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四大巨头”.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653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讲坛》的“四大巨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百家讲坛》的“四大巨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百家讲坛》的“四大巨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百家讲坛》的“四大巨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百家讲坛》的“四大巨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百家讲坛的“四大巨头”阎崇年、易中天、纪连海、于丹凭着在百家讲坛的出色讲演而成为大众眼中的“明星”学者,百家讲坛也因他们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他们,对于百家讲坛,已具有符号化的意义。 阎崇年: 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 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他用生动的讲述方式,穿越了大清王朝 296 年的兴衰荣辱,使清代的 12位皇帝个个鲜活起来,并成为让新版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第一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走上百家讲坛,对阎崇年来说,是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2004 年,百家讲坛正准备开一个题目,叫做清十二帝 。按计划,准备请 12个学者分别来讲 12 个皇帝。当时,编导打电话

2、给阎崇年,请他来讲第一讲,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因为早在 1983 年,他就曾写过一本努尔哈赤传 。但阎崇年自己却有些犹豫:“我不行啊,这哪讲得好啊?”回想当时的情景,他坦承并非有意推托,而是真的心里没底。 “我从没有当着电视观众滔滔不绝地讲过一个小时,平常采访个三五分钟、七八分钟倒是有。所以,我最后只得对编导说,好吧,试试看。行就行,不行的话,你们给毙掉就算了。2然后,我就去了。 ” 没想到,第一次录播的现场效果非常好。录完以后,百家讲坛的编导就提出要请阎崇年吃饭。 “吃人的嘴短。吃饭的过程中,人家提出要求,你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 当时,阎崇年虽然不肯大包大揽一个人讲完清朝十二帝,却答应把自

3、己还算有点研究的皇太极讲完。讲完皇太极,他又被要求加一集,讲顺治。 “我说顺治不行,不要说全国,就咱们北京,研究顺治的专家就很多,还都有专门的著作。但他们一个劲地说,顺治有意思,什么出家做和尚的事,太后下嫁的事,还有董鄂妃的事啊,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我就又冒昧地加了一讲。 ”讲完顺治后,电视收视率开始节节高升,阎崇年也觉得自己更有信心了,于是就硬着头皮讲完了康熙。 “康熙讲完以后,收视率又上去了。这就叫上了贼船下不来了 。说康熙完了,你得讲他儿子雍正啊。雍正讲完了,得讲康熙的孙子乾隆啊。就这样,子子孙孙延续下去,一直讲到了宣统。 ”此后,又讲清朝历史的几个重大问题,比如八旗制度问题、皇位继承问

4、题等等,又给观众答疑,事情一做就一年了。 “我人就很瘦了,同事说你怎么回事?是不是闹大病了?怎么瘦成这样?其实还是累的。于是,就讲了 38 讲,暂时告一段落。 ” 从 2004 年 3 月走上百家讲坛,阎崇年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有人评价其大器晚成,到了 70 岁才盛名在外。但阎崇年却认为,成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 “其实我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前,同行都知道我。世界上搞3清史和满学研究的,也都知道我。但是走向广大的观众,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我却还是第一次。 ”阎崇年指出,一个专家学者,首先必须要同行认可才行,其次,才要广大群众的认可。 “一个人得到两个认可是很难的。纯学者的话,有同

5、行认可就可以了。能够走向广大群众,再得到他们的认可,当然就更好了。 ” 易中天:教授也疯狂 谁也没想到,年近六十、讲历史做学问的教授也能“火”到这种程度,被粉丝称为“学术超男”的易中天现在走到哪里都会吸引无数的观众和读者。 这一切都源于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坛讲座” 。从 2005 年 4 月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之后将一段三国历史“品”得有滋有味,易中天已经成为许多观众和读者心中的“超级教授” 。 电视使得易中天登上了备受民间礼赞的偶像地位,而他的一批学术性著作也接连成了畅销书。2005 年,他的帝国的惆怅出版 4 个月就卖出了 5 万册。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第一版就印了 1

6、5 万册。2006 年7 月份出版的易中天品三国则通过无底价的竞标方式拍出了 500 万元的天价版税。 通俗、风趣、幽默,是易中天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但他本人并不赞成那种说他通俗幽默的讲座就是为了普及历史知识的说法。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相对于“普及”,他更希望的,是能带领观众和读者去“品读” 。4“普及只是让某些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而品读是去品味、去阅读,去发现历史留给现代人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 对于刘心武的评红楼梦,再到自己的易中天品三国能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易中天给出这样的理解:“不是民族的历史无人关注,也并非民族文化面临危机,而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传播方式出了问题。 ”“学术,天下之公

