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摘 要:桂南采茶戏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自 2006 年 6 月入选首批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博白桂南采茶戏在音乐与表演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文章仅从博白采茶戏的剧团现状、表演方式与音乐状况等方面切入,试图阐明博白采茶戏目前的生存状态,并对传统采茶戏的保护措施做一点试探性思考。 关键词:采茶戏源流;剧团;采茶戏音乐;表演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 中图分类号:J802.1 文献标识码:A 一、采茶戏源流概述 博白,古称白洲,现地属广西玉林。被称为“中国第一客家大县”的博白素有“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美誉。客家采茶戏是当地流传的一种由赣南
2、传入的采茶歌结合本地舞蹈、小调等艺术形式发展形成的地方戏剧。博白作为“桂南采茶戏”申报地,2006 年 6 月 10 日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518 项):“四、传统戏剧(共计 92 项),序号 209,编号65 ,项目名称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注:彭会资、陈钊博白客家 ,广西师范大2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9 页。“明代,采茶戏从江西传入博白。清代,采茶戏在县内已相当盛行。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止。 那时
3、,采茶戏是舞狮、舞龙、唱竹马加演的节目。清末,采茶戏与舞狮、舞龙和唱竹马分开,形成独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戏,主要角色分茶公(生)、茶妹(旦)、杂脚(丑)。 ”注:博白县志编纂委员会博白县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889 页。“采茶戏于客家历史次大迁徙之明朝末年(公元 1628 年前后)从客家大本营江西赣南传到博白(亦有经粤北传入的) ,由简单的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是桂南采茶戏重要组成部分,已将近 400 年历史。为了考证博白采茶戏源自赣南之说,博白县桂南采茶戏研究组于 1978 年 5、6 月间,专程赴江西作调查,通过对南昌、赣东抚州、赣南吉安、吉水、井冈山和赣州赣南等
4、各地采茶剧团的采访了解,调查结果证实了桂南采茶戏源自赣南” 。注:博白采茶戏第三代传人,博白县文化馆原馆长何忠隆老先生笔录,2007 年 7 月 11 日下午 5 时笔者采访于其家中。 根据其所唱衬词特点,桂南采茶戏亦被称为“吁嘟呀” ,与桂北彩调“哪嗬嗨”为姐妹艺术。 “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从赣南传入后,流行于合浦一带的叫合浦采茶(其衬词特点为哪呀惠 ) ,流行于玉林的叫玉林采茶,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原属广东的合浦被划归广西,才将两地采茶正式统合命名为桂南采茶戏 。它在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 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广为流行。传入博白后发展较快,在清代便形成了它独
