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探孙中山的女子教育观中图分类号: G40-0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052-01 摘要:在辛亥革命 100 年之际,本人试探孙中山的女子教育观,使我们明了孙中山在女子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同时对当今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女子;教育观 孙中山是 20 世纪走在我国时代前列第一位伟人,是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其一生巨大贡献是领导辛亥革命。但是在他从事革命活动和建设中始终关注教育,曾经提出一系列的教育主张,如女子教育、国民教育、实业教育等。本文试从女子教育方面来探究。 一、家庭背景 孙中山(1866-1925)
2、原名孙文,号日新,字帝象,又字载之。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改号逸仙。至于中山之名, “系三十三岁避居日本时,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称之”1。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小时候家境贫寒。据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原则和政策的声明说:“在他和他的兄弟没有成人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 ”后因其兄孙眉于檀香山经营畜牧业成为资本家,2家境发生变化。这也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原因。 二、女子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妇女能力。同盟会成立时,他便引进具有爱国意识、革命精神,有学问、有胆识的妇女,参与革命组织。并号召
3、妇女加入救国行列,凡任务之交付,只问其能力能否负担?绝无男女之分。孙中山在复女界协赞会嘉慰捐助军需函中说:“欣闻贵会会员热心毅力,分途劝募,以助军需有此巨款,皆由贵会不辞艰苦,沿门劝募所得,深用嘉尚。以此补助军食,益可作三军之气,扫平索虏,女界有功焉。 ”2复同盟会女同志书中也提到:“男女平权一事,文极力鼓吹,而且率先实行,试观文到京以来,总统府公宴,皆女客列上位可证也。 ”3他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首先下令禁止妇女缠足,开始任用女职员。到松江清华女校欢迎会中致词时说:“此次革命,女权亦与有功,现在破坏方终,建设伊始,诸君当思腐败之政府,既由吾辈推翻,建设之事,亦当吾辈担任,此次男女两界均协力同心
4、,以全副精神,组成一伟大之中华民国。 ”4 (二)主张男女平等。复函女同同盟会员,支持男女平权的主张,勉励她们“发展女子之团体,提倡教育,使女界知识普及,力量乃宏,然后始可与男子争权,则必能得胜也” 。5在广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创办十七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民权主义包括“要全国男女的政治地位,一律的平等” 。6 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演讲女子要明白三民主义 ,通俗地阐述了三民主义的根本思想:“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权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3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要全国男女的政治地位,都是一律的平等;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
5、分别,要人人都能够做事,人人都有饭吃。 ”他希望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富强、民主、自由的国家,还强调要办好教育,使广大的穷孩子都能读书, “可以造成很好的人才” 。7 (三)倡导女子教育。针对中国女子教育落后问题 ,孙中山主张普及教育应首先提倡女子教育。1912 年 他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发表讲演中说:“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 ,向来不注意 ,故有学问者正少 ,处于今日 ,自应认真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 ”他还说“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学校所宜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 ”8 后来他在松江清华女校欢迎会上, “鼓励推广女子教育” 。9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为倡导女权
6、奠定基础。1912 年 3月他在复女界共和协济会嘉慰为国努力函中提到:“该会会员等才学优美,并不追求参政,而谋联合全国女界,普及教育,研究法政,提倡实业,以协助国家进步。 ”10普及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前提。当时,中国虽号称文明之邦,但男子受教育者不及十分之六,女子受教育者不及十分之三。这与世界潮流不适应的。他认为,当时已进入科学时代,非先从事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教育普及必须建立在教育平等的基础之上。 “圆颅方趾,同为社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社会主义学者主张教育平等,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 ”11 三、
7、对女子教育观的简评 4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他,深受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国民教育,其中包括女子教育。 “学者,国之本也” 、 “育人才而培国脉”13,这是孙中山的重要主张。总之,他打破了中国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在教育思想上拥有新视野、新观点,其女子教育观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对当今教育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宏运.孙中山年谱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1 231012孙文.国父全集.第三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201,251、267、2 4孙文.国父全集M.第二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320 5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教研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孙中山年谱M.中华书局,1980.150、156 6中国国民党周刊J.1912.19 7魏宏运.孙中山年谱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95 8民立报N.1912.5.13 1113孙文.孙中山全集M.第 2 卷.中华书局,1986.522,422-423 作者简介:邵雪莲,女,1977.8 出生,安徽大学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