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统文化对风景摄影的影响【摘要】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摄影师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得到净化,情感才能获得自由。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对风景摄影的的题材、思维方式、构图及意境的表现都有深层次的影响,要想达到风景摄影的较高境界,必须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到风景摄影之中。 【关键词】题材;思维;构图 一、儒家思想对创作题材的影响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儒家把人放在大自然中加以考虑,强调人要亲近自然,并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说要求摄影师在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交
2、流感情的同时全方位地把握对创作题材立意的能力。做到“丘壑为山地所有,笔墨为天地所无”,使题材所反映的的丘壑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审美融为一体的目的。 风景摄影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首先,必须要求摄影师亲近大自然,把自身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从大自然中吮吸创作的题材。我们中国人对风景摄影历来都是讲究将无限生机的自然转换为心灵的体验,正如国画大师贾又福先生所强调的:“山石、树木、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画家写生,要2写得生命。要对景久坐、久观、久想,想想为什么画这里?是什么吸引了你?是什么感动了你?画山,如同给山看相,把山的命相、生命画下来。选择最代表个性脾气的,美中最美的,狠狠抓住最主要的强化、夸张
3、,不要削弱它。抓住最有特征的,沿着特征发展,有力的使它更有力,柔和的让它更柔和。不可画的要减到零。抓住最精彩的,要深人观察比较山石的形状、体积、线条、角度的宽窄,是方,是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等等都要研究精微,要非常具体地把它画下来。 ”绘画与摄影密不可分,由此推理摄影师不亲近大自然要做到把风景摄影与摄影师的情感融为一体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那么在风景摄影中尽量把画面处理的恬美。 “表现出人与自然那种和谐亲近和牧歌式的宁静。自然和人,无论是真实的自然还是照片中的自然,总是与人的生活,情感相关联的相沟通和相亲近的。 ”这样,它所体现出来的摄影作品
4、就不止是自然事物的一鳞一爪,不只是自然中的色、香、声、味,而是经过摄影师情感处理过的山水。即使是残山剩水、一爪一鳞,也总是放置在整个自然与人的亲切关系中来对待,处置和描绘的。古往今来,我们的风景中的大自然既是本色的,又是人间的,它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味温暖的大自然。它与西方风景摄影作品中常以农田风景,风车平原,旅游野宴以及骇人雷电等具体的享受自然,拥有自然,征服自然或自然威力不同,中国风景摄影中的自然没有人对自然的征服,占有,所以它常是本色的自然,也没有自然对人的压倒,所以它常是人的自然。它总有樵夫渔父,小舟风帆,茅亭酒招,行人三两,深山古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牧童笛声,牛羊下山。它表达似乎3只
5、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这和谐不仅是山水田园生活的亲密写实,而是一种传达儒家理想化的意境。这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和谐。如第九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优秀奖获得者,湖南作者曹广文的落霞满江,它所表现的意境天水一体,那些受过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们,面对这风景摄影,都会体会和感叹着自然的永恒,天地之无垠,人生之苦短,世事的无谓,而在欣赏这重山叠水之间,辽旷平远之际,使审美领会到人生、世事。于是,对热衷仕途的积极者来说,它给予闲散的境地和清凉的心情;对不幸者和悲观遁世者来说,它又给予生活的勇气和生命的慰安。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日,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
6、拜模仿,也不是向一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宗白华艺境)摄影师的风景拍摄,并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表达情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共鸣。也不只是一审美享受,而是作为天地间和谐的完美体现。 二、道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任何一种优秀的艺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结晶,都能体现一定的民族精神。道家“虚静无为”的思想提倡澄心静虑,用一片空明的心境对待自然万物,经过玄佛及理学的推波助澜,使这种思想深深地凝聚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国文化母体的重要特质之一,他们主张在宁静自由的心境中契合宇宙的渊深
7、宗旨。 ”道家崇尚“自然”之美为理想之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地、4天中的一切都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庄子则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由此发散引申形成风景摄影的一系列重要命题,如形神、自然、平淡、虚白、朴拙、浑朴等它们对风景拍摄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在中国文化中,至今还是生气勃勃的。 ”道家的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使众多的艺术家超越人工而追求天真,超越形象而追求神韵,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往往
8、过着隐逸的生活。超脱尘俗、平淡无为,“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在虚静、平淡,寂寞、自由的心态中生活,使其色彩风景摄影必然反映了他们自由的灵魂与平淡的心境。 “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中国人的画,要从金碧辉煌,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作诗作文,要讲究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对风景摄影的思维方式也有重要的作用。 清代神韵派大师王士祯亦说:“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 。(王士祯香祖笔记)从唐代张?b,便明确地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摄影理念。所谓造化,即为摄影的客体大自然。心源者,以心为源也,即发乎主体的思想,意念,情感、修养。心源是师造化的基础,造化是摄影师之心所