5、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3成熟,成为中国戏剧史中一个独特剧种。 ”注:何忠隆、刘景时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史 ,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编印,2006 年版,第 19、20页。博白采茶戏又叫地方“三小戏” ,即生、旦、丑(三角班) , “以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和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为伴奏,道具有彩带、钱鞭、手绢、花扇。表演程式以载歌载舞为主,念白多为韵白。采茶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其代表曲调就是十二月采茶的吁嘟呀啦 ) ”;注:何忠隆、刘景时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史 ,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编印,2006 年版,第 19、20 页。二是茶插,曲调以“南昌小调” 、 “四季莲花”为基础,
6、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以客家话为主,地佬话为辅。 “采茶串古”是在茶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串”意为插入, “古”指故事。内容为民间故事,用采茶曲牌演唱,多为喜闹之剧。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的 1957 年 4 月间由采茶老艺人黄彩庭和李炳琼的以“中落花园”为曲调的打杯舞上北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获得好评。至六十年代初,桂南采茶戏已基本完成从地方曲艺到舞台戏剧的过渡。博白县农村文艺辅导团(今县采茶剧团)上演的采茶小戏农具改革第一天是完成这一过渡的标志。 ”注:何忠隆、刘景时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史 ,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编印,2006 年版,第 19、20 页。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80
7、 年代初,县采茶剧团先后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 (1978 年) 、 两亲家和重上茶山 (1981 年前后)等大戏,标志着采茶戏的发展已经成熟。2003 年 9 月, “博白县采茶剧团的采茶戏清水塘边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 10 届“曹禺杯”大赛,获二等奖。同4年,博白被广西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称号。桂南采茶戏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人们和专家认可。 ”注:何忠隆、刘景时博白县客家文化发展史 ,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编印,2006 年版,第19、20 页。 二、采茶戏剧团现状 1、剧团概况 博白县志记载:博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采茶剧团曾发展到 240 个。目前活跃在博白城乡采茶戏剧团有
8、:博白采茶剧团(博白县唯一专业采茶戏剧团) ,以及青山桂南采茶剧团、山口镇采茶剧团等 30多个民间采茶剧团。但除博白采茶剧团外,民间剧团呈现不稳定性,演员去留自由度很大,戏班之聚散会在转瞬间完成。 “县采茶剧团目前财政状况较以前有了较大改善,演员工资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剧团演出非常多,每年达 200 多场。采茶表演以现代戏为主,古装戏较少。演员分为采茶演员、小品演员和歌舞演员三类。 ”注:博白采茶剧团团长刘雨一笔录,2007 年 7 月 12 日下午 3 时笔者采访于其剧团办公室。目前民间采茶戏演出市场非常繁荣,除雨天、农忙外天天演出。剧团从大年初一一直演到第二年除夕之夜,更有连续演出几年演员不
