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868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曾家花园”的变迁 在四川成都锦江区红砂社区(前身为三圣乡红砂村), “曾家花园”远近闻名,28 岁的曾华美是这个占地 400平的农家乐的掌门人。仅仅五年时间,她已经把这个曾经的农家小院打点得颇为别致,院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褐色的实木桌椅、墨绿的阳伞、古老的石磨、假山 一到节假日,能接纳 200余人的“曾家花园”里就宾客满座,慕名而来的客人们喝茶、聊天、打牌各得其乐。 “可能你们不相信,2003 年之前,我们这边路不通水不通,电压也不稳。那会我在成都市区打工,回家一趟都要两个小时,搭完公交车搭小巴,现在从市区搭公交车过来只要半个小时。 ”曾华美笑着对记者说。 三圣乡下

2、面一共有六个村子,曾华美家所在的红砂村就是其中之一。村里的土壤是红粘土,不大长粮食,大部分被用来种花,但又因为缺水,土质不好,所处的地点偏僻,这里的农民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以至于这里的女孩子们都不肯说自己是红砂村的,生怕嫁不出去。因为家境困难,曾华美初中毕业时把唯一的读书机会让给了妹妹曾华铃,自己则辍学出外打工。 “我那时的想法,就是千万不要再回来了,一定要找个城里人嫁了,这里太苦了。 ”她说。 2转机出现在 2003年。借着四川省首届花博会在锦江区三圣乡召开的时机,锦江区结合“三圣花乡”的实际,打造了“花乡农居” ,发展观光休闲业。红砂社区的农房将按“川西民居”的风格进行统一打造。 农房的改

3、造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外观改造;为鼓励农民改造房屋,政府补贴改造资金的 80,剩下的 20农户自己承担。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曾家还是成了钉子户,很晚才完成了一期改造。 “当时特别不理解,生活刚刚有所改善的时候,为什么要我们投资,而且还是改善房屋的外观?”曾华美说, “那会我们都在想,红砂村这么偏僻的地方,怎么可能能够发展起来,大家都不相信。 ” 2003 年,曾家开始做农家乐的时候,全家人的想法还都很简单: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一个简单的农家乐,赚了钱就揣进荷包里。这是当时红砂村人比较普遍的观念。而改造农房需要大量资金,又一时看不见前景,村民们自是不乐意。 为了改变村民们保守的观念,除了耐心劝导,当地

4、政府还组织了相关培训,带着村民们出外参观。曾华美就曾过参加红砂社举办的餐饮经营管理、餐厅礼仪等培训班,并到其他特色农业示范点以及“锦江宾馆” 、“皇城老妈”等餐饮企业去参观学习。 在培训和参观中,曾华美的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开始明白要想把“曾家花园”做大,仅仅靠着原有的规模和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她把赚来的钱进行再投入,提升“曾家花园”的服务档次。在曾华美准备再次扩大农家乐规模的时候,锦江区印发了关于实施小额贷款用于农房打造提升奖励的通知,她随即申请获批了 5万元贷款。这笔钱让“曾家花3园”无论是从硬件环境,还是服务质量,都实现了提升,实现了盈利的大规模增长。 到了农房改造的第三期,和曾家一样,

5、红砂社区的农户们态度已经有了 180度的转变,开始主动打点起了自家小院。 “曾家花园”并非个案。在红砂社区,现在办“农家乐”的村民已达 90余家,形成了规模效应。如今的红砂社区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发展出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社区内一户一景,与万亩花卉相得益彰,营造出入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旅游业也因此红红火火,游客络绎不绝。 曾华美说,如今红砂村的女孩们很少愿意外嫁出去了,反而是招来了不少上门女婿。 红砂社区是锦江区最早形成的一朵“金花” 。锦江区以文化润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 ,并被评为国家 AAAA

6、级风景旅游区。 “2003 年,成都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锦江区依托城郊优势,设计出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改善区域内的民生状况,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 锦江区统筹城乡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才告诉记者。 这几年来,三圣乡农户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收入构成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变成现在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4餐饮娱乐和自己务工的收入结构,从过去的人均纯收入 3000至 4000元,到现在的 10000元左右。 事实上,三圣花乡只是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十年来,四川新农村

7、建设坚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凤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体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也获得快速发展,带动主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优势产业集聚功能明显凸现,农民获得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 290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 1 86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 3694个。川猪、川菜、川茶、川药、川果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正从点状发展向带状、块状经济带突破。 基诺族小姐妹的幸福生活 和千里之外的曾家姐妹一样,周晓婷、周晓乐这对基诺族小姐妹,这几年也见证了族多的巨大变迁。 基

