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记》故事看儒家“孝”之真谛.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839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礼记》故事看儒家“孝”之真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礼记》故事看儒家“孝”之真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礼记》故事看儒家“孝”之真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礼记》故事看儒家“孝”之真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礼记》故事看儒家“孝”之真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从礼记故事看儒家“孝”之真谛摘要:中生舍生事父却被认为陷父于不义、不得称孝,而周文王晨昏定省被认为是孝之典范, 礼记中这两则故事较好地诠释了儒家所倡导的“孝”之真谛。 关键词:札记 ;儒家;孝;真谛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一部礼学文献的汇编,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两则世子“敬孝”的故事,颇耐人寻味,一则是晋献公之世子申生舍生事父的故事,另一则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世子文王晨昏定省的故事。 一、申生舍生事父之“孝”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晋献公听信宠妾骊姬的谗言,欲立其子为嗣,逼杀太子申生。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子重耳建议申生把自己横遭诬陷的情况向父亲澄清,申生却认为“不可” ,因为

2、他考虑到晋献公年迈,有了骊姬才能寝食安适,如果澄清事情真相,无疑会伤父亲的心。重耳又建议太子申生远走高飞。申生又以为“不可” ,因为他不愿身披阴谋杀父的恶名四处逃奔。自杀前,申生牵挂的是父亲年迈、储君尚幼、国家多灾多难,仍不忘恳请老师狐突为国君出谋划策。由于他对君父特别顺从,2所以死后的谥号为“恭世子” 。申生的“孝举”实在是令人感佩,然而后世对于申生是否能称为“孝子”却颇具争议。自从郑玄注礼记以来,诸家皆以为申生之举属“恭” ,而非“孝” 。 礼记正义曰:“春秋左传云: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父不义也,孝子不陷亲于不义,而申生不能自理,遂陷父有杀子之恶。虽心存孝,而于理终非,故不日孝,但谥为恭,

3、以其顺于父事而已。 ”陈?弧独窦羌?说也认为:“申生自经而死,陷父于不义,不得为孝,但得谥恭而已。 ”后世认为申生不孝的理由有二:其一即申生是“自经而死” ,即上吊自杀,未能保全自身。虽然礼记具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却也能以人为本,给予人文关怀,对生者和生命给予关怀。据礼记 ,畏惧而自杀、不小心被压死、游泳被淹死等均为轻生不孝之举,即使人死也无须前往吊丧,所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礼记檀弓上) 礼记以为孝顺父母应以实际行为对父母负责,不让父母担心,不使父母蒙羞。 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据此, 礼记虽

4、然主张“三年之丧” ,却又强调把握分寸、节制悲哀,不能因过度哀伤而危害健康,所谓“丧不虑居,毁不危身。丧不虑居,为无庙也。毁不危身,为无后也”(礼记?檀弓下)。又据礼记?杂记下 ,居丧期间因哀伤饥饿而弄得视不明、听不清、走不正、精神恍惚,都是不孝之行。因此,患病的居丧者可以饮酒吃肉,年到五十不能极度哀伤憔悴,年到六十不能哀伤憔悴,年到七十照常饮酒吃肉。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下堂阶不慎摔伤了脚,痊愈后,几个月不出门,还面带忧色,3令学生困惑不解。乐正子春所忧所愁的是自己忘记了保全身体的孝道(礼记?祭义)。由此可见,君子举手投足均不敢忘记父母,不敢用父母赐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举动,不让自身蒙辱,父母也就

5、自然不会蒙受耻辱。乐正子春因为自己忘记了保全身体的孝道,所以心有烦恼,面有忧色。 由此看来,申生“自经”的轻生行为显然不符合“孝”义。后世以为申生不孝的理由之二为申生一死了之,陷父亲于不义之地。据礼记 ,孝顺父母,并非一味无原则地“愚孝” ,对于父母的过错,要隐约地告诫、妥善地处理,不能听之任之,陷父母于不义。对于父母的过错需委婉地劝告,但劝告要讲究方法和态度,要柔声细语、和颜悦色,不能面色难看、出言顶撞, “事亲有隐而无犯”(礼记?檀弓上)“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礼记?内则)。如果规劝父母再三而不被采纳,也不能就此作罢,而需越发恭敬、越发孝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谏若不入,起敬起