9、能回家的情况。 2、剧团组织 专业与业余剧团在组织状况上存在很大差异。博白采茶剧团“共有540 多人,演员 35 人,其中采茶戏演员 16 人,其余为小品、歌舞演员。演员以青年居多,行当分小生(一般为男) 、小旦(女) 、小丑、青旦(女)等,角色有反串。演员来源为艺校学生和自身培养双结合。 ”注:博白采茶剧团团长刘雨一笔录,2007 年 7 月 12 日下午 3 时笔者采访于其剧团办公室。演员职业化、专业化。 民间采茶剧团组织结构基本一致,一般十六七人。其中乐队演员一般四五人,其余为茶戏演员。除个别职业采茶剧团,总体上民间剧团非专业,演员非职业。 青山剧团共有成员 17 人,列表说明如下: 民
10、间剧团中演员男女比例几乎各半,以中青年为主。演员有分工,但相对不明确。演员实际不止扮演一类角色,乐队演员常在演出中互相换活。据笔者调查:他们大多十七、八岁便开始从事采茶戏表演,如华兴采茶剧团演员都至少有 10 年艺龄,舞台经验很丰富。 三、采茶戏表演 1、受众群体 从笔者在大坝、沙陂等地调查来看,当前博白采茶戏观众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老人和孩子多。中青年人较少,但各个年龄段的都有。这说明博白采茶戏的民间根基还很深厚,百姓与这一传统音乐文化6形式的关系还很日常化。但据笔者观察,受众之中,真正观赏采茶戏的是年长者,年轻人多以之为热闹之所,聚众为乐。孩子更以此为玩乐,每当茶戏表演,他们便挤在前
11、面甚至坐在戏台上。由于民间剧团经常长期在一地演出,很多孩子熟识了演员,无事便跟随演员左右。 在博白广大农村,尤其在偏远山村,农民娱乐相对匮乏。虽然家有电视,但人们仍喜爱本土的、容易亲近的文艺形式,于是采茶戏便成为了他们精神之慰寄,娱乐之必需。但这不表明城市不唱采茶戏,只是不及农村频繁普遍而已。据笔者了解,县采茶剧团经常在城里演出,也常下乡,观众都很多。 2、演出时间 县采茶剧团“除了政治性演出之外,日常表演主要为结婚、节日、厂矿企业开业等庆典演出。其演出淡季是 58 月。 ”注:博白采茶剧团团长刘雨一笔录,2007 年 7 月 12 日下午 3 时笔者采访于其剧团办公室。在博白,采茶戏非常盛行
12、,演出一年四季都有。每逢庙会、做社,或者嫁娶喜庆等,以及一些重要时节,如春节、中秋等,都是采茶戏演出频繁之时。其中以正月演出最多,每逢此时,民间采茶剧团便走村窜户表演,一处演出时间少则三五日,多则十天半月,甚至个月有余。当地民间流传一句话叫“七天一台戏” ,意为唱采茶最少唱七天。农历六月份较少演出,因为此时为农忙之时。 此处笔者着重提及一下“诞期” (民间祭神)之采茶演出,因为民间多为唱“诞期” 。诞期,意为神出生之日。博白民间很多地方信神(如博白东南部) ,当地百姓信奉之神灵众多。据民间艺人介绍约有两三百之多,7主要有:初开天地盘古大王、昊山镇海诸位候王、三国雷王官家大帝、玉封道果康王大帝、
13、行兵都督掌官冯爷、雷门通士罗爷大人、敕封王?华光大帝、?u 门堂上一派宗亲、本境土主里社真官、东厨烟主五帝?x 君、?应石古大王公公、门神广慰井?x 神君,关帝庙、天后宫、真武大帝等,剩下诸神皆称为“虚空通往一派宗亲” 。民间有的一个村子信奉一个神,有的几个村落同信奉一个神灵。每逢神之诞期,乡民就组织起来或单村、或多村联合请采茶戏班至村里唱采茶戏。 这其中有一有趣现象,艺人称之为“打贺寿” , “打”意为“做” 。当同一戏班同时被多处邀请唱诞期,戏班会先“应诞” ,然后打个贺寿过去。其形式为戏班全体演员到该村上向神贺寿,唱“八仙贺寿” (采茶调) ,整个表演过程大约十几分钟。 3、表演方式 采
14、茶戏在农村小到个人或家族凑钱,大到村民集体出资请剧团表演。全县除少数乡镇有庙堂、会堂舞台供演出外,大多数为采茶剧团在乡村旷地临时搭台表演。一般以竹子或木杵作柱,用竹木若干搭建高大戏棚框架;用竹子绑扎帏幕以分开舞台前后场和两根可升降的细长竹子用以布景幕。整个搭台方式简单实用。 表演一般晚上 7 点开始,每场演 4 个多小时,演一出戏或两三个小戏(较长的分两、三场演) 。每场演出前有一固定环节戏前之请神、恭贺(“诞期”为请神,喜事则为恭贺) ,戏毕之谢神、贺拜。其旨意在歌恭神灵或向主家恭贺吉喜。 “请神”表演方式为:由男演员上台演唱,跪拜行三叩首礼,请神灵。歌唱内容为恭贺神灵寿诞,歌功颂德之8类。
15、歌词由歌者事先拟好,曲调为采茶调;戏毕谢神,演员站立舞台演唱(人数不定,一般为最后一幕演员)谢神曲,不叩拜,内容与谢神相同,曲调亦一致(偶用团圆曲 ) 。因为艺人们喜用“拿来主义” ,会曲调而知曲名,所以笔者姑且称之为请神曲与谢神曲 。若唱喜事,演员则站立演唱,不跪拜与行叩首礼。歌词为祥吉之语,如升官发财等,所用曲调不变。 采茶戏既有表演历史之古装戏,也有反映现实之现代戏。古装戏需多人表演,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表演时间长。表演时演员穿行头、拿道具、画脸谱等。舞台有背景帏幕,话筒、灯光、音响。舞台左侧坐有乐队。内容多为古代才子佳人、英雄传奇等。总体上文戏多于武戏。目前表演的古装采茶戏很多,如泪洒