8、诺族是 1979年国务院确认的我国第 56个民族,是全国 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总人口 2万人。新中国刚成立时,基诺族人还过着刀耕火种、刻竹结绳记事、采集和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基诺山基诺族乡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辖 7个村村委会 46个村民小组。晓婷和晓乐所在巴飘村,就是基诺族乡的辖区之一。 56 年前,因为遭遇泥石流灾害,巴飘村整体搬迁重建到勐养公路旁,一个崭新的寨子于 2004年 3月竣工。晓婷和小乐也跟随父母搬到了位于新寨村口的新房里。 两姐妹家的干栏式楼房宽敞干净,分楼上楼下两层,下面是宽敞的客厅、储物间、卫生间和厨房,楼上则是卧室和大露台。 和 17岁的姐姐小乐一样,16 岁的晓婷

9、也在景洪职业高中学习计算机管理专业。为了给两姐妹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父亲周腰还花了 3000多元钱配置了一台电脑,装上了网线,每月网费 80元。他甚至还为女儿购置了价格不菲的室内健身器材。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山里的旧寨子生活时,巴飘村的村民们大多靠着原始耕种卫生,一年下来收入也只有上千元。整村异地搬迁重建后,村里逐步发展起橡胶、茶叶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今年全村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达 3279亩,比搬迁前增加了近 2500亩,年人均纯收入达 2528元。 走进巴飘村寨,再也难见到昔日 原始生活的影子,村里通路、通电、通水,也通了广播电视、电话和网络,不少村民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整个寨子都是

10、崭新的干栏式楼房。 尽管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周腰家的负担仍然不算重。因为她们所在的职业高中就读的书本费和学费都全免,每个月还额外补助 75元。晓婷打算读完职高,再继续去读卫校,她的理想是当个医生。 和其他村民一样,两姐妹家也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人一年缴 10元钱,家里 7口人缴 70元,但一年下来报销的钱超过了 1500元。62009 年初, “家电下乡”政策开始向全国推广,除了之前推出的“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之外,本次家电下乡又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村里不少人添置了冰箱和洗衣机,两姐妹家则购置了一辆摩托车。 如今,曾经是西双版纳有名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基诺族

11、乡,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 47,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2000 年通过“普九”验收。像巴飘村这样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少数民族村寨并不少。云南共有5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3.29,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为了探索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003年起,云南在全省开展了“民族团结示范点”和“兴边富民示范点”创建活动。 下寨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紧靠象阳公路,这是普洱国家公园和普洱茶博览苑开发的必经之路。村里有农户 46户,水田 80亩、旱地1250亩、鱼塘 130亩,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植被常绿,茶园翠竹环抱,呈现

12、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下寨村党小组书记舒培林告诉记者,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1000 米的海拔高度,日照充分,土地肥沃,但因为以前并没有什么支柱型的产业,村民以种水稻、烟叶或茶叶为生,不少村名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很清苦。 7这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镇政府根据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将种植茶叶作为整个下寨村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向,并发展茶叶加工作坊 6户。发展了优质茶叶种植业,村民们的收入也就水涨船高。现在每户平均有30亩左右的茶田,每年 3月到 11月的农忙时节,大伙每天都忙活在茶田里,不少村民还雇了采茶工。一般人家每年会有 5-6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家种菜养猪,生活大为改观。 如今在下寨村,家家

13、有电,户户通自来水,还建了自己的小学。为改善村内环境,根据路况分别修建了水泥路、鹅卵石路、砂石路,12 条主巷道直接通到了每家农户的家门口;铺设了 3000多米排水沟,设立了污水处理池,建成保护性湿地与鱼塘。拿着政府提供的改造农房的补贴,村民们把自己房屋也修葺一新,不少人还添置了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 2006 年云南省制定了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兴边富民示范村的新目标:要求示范村有“一条进村入户硬板路;一个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培育一至二项增收项目;每户都有安居房;每户都能用上洁净自来水;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一池三改”);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 。目前,示范村的数量已

14、经达到 401个。 链接 西部地区 10年农业发展状况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8年。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14860.4亿元,比 2000年增加89107.3亿元,增长 158.3。粮食产量由 2000年的 1.29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 1.4亿吨,增长 8.5。 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优势特色农业迅速发展。西部地区水果产量从 2000年的 1400万吨增长到 2008年的 5500万吨,占全国产量比例从 25提高到 35。2006 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茶叶产量 42万吨,是 10年前的 2.3倍,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

15、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8 年,西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1.84亿千瓦,较 2000年增长 73.9,2009年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 829家;西部地区农村户用沼气数量达到 1 410万户,比 2000年增加 976万户,增长 224.9。 科技应用水平稳步提高。命名建设了一批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农业观测台站以及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试验基地;集成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农业资源保护能力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田节水实用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草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到 2009年,西部地区已完成草地治理 9亿多亩,占草原总面积的 15。 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西部地区共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60家,占全国总数的 3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1059个,占全国总数的 17.3。入社农户达 300万户。 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89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收入达到 3481元,比 2000年增长1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