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雅与俗的选择说开去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B 雅与俗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也是艺术中的一对矛盾。我们通常讲的阳春白雪类的高雅,是指上层社会所崇尚并占据艺坛主导地位的艺术,所谓通俗艺术,一般指为下里巴人、市井小民所喜爱的艺术。其实在社会的生活中,艺术的雅与俗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很多共性,因为雅与俗有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艺术作品的接受群体亦是如此,并非截然能分的开。 另外, “雅”代表的是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境界的高洁,形式语言的优美等等,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境界。这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成就的标志。相对
2、来说“俗” ,或日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一般不太注重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开掘式的“灵魂拷问” ,是以浅显易懂、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大众的口味,虽难免粗浅杂芜,但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的情感浪花,由于得到的是大多数民众喜爱,因此俗亦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绘画艺术方面确立雅的标准,早在唐末五代便初见端倪,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逸格为最高境界,并日“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这个逸字是超出技法层面2的东西,是画家各方面的修养及精神境界的流露。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更是明白的提出雅与俗评价标准,其在论王维吴道子画的诗中云:“吴生虽妙绝
3、,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衽无间言。 ”我们从苏轼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其对吴道子的画尽管以妙绝评价,但却流露出轻视画工的意思,把工匠们的绘画列为俗类,而对王维这个文人士大夫的作品赞不绝口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苏轼把诗人(逸士)与画工(俗人)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极力褒扬前者而贬后者。他的“古来画师非俗士”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并称文人士大夫的绘画“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其泾渭分明把文人画称为高雅艺术、将画工匠人的绘画称为低俗艺术而进行褒贬,充分体现了其在美学概念推崇的“淡泊” 、 “萧疏简远,超凡脱俗”的境界。由于苏轼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地位以
4、及影响力,他的这些理论对后世“文人画”的兴盛和工匠绘画的衰微则起到了不同寻常的影响作用。 元代是“文人画”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赵孟兆页、钱选、倪瓒等。其对文人画的理论加以演绎与发展。钱选提出“士气画”是不求形似,以得天趣为高的主张,倪瓒则提出“逸笔”和“逸气”的理论日:“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以为写胸中逸气耳。 ”这样的重“君子之风” ,主张“游于艺” ,强调“清雅、超然于物外” ,力求“萧、疏、简、淡”的意境,为元代“文人画”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雅俗问题进一步作出了诠释。 明代董其昌更是把个“文人画”推崇到了极致,他的“南北
5、宗论”3可谓是在中国美术史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不论其提法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多少负面影响,仅是他将禅宗思想理论融汇到中国画流派的评价体系中这一点来说,便是意义深远,使雅与俗更加清晰的对立起来。明清两代的文人士大夫在闲适无奈中,把绘画创作看作是纯粹的个人娱乐, “以画为乐,寄情笔端” ,把绘画当作闲情逸致的享受。因为他们的审美尺度是“虚和萧散、神逸气静、澹泊天真, ”达不到这种境界便是“俗”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降的文人画家大都是文学家、诗人以及有一定地位和官职的士大夫,他们在绘画中文学趣味非常突出,“画中有诗”成为他们的审美标准和评价取向。因此在“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相结合并融为
6、一个整体,这便成为“文人画”的基本样式。要符合这些标准便要求自己“读万卷书”始能“通神” ,作品中要有“书卷气”和“士人之气” 。柯九思在他的题画兰石小品中写到:“画到书生本色始见清绝” ,所谓“清绝”便是文人士大夫要求的高雅绝俗。 自古以来的职业画家所注重的是描绘物象的形与色,如唐代宫廷绘画、宋代“院画” ,以及风俗画、元代宗庙的壁画,这些职业画家的作品或植根于现实生活,或植根于民间神话传说,或为宫廷显贵所珍爱,或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然而这类绘画在宋代却被贬为低俗的“工匠画” ,这便毫无疑问的使其正常的发展受到了抑制。 实际上,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有自身的语言规律,客观地说,宫廷绘画
7、、院体画、风俗画、宗教绘画等,这些被称为所谓北宗画派,均是由职业画家所组成,他们所重视的是物象的形体结构、色彩的变化,重视现实生活。这种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4以民间和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才更应该是绘画的本体语言形式。然而,由于唐宋以降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变化,使绘画的本体语言的探索受到了抑制,从而导致中国传统绘画在唐以后的整体发展以及技法演变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古人把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分别称为“行家”和“隶家” ,隶字便含有书、诗、文等意蕴。 “行家”被认为是重技轻道,缺少诗、书、文等方面的修养,因此,便又被看作俗了。世俗画家要描绘现实生活与眼前的事物,首先
8、要求所描绘的物象形体结构的准确,以达到表述客观物象和事件的真实,这样才能使大众理解接受。比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从题材上来说其为中国较早的以现实社会生活与风俗为内容的杰作;从技法上来说其严谨准确、生动多样的造型;繁复纷杂的构图处理;可谓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即便如此,在文人士大夫的评价体系中仍被认为是:所绘皆舟车城郭桥梁市隆之景,亦谓之寻常品无高古之气。 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文化背景是源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理念,儒家主张积极人世、注重现实,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提倡:“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忧国有民积极进取的精神。而道家则主张出世超脱
9、,提倡:“无为自化,清净自正。 ”但若细究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便可以看出其实是儒道互补的综合体,表面上看所描绘的山水林木、花鸟虫鱼,却从另一层面传达着关注人生世事的意念。正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儒和道、雅与俗两对矛盾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行家(工匠)画中有雅俗之分,同样是隶家(文5人)画亦有雅俗之分。而且雅俗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古代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变为雅的,今天俗的东西若干年后又可能变化为雅的东西,这种雅与俗的换位,其实乃是评价体系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充满了文人的审美气息,而入唐后便改为崇尚丰满肥腴
10、、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是不是显得俗了些?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唐代周肪、张萱的仕女图以及唐三彩的造型和色彩,则会有另一种风韵和雅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雅俗观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这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国家与国家、东方与西方,全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人们足不出门便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世界各地。在这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的后生们在不断地否定着自己前辈的评价体系。我们传统观念中的高雅艺术,如绘画方面的“文人画” ,音乐戏曲方面的交响乐、芭蕾舞、歌剧、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冷落,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这是一个大众文化的时
11、代,也是一种消费型文化的时代。这种文化的崛起是与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在这以都市文明主导下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主要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它的结构十分庞杂,但其本质却是商业文化,具有市场化、世俗化、游戏化、平面化和大众的参与性等等特征。 这是一个纷杂的世界,人们对雅俗的评价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任何“雅”的东西也都是来自于“俗” ,传统文学方面的诗经 、 红楼梦 、 西厢记 ,传统绘画方面的水墨画、工笔画、版画、插图等,都6有一个由俗到雅的过程。俗未必是不好的,民间艺术中如杨柳青、桃花坞年画,虽说是俗到底土到家了,但民间的乡土气息却是“文人画”所不具备,因为这里充满着大众百姓喜闻乐见的俗趣,且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这种明朗、健康、不矫不饰的土情俚风不正是对处于正统位置的“文人画”的补充吗? 我们如果把雅比喻为艺术的象牙塔的塔尖,那俗文化便是这塔的塔身与塔基,这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在这雅与俗的两种审美层次的选择中,其本质是对等的,并无不同,其不同的价值只是体现在不同的选择者自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