16、相思地 、 包公审冤案 、 月缺月圆 、 秦香莲 、 香罗奇冤 、 兰娘奇冤 、 再生缘 、 刘秀抢饭 、薛仁贵 、 穆桂英 、 五子图等。 采茶现代戏是以现实题材为内容,以传统采茶为母体,以传统表演为手法之采茶新剧。演员身穿现代服装,手持花扇,口唱茶调,表演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其剧目有:清水塘边 、 村长王小二 、 改招牌等(清水塘边2003 年 11 月改编为采茶小品到北京参加中国文联、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的 2003 年北京小品、相声比赛获优秀奖,并在北京电视台播放,并于 2004 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 。注:彭会资、陈钊博白客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
17、9 页。 县采茶戏剧团目前以表演现代戏居多,唱古装戏少。其原因为古装戏表演时间长,效益不好。而民间采茶戏班则主要表演古装戏。演出时9还会根据演出地观众喜好不同在表演中加演粤剧等戏剧。 四、采茶戏音乐探讨 1、曲体声腔 博白采茶戏曲式结构为曲牌连缀体,但亦有板腔体。因此准确地说,博白采茶戏应为曲牌体并吸收板腔体,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之复合曲式结构。博白采茶戏本是曲牌体,但随着采茶戏本身之发展,内容之丰富,情节之复杂,人物和人物性格之增变,单纯曲牌体已不能满足其艺术表现需要,因此采茶戏必须吸收板腔体以丰富与加强采茶戏艺术表现力。其板式包括散板、中板、流水板等,如五更调 、 四季采茶系列等。 桂
18、南采茶戏的声腔属于“柳子腔” 。 “柳子腔”是由明代流行的小曲发展而来。清初形成独立体系,流遍全国。周贻白所著中国戏剧史长篇考证了山东“柳子腔”与各地方剧种的血缘关系,如江西采茶戏、广西彩调戏等都属于“柳子腔” 。实践中,不像江西采茶男腔翻高八度,博白采茶男生用真声演唱。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佬话为辅,也用白话甚至普通话,以演出方言地做改变,表现出“入乡随俗”之特点。 2、采茶曲调 目前,博白采茶戏所用曲调中真正采茶曲调较少,成分较杂乱。其中包括地方民歌、姊妹戏曲曲调、现代歌剧、通俗歌曲等。戏剧曲调如白毛女 (北风吹) 、 洪湖赤卫队 、 刘胡兰 (数九寒天下大雪) 、10手拿碟儿敲起来等;
19、地方民歌如刘三姐 、 世上只有藤缠树 、达板城的姑娘 、 敖包相会 、 孟姜女 、 绣荷包等;通俗音乐如游子吟 、 莫愁啊莫愁 、 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博白采茶戏目前使用的采茶调有:五更里 、 鸳鸯锦 、 十杯酒 、梳妆台 、 游园 、 绣金匾 、 十八相送 (“五更里”改编) 、 石榴花 、 卖杂货 、 四季歌 、 请神曲 (前文笔者拟称) 、 团圆曲等。 此外,为了适应受众,博白采茶戏(尤其民间)在实践中大量运用广东音乐(其量根据演出地不同而异,如在广东,则其以广东音乐为主) 。广东音乐之运用是目前博白采茶戏音乐方面最大的特点。其中有著名的瘦马摇铃 、 雨打芭蕉 、 双星恨 、 旱天雷 ,
20、 彩云追月 、 平湖秋月 ,以及胡地蛮歌 红烛泪 、 春风得意 、 小红灯 、 百花亭 、落花时节 、 、 红豆相思 、 流水祥云 、 秋江别 、 姊妹花 、 水仙子 、 天上人间 、 花花姑娘 、 秋水龙吟等常用曲调。 3、乐器使用 博白采茶戏伴奏乐器从最初简单的鼓、锣、镲等打击乐器,到后来管弦乐器的加入,逐渐丰增。目前乐器分为击、管、弦三类。 县采茶剧团使用的乐器包括“弦乐器,二胡、扬琴、小提琴、大提琴;管乐器,唢呐、笛子;打击乐器,鼓、锣、钹、木鱼。该团乐队有十多人,但每次演出人数不尽相同,或有增减。 ”注:博白采茶剧团团长刘雨一笔录,2007 年 7 月 12 日下午 3 时笔者采访于其剧团办公室。专业采茶剧团在保持传统乐器基础上,吸纳了西洋乐器以丰富音色。 民间剧团乐器有:击乐器,大小木耳(大的又称绑筒、低音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