7、器也,属于大众,而非少数人的专利;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学术与传媒,本来就需要对接。 ”这就好比电影修女也疯狂演的那样,基督教的圣歌都可以用摇滚的方式唱,因此,“教授也可以疯狂” 。 纪连海,曾经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历史老师,一位用讲单口相声的方式给学生们讲历史课的老师,在学生的推荐下走上百家讲坛,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开播 5 年来的最高收视率。 在走进大众视线成为“名人”之前,纪连海是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一名历史老师。更具体地说,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老师。其实,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被分到北京昌平的一所中学教书,由于那是个新学校,没有老教师“传帮带”,对于刚刚毕

8、业的纪连海来说,如何当好一名历史老师成了困扰他的最大烦恼。因为历史是个副科,他在当学生的时候,就看到一些学生在副科老师的课堂上睡觉,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就开始思索如何让自己教的历史课能将学生吸引住。一次,他看到殷文硕先生整理的刘宝瑞官场斗一书,从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深受启发。当时,评书及相声很受大众喜爱,纪连海也是其中之一。为了增加5自己的语言魅力,他开始给自己充电,买了一本相声段子,天天琢磨如何将“伏笔、包袱”等相声元素加到自己的历史课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他一直没有间断对学问的研究,也因此打下了深厚的基础。2001 年,北师大二附中面向全国招聘中学教师,他从应聘的一百多名教

9、师中脱颖而出,最终录用任教。 纪连海的讲课很有自己的风格,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渗透进他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当中,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感悟和理解倾注到每个人物身上,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看到的纪老师,经常会拍桌子、跺脚,甚至控制不住地落泪。他的充满激情、鲜活丰满的讲课,将他的学生深深地吸引,并且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成了他走上百家讲坛的一个契机。阎天是纪连海三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其父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阎崇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问他有没有可以推荐的老师,阎天一下子就想到了纪连海。于是,编导就找到了他。他试讲时讲的是林则徐,结果他洋洋洒洒讲了 80 分钟没有间断,由此也被栏目组选

10、定。 2005 年 7 月,纪连海登上百家讲坛开始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创办 5 年以来的最高收视率。 纪连海的讲课很有自己的风格,他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渗透进他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当中,将自己对悲欢离合的感悟和理解倾注到每个人物身上,所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看到的纪老师,经常会拍桌子、跺脚,6甚至控制不住地落泪。他的充满激情、鲜活丰满的讲课,将他的学生深深地吸引,并且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成了他走上百家讲坛的一个契机。阎天是纪连海三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其父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阎崇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问他有没有可以推荐的老师,阎天一下子就想到了纪连海。于是,编

11、导就找到了他。他试讲时讲的是林则徐,结果他洋洋洒洒讲了 80 分钟没有间断,由此也被栏目组选定。 2005 年 7 月,纪连海登上百家讲坛开始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并且一举创下了该栏目创办 5 年以来的最高收视率。 于丹:走上百家讲坛是中了制片人的“计” 2006 年国庆节,于丹走上百家讲坛跟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短短的 7 天时间,于丹就从北师大的一名教授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学者明星,成为百家讲坛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说起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跟于丹教授,还真是颇有“缘分” 。早在万卫还在夕阳红栏目当制片人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那时候,因为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教授,曾被万卫请来给工作人员培

12、训。当时,于丹尖锐的思想、超强的表达能力及语言感染力就给万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栏目来,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7清朝十二帝成功后的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崇年听了特别欣赏。至于于丹和论语真正产生瓜葛,还要从 2006 年 4 月说起。那时,万卫和于丹同时受全国制片人研讨会邀请去上海讲课。两人在一起吃饭、聊天时,于丹随口问起百家讲坛的近况,万卫提及一直想找人讲论语,已经找过多位主讲人试讲,他们虽然都对论语很有研究,出版过专著,但通常针对某一句原文应该如何解释、某一段原文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等等并没有站在当下考虑,不适于大众传播。 于丹一听,脱口而出:“论语我熟啊

13、!”而且非常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她的想法和栏目组的想法非常契合。于丹从小受家庭影响学习经典,本科就读北师大中文系,硕士时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先秦文学,对包括论语在内的先秦经典非常熟悉,加上她读博士时又修习影视传媒,是当今影视传媒行业的高端前沿学者,讲论语可谓“万事俱备”!万卫的眼睛亮了,心中又惊又喜:“讲论语的人终于找到了。” 但万卫心里也很清楚,作为众所周知的影视传媒专业的老师,突然提出让她到电视台讲论语,压力实在太大了。所以,万卫决定慢慢来,等待机会成熟。他灵机一动,提出先请于丹给百家讲坛的论语系列节目当策划,于丹爽快地答应了。 6 月,万卫和于丹联系,商定见面为论语系列节目出谋划策。聊天的过程中,趁机把话向于丹挑明了,在万卫的有力游说下,于丹终于答应试一试。一个月后,于丹进行了试录,效果非常好。在当年的国庆节期间播出后,于丹立即大红大紫。 8随后,于丹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发售,发行第一个月就达到了 100 万册,第二个月更是达到了 200 万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