过程中,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正当的非正当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合法的非法的交易活动” 。注:参见朱中原书坛盛产“活动家” 一文,美术报 ,2005 年 6 月 25 日,第 10 版。二是突击式、作坊式的作品制作,如书画作品为参加某项展览,多方揣摸评委爱好,反复数十次、百次制作同一内容与形式的作品,因此,一些人把比赛与展览看成了“造星工厂” 。艺术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包装,强势炒作,制造“市场效应” 。艺术的“市场效应”和“明星效应”对青少年艺术爱好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一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艺术学习方法的选择,不少青

13、少年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明星艺术风格的模仿上,而忽视对艺术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梦想一夜成名。另一方面它影响着青少年艺术爱好者的价值观,认为成了名便会赢得声誉和利益,而忽视了艺术修炼7的艰苦过程,过分利用一些炒作方式获取功名与利益。艺术市场化的目的在于改善艺术家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促进艺术的大众化消费,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而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方式则曲解了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扰乱了艺术市场的秩序,导致了艺术增强了商业特色,失去了文化特色。 “艺考热”表面看起来是“艺术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热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由于它诞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土壤,这种“热”不完全是人们发自内心精神追求的“热衷” ,而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热闹”成份。 “艺考热”不单是一种教育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折射出的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应该制订综合的机制、科学的规划,促使艺术与社会文明进程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