6、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闯,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礼记?内则)“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礼记?曲礼下),如果再三规劝而不被采纳,那么就该随之以哭泣,而不能听之任之。 礼记大全卷三亦引元代儒家学者陈栎之说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这一观点:“君子之于亲,有言以明己,有谏以明事,谏则以几为顺,以孰为勤,几而不入,则至于孰,孰而不入,则至于号,号而将至于见杀,则又有义以逃之。是虽于亲有所不从,而于义无所不顺,于亲或不我爱,而于乡间无所得罪,此古之所谓孝子也。彼不善事亲者,以小爱贼恩,姑息贼德,4于已可以言而不言,于事可以谏而不谏,依违隐忍,惟意是

7、从,以至殒身于其亲之命而陷亲于不义之名。是将以安亲而反危之,将以悦亲而反辱之,此君子之所不取也。 ”孝子对于父母总是以言语使其明白自己的想法,以规劝使其明白事理,规劝时要婉言相劝,尽力而为。如果婉言微谏不听,就要竭力殷勤相劝,再不从,就要哭泣相劝,哭泣如果将被杀,那么从道义上讲应该逃离。逃离虽然有悖于父母的意愿,但却是合乎情理的。相反,不善于侍奉父母的子女往往以小爱伤害恩情,以苟容伤害道德,自己能表白的而不去表白,事情可以规劝的却不去规劝,一味顺从、克制忍耐,无原则地惟命是听,以至于为了听从父母之命而丧生,进而又将父母陷于不义之地。主观上欲使父母安宁却反而令其不安,欲使父母高兴却反而让他们受到

8、侮辱。 以此衡之,陈栎认为申生的行为只能是“恭”而不是“孝”:“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申生于亲可言而不言,而且惧伤公之心,于义可逃而不逃,而且谓天下岂有无父之国,以至忘其躬之不阅而且恤国家之多难,不顾死生之大节,而且谨再拜之末仪,是恭而已,非孝也然以春秋礼义之法绳之,则申生不足以为孝也。 ”(礼记大全卷三)臣良胜亦以为申生作为人子未能晓谕父亲道义,又因为父亲而死,若是以孝相称,将使“父权”中心、无所不是的父亲受到非议:“申生不幸,与?呈俳源 缸又?大变者,但不能若舜谕亲于道尔,其礼节雍容,言论雅正,不忍伤君之心,而尚欲谋父之国,辞于狐突,隐然托国于重耳,君子亦悲其志可也,尚何责之于无已乎?其谥

9、日共。敬共,君臣父子礼也,天下无不是父也,子以父死,而谥之孝,又何所置其父哉?”(中庸衍5义卷六)除此之外,亦有观点认为申生虽孝,却是“孝而过者” ,过犹不及也。陈栎自以为知申生之心,将其无奈与屈原相提并论:“屈原之忠,申生之孝,皆贤者过之之事。屈原过于忠,忠而过者也:申生过拎孝,孝而过者也。其行虽未合乎中庸,其心则纯然天理之公,略无人欲之私。申生但知顺父之为孝,屈原但知忧国之为忠,而一身之死生不计,世之议者,其何足以知申生之心哉?斯言得之矣。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宋代学者吴?以为申生“事父有承顺无违逆” “可谓得子之正” ,并且作了假设和推断:如果申生选择了出奔,晋献公一定会以为他“结援邻国,以图他日” “至此则负不孝之罪大矣,但一出奔,即是彰父之恶,不待其身被杀而后为陷父于恶也”(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