9、师法的对象,造化于外,心源于内,内外结合为一体,发之于心,行之于相机,立之于思维,现之于照片,至此内、外已无分别,造化与心源融为一体,人心与天心亦相通大和。对风景摄影而言,师法古人不如师法自然,对前人的不断超越才是推动摄影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宋代沈括曾指出:“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人,过此一路,乃涉妙5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下)无法而法的至法进入风景摄影的思维之中,往往会将作者不知不觉地带人物我皆忘、心空性灵的思维状态中。由于艺术素质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在情感激动、天机已发之时,大自然的客观形象与人的心灵以及摄影的工具材料、技法技巧悉皆融为一体,信手拈来,
10、皆成生花妙笔。在照片上的山山水水、草木花鸟,即体现了摄影师前无古人的气度和纵横捭阖的才华,亦表现出自然造化的生动气韵,表(下转第 217 页)(上接第 216 页)现人与天地同化的至理玄机。这样一来,大自然先化入了我心,我心亦融入了天地,天心,人心都饱含无尽的深情,显示着生命神圣的光辉。也只有在这种物我皆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中,风景摄影才能结出不朽的果实。在这些果实中,充溢着人心沟通天心、天心和合道心的永恒追求,这也正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那些艺术珍品千古不朽的根本原因。表面上看来,道家关与人心与天心的观点似乎脱离实际,玄虚无着。但在其逍遥天地的身影中,却永远贯穿着超越的精神。他们清静无为、素朴天真,
11、这是对摄影思维方式的超越。 三、佛家对构图方式的影响 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个“空”字来概括。所谓“空”,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佛教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为的是把他们所虚构“涅?”彼岸世界说成是真实的,引导人们看破红尘,从幻想中寻找安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日:“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在他们看来,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不过是心的产物,宇宙万物之中,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最根本的存在。佛家的这种思想千百年来深深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6摄影师,如:风景拍摄的构图方式,风景拍摄往往要在画面上留一些虚白, 虚白恰如虚空,看似无一物,
12、却充满着宇宙灵气。美学中的空间意识的最佳表现便是树木、丘壑、行云。广东摄影师郑军的作品月亮升起在贡嘎拉山脉,表现了:云下不逢人,林海澹辽阔的寂寞和无限。浓雾下的空间,不是摄影中的空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义的空间构图,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到大自然中去拍摄,让每个摄影师以自己的心灵之光去搜索、照亮、开掘自然个性与己之个性相契合的闪光点。佛家说:“心无挂碍”,“风来竹面、雁过长空”佛家的虚空对风景摄影的构图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它往往把我们带入泉清月冷的艺术境界,这是有别于其他艺术意境的重要美感特征。这正如近人姜澄清先生所说:“最容易拨动艺术家心弦的,不是艳春,而是凉秋;不是鲜花,而
13、是残叶;不是红日的辉煌,而是冷月的幽色;不是闹市的繁华,而是荒山的萧索。 ”清寒之美应与佛家的生活和思想境界有较多的关系。 “清寒之境并非枯萎的生命之花在诗中的投影。释家(佛家)对现世人生的鄙视,对优哉游哉的佛国净土的企慕,是从更高的层次把握人生,让生命的火花进发山绚烂的冷光。 ”佛学是心灵哲学,以心灵的净寂不染为指归。 冷月寒星,绿萍荒径,山风习习,山草萧萧,仿佛一股寒风从我们心头刮过。对静寂境界的追求,儒、道、释三家均比较重视,而以佛家尤甚。生命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潜意识可以调动。风景摄影时高度入静,灵感可以不期而至,有时出现情如狂涛、思如泉涌的最佳状态。风景摄影作品中的寂静境界,是静中的
14、极动,动中的极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摄影艺术作为一种视7觉艺术,截取特定时空中的某一个画面来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于刹那间见永恒,于微尘中见大千世界,这当然是静的。但这种静应是庄子“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静。它实际上是摄影师在特定时空中的凝神观照。佛家的思维带有很大的顿悟性,他们喜欢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悟见自性,顿悟自然,因而艺术中的禅境应是静谧的,幽深的。正如广东?薛国良(广东) 入选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作品日暮驼铃静静的夕阳之下,已分不清哪里是沙丘,哪里是天。亦完全没有必要去分清哪里是沙丘、哪里是夕阳,在四周浓重的云和沙丘山涌动的朦
15、胧中,闪耀出彼心灵之光照亮的沙丘与夕阳。那不仅是拉近、推远之后无言的诗境,亦是见心见性的佛家境界。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的思想对风景摄影有深层次的作用。面对纷繁的大自然去拍摄,要以摄影师自我的心灵之光去观照大自然的特征、开掘摄影的艺术个性,撷取自然精粹;在大自然中寻觅到自己最爱的部分,进行精雕细琢的抓拍,达到至真至难的高标要求,这是风景摄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贾又福山水画教学体系?写生篇王恪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8 年 2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中国艺术教育陕西师范大学 2007 年 4意境宗白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85文人?文代?文人画姜澄清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6试论禅境的美感特征蒋力余求索1996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