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调“失声”金色大厅,是悲是喜?七嘴八舌 2 月 19 日深夜,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放了内蒙古长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录制的新春音乐会。 倘若仅仅是一场商业演出,我看也无可厚非。但是后来了解到,这是长调的一次国际作秀。领导拍板,企业赞助,政府包场。整个演出是出口转内销,录制的节目主要春节期间由内蒙古电视台播放。 “太丢人了,太丢人了!”一个在金色大厅录制现场聆听了音乐会的朋友告诉我:在庞大的交响乐队的挤压下,蒙古族歌手的声音根本出不来。他们已经习惯使用麦克风,而金色大厅没有扩音设备,所以在现场只能听到交响乐队的声音而没有长调的声音。 好在观众多数是被请来的,主办者自然没有商业欺诈嫌疑。更何况主办
2、者心目中的观众还在国内,在呼和浩特及其周边的城市与牧区,在电视录制的过程中使用了话筒,电视观众获得的效果比现场的效果还要好些。我看的便是这效果好的一个版本。 据说这次他们请到的交响乐团在当地只能算二流。但是,即使是一流的交响乐团就一定能为长调伴奏好吗?不见得。任何艺术上的创新,都需要艺术家苦心摸索多年,而绝非把长调演员和交响乐队拉在一起就可成功。 2把“长调” “呼麦” “马头琴” “四胡”这些最具蒙古民族特征的音乐形式,放进金色大厅的交响乐队里,就如同把甲骨文镶嵌进流畅的英语或者法语中,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也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 过去,我们抱着二胡到了金色大厅,我们和人家说二胡是可以代表
3、中国民族音乐的乐器。这次我们抱的是马头琴,我们说这是可以代表蒙古民族音乐的乐器。其实,这点常识被邀请来的外国人早该知道了,更多的外国人还是不知道。 长调是草原上无拘无束的音乐表达,而交响乐队严谨规整,长调要适应交响乐,就不能自由奔放,交响乐要适应长调就不能太规矩。这样的撮合,使得两者都难受。 金色大厅是交响乐的殿堂,但不是所有音乐形式的殿堂。如果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话,草原是音乐之海,马背上的歌声悠远而美妙,深情而永久。何苦把草原塞进一个大房子里?进了金色大厅,长调没有了地气,局促而无所适从,被人家的富丽华贵淹没了。 花大价钱租用别人的金刀来自杀,这就是长调进金色大厅的结果。我们的官员大概以为
4、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文化工程,渴望把这个节目送到中央电视台去播出。 除了廖昌永,蒙古族演员在金色大厅几乎无法让自己的声音透出交响乐队,有一个唱通俗唱法的歌手,只见张嘴不听出声。 现在出场的演员都是呼和浩特最有名的专业演员,他们和廖昌永一样,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但未及廖昌永的水准。 为什么不选择直接来自草原的原生态歌手?2006 年在中央电视台青3年歌手大赛上,蒙古族的歌手何其耀眼!况且还有许多超龄而不能参加青歌赛的歌手? 赞助这次演出的企业,将自家合唱团硬塞给金色大厅。我不赞成业余的就等于水平低的说法,但是这次他们演唱的 3 首歌,实在是创作本身就太业余,词曲一般,编配无从谈。企业办个合唱团,丰
5、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好。如果这个合唱团就是为企业唱赞歌,搞成另类广告,从艺术上讲,真的不会有多少感染力。这样的合唱团还要搭上长调的列车挤进金色大厅,除了可以延长演出时间,其他的意义就等于零了。为了这“搭错车” ,企业花费巨大的代价,背后有多少交易,谁说得清楚呢?官员苦心经营,演员努力奉献,企业倾囊相助,却没有赢得观众认可,主办者一定会感到寂寞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观众已经逐渐意识到,许多演出是借“金”唬人,根本达不到金色大厅的演出水平,硬着头皮进去了,回来播放的与在国内演出无异。 2006 年,原生态民歌深入民心,对伪民歌,观众有了更多的认识。重新重视春节,重视传统,我们的民族文化的自尊正在悄悄觉醒。音乐多元化的呼声已经日益高涨。 其实,内蒙古人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春节音乐会,在无数个奶茶飘香的蒙古包里,长调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唱响,无垠的草场覆盖着白雪,蓝天,草场,牛羊,长调,和谐地构成一幅亘古不变的图画。 在城市,民族文艺工作者,对雄鹰、骏马、草原、母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一样可以办出民族风格浓郁的新春长调音乐会。呼和浩特的4观众对过去的几个成功的音乐会至今记忆犹新。 “要不是某些官员的好大喜功,长调何苦到维也纳丢人?”一个蒙古族的朋友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