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博采详辨,推陈出新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2-0157-02 宋朝名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作为儒家经典, 论语对传统中国的影响,大而国家,小则个人,治国安邦,修身齐家,无所不及;论语还传播到国外,对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6 世纪以后, 论语被介绍到法、英、德、俄等国,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化进程产生程度不同的作用,直到今天,西方仍然有不少学者致力于从论语中挖掘“东方的智慧” ,诠释和阐发其现代意义与当下价值。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是儒家最原始和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比较全面地
2、体现了孔子和他的门人的品格与思想,从东汉起, 论语就被列入儒家经典。汉人赵岐说:“论语者,五经之?辖,六艺之喉衿也。 ”(孟子题辞序 )唐人薛放也说:“论语者,六经之箐华。 ”(旧唐书?儒林传 )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后, 论语成为“四书”的一员, “圣人之言,大中至正之极,而后世之标准也。 ”(论语训蒙大义 ) ,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子们必读的典籍之一,两千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历代统治集团的大力推崇。自汉代以来,历代都不乏研究者与注释者,很自然形成专门2的学问,构成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论语学。 在洋洋大观的经学研究中, 论语学始终占据引人注目的显要地位。然而,迄今为止,国内仍没
3、有一部比较详明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断代或通史性质的论语学研究专著。唐明贵博士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出版了论语的形成、发展与中衰汉魏六朝隋唐论语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从学术史角度梳理清晰论语学发展脉络,不仅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且提出不少有创造性的新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经学史著作。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评述。 (一)扬榷是非,考证精详。作为经学的重要分支, 论语学可谓源远流长,各种著述虽不如周易 、 春秋 多,但也是林林总总,不胜阅读;另外研究者众,学说纷纭,要在前人积聚深厚的基础上有所发见,有所提高,不仅需要过人的毅力与恒心,付出超常的劳动,而且还要有过人的
4、胆识与见识,洞察精微,明辨是非,独出心裁。唐明贵博士知难而进,对于论语学史上不少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条分缕析,梳理出有说服力的论点,颇见功力。 关于论语的成书,前人作了很多研究,形成四种代表性的观点:孔子亲定说、孔子弟子编订说、孔子门人编纂说、文景博士编定说。该书对这些说法一一加以分析,指出了各自存在的不圆满之处,认为论语的编纂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成篇。孔子生前,弟子从游,各记所闻,这可以从论语中“子张书诸绅”的记载得知。孔子逝世后,微言已绝。弟子恐分离以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在给孔子守丧3期间,便将各自所记所闻汇集在一起,编成了一个类似孔子文集的篇章。及至子思,又在此基础
5、上,广搜博采,将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口耳相传的孔子话语收集起来,经过选择、分类、校勘、加工、整理,最后裁定而成论语 。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验证论语最后成于子思之手这个结论,该书利用留存至今的各种历史文献和郭店楚简中的出土文献,证明论语结集于曾子之门人。接着又从大学与中庸入手,论证了二书的作者曾子和子思具有师承关系。最后,又从中庸和论语思想的一致性上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证论语最终由子思裁定的结论。 论语成书的过程和它的主要结集者在该书得到非常详实的阐述。 两汉时期, 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已经诞生,经过整理, 论语文本初具规模,产生影响较大的改编本张侯论 ,特别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
6、学术流派。由于张禹在论语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禹和张侯论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何晏、陆德明等人提出“本受鲁论 ,又受齐论 ” 的说法。该书则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张禹本受齐论 ,后改治鲁论 ,且以鲁论名家。对于前人所说张侯论乃兼采齐论 、 鲁论 而成的说法,作者也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张禹并未混合齐论 、 鲁论 经文,而是以鲁论为本,兼采齐论家的解说而已。该书提出这些观点,有理有据,论证充分,翔实可靠,颇有新意。 (二)别出心裁,创新体系。 论语 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面很广,主要包括对论语名称的由来及含义的研究,对论语的4编纂者、结集年代、文本变迁、篇章结构、海内外注本、海外传播、社会地位
7、及影响的研究以及论语名物考释、文字训诂、篇章真伪、学派风气和论语学发展阶段的研究等,涉及哲学史、经学史、经济史、伦理史、文化史等多门学科,因而要廓清论语学的发展历程,殊非易事。 该书从专题研究与断代研究入手,以汉魏六朝隋唐时期中国论语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演变的丰富内容及其蕴藏的复杂政治文化意义,提出一系列有新意的论点,尤其是从学术史角度对历代学者论语注本的分析,把论语学划分为六大时期:形成期(两汉)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 、衰落期(隋唐) 、复兴期(宋元明) 、总结期(清) 、新时期(民国至当代) ,对各个时期论语学进行综合分析与概括,突出特点,是该书的一大建树,贡献非小。
8、(三)旁征博引,资料翔实。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挖掘史料与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之两大关键。作者在史料收集上用力甚勤,不仅精读各个时期史书的相关记载、有代表性的论语注本,而且阅读了近年来发掘的郭店楚简、河北定州汉墓竹简等与该书研究相关的出土史料,还参考和吸收了近人以及外国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 十分难得的是,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学风,在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取客观的分析态度,用史料说话,所议所论皆有充分的证据。如对于清儒刘台拱、段玉裁、丁晏、沈涛等人指陈孔安国论语注为伪书的说法,作者在驳斥此说时,先后引用了礼记?乐记正义、河北定州汉墓竹简、安徽阜阳双土堆汉墓简牍、 史记三家注、 五经正义 、何晏5论语集解序 、 孔子家语后序 、 说文解字后叙 、梁启雄论语注疏汇考等材料,征引不可谓不广,资料不可谓不详。 两千年的论语学史早已是一片枝繁叶茂的莽林,要尽窥其中奥秘,难度极大。该书亦难免存在一些有待商榷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对先秦时期论语的流传情况,关注得不够。在先秦典籍孟子 、荀子 中都有与论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出土的郭店楚简中也有关于论语流传的信息。 该书以汉唐时期论语学史为研究范围,这是非常正确的。希望作者再接再励,继续宋以后的论语学研究,贯而通之,铸成一部完备的论语学史 。 责任编辑:郭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