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西效应”谈外部奖励在教学中的使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907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德西效应”谈外部奖励在教学中的使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德西效应”谈外部奖励在教学中的使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德西效应”谈外部奖励在教学中的使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德西效应”谈外部奖励在教学中的使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德西效应”谈外部奖励在教学中的使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德西效应”谈外部奖励在教学中的使用摘 要: “德西效应”表明施加外部奖赏并不总是产生积极影响,有时会降低某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本文从德西等人的认知评价理论出发,提出外部奖励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善用外部奖励,将外部奖励与学生学习本身联系起来并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外部奖励就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德西效应 外部奖励 认知评价理论 内部动机 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需要恒久地坚持,这对还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因而来自外界的鼓励和支持是很重要的。外部奖励经常被用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

2、是,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有时候看到奖励确有其效,有时候却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激励效果,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依然不得不靠老师不断地督促和维持。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对外部奖励的使用不当而出现了“德西效应” 。 一、什么是“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 1 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2做题,以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

3、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降低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表明,通过施加外部奖励并不总是产生积极影响,在某些时候,奖励不但不能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可能会起到副作用,减少某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奖励在教育教学中很常见,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采用各种奖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奖状、表扬、排名次、发奖品、作业中满五个“优”得一个“红苹果” 、满五个“红苹果”得一张激励卡、单元测试为“优”者得一颗星、满三颗星得一张激励卡家长们经常采用激励手段:允诺学生如果考试取得好成绩,就买一套阿衰动漫全集或一

4、套乐高拼装玩具这些是家长和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常常采用的手段。但是,这些奖励并不是总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二、 “德西效应”产生的原因 1.认知评价理论 德西等人提出的“认知评价理论”解释了外部奖励是如何影响内在动机的。心理学家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比,内部动机更能给学生学习带来稳定、持久的动力。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学习内在动机产生于人们的自我决定感与胜任感两种需要之上,核心是自我决定感,这种自我决定感产生于成为自身行动的原因。德西等人认为外部强化能起到两种作用:一种为控制行为的作用,表现为使人按照外部强化的要求学习;另一种为提供信息的作用,使人知道学习行为的正3误成败。一旦外部奖

5、励被归为控制行为,就会伤害学习者的自我决定感,进而降低学习的内部动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外部奖励同时具有控制与信息的意义,关键看受到奖励的个体如何诠释。当个体将外部奖励理解为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控制、自己的一种“贿赂”时,外部奖励就会损害内在动机;如果个体认为外部奖励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嘉奖时,向个体传递的是一种成功信息,外部奖励则对内在动机起到保持甚至增强的作用。 2.德西效应的产生原因 表面上看, “德西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外部强化削弱了内部动机,细究起来则是由于外部强化使用不当造成的:外部强化如果仅仅被作为控制行为而不是认可行为,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同样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外部奖励没有实

6、现我们期望的目标,那是因为外部奖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外部的奖励上面,而不再关心学到了什么。也就是说,对于使用外部奖励,假如确实想在教学中实现目标促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并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外部奖励必须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相联系,学生所接受的不仅仅是言语的表扬或奖品的价值,更是对自身学习进步的承认与赞许,增强学生自我决定的满足感。 三、德西效应对外部奖励使用的启示 外部奖励,无论是口头奖励,还是实质奖励,如果运用妥当,就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如因使用不当而削弱学生内部动机则会产生德西效应,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根据德西效应的产生原理,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4实施外部奖励时

7、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习过程本身,合理使用外部奖励。 要想科学合理地使用外部奖励,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努力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本身进行关注。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差异等要十分清楚。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不能实行“一刀切” ,要有针对中等生的评价标准,还要有针对优秀学生和学困生的衡量尺子,每个学生只要相对有进步,教师就要以某种方式给予肯定。其实,教师能给予学生的最大奖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而外部奖励只是媒介和手段。 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使用外部奖励,让外部?励的使用不仅仅是技巧或手腕,更是让它的使用回归到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本身进步的承认

8、与赞同上面;使学生在获得言语表扬或物质激励时,不易将关注的目标从学习本身转移到奖品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奖品直观地看到老师对自己努力的认可,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逐渐获得一种来自自身内部的、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 2.以口头奖励为主,慎用实质奖励。 德西等人将外部奖励区分为两种类型:口头奖励(Verbal Rewards)和实质奖励(Tangible Rewards) 。口头奖励通常保持明确的积极表现反馈,具有明显的信息意义,即当个体受到他人的口头奖励时,表明他的能力和表现比较突出,所以会增强个体的胜任感,进而增强内在动机。与口头奖励不同,实质奖励通常被人认为是一种引诱,让人参与某件事或表现

9、出某种行为,如果没有这些奖励,个体可能就不会做这5些事或表现这种行为。因此,就整体而言,实质奖励会被个体知觉为控制性的,会导致内在动机的削弱。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是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产生兴趣。一旦学生觉得是在为奖励品而学习,就无法在心理上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满足感,也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由于有形的实质奖励比无形的口头奖励更易造成学生的控制感,因此,外部奖励使用中应以口头奖励为主,慎用实质奖励。 3.针对具体学习,避免概括化表扬。 在教学中,尽量少用或避免用“某某某,你真棒!” 、 “某某某

10、,真是个好学生!” 、 “某某某,太优秀了!”等语句。这种与学生学习和进步完全分开的言语表扬,最终会与物质奖励一样,将学生的目光从学习本身引开,演变成一种控制,而不是认可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慢慢地,学生关心更多的是能够获得老师多少次表扬,而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进步。 其实,数学老师完全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某某某的解题思路与众不同。 ”而不是说:“某某某同学,真聪明。 ”语文老师可以说“某某某的作文,感情真挚,其中某某句子让人印象深刻” ,而不是说“某某某同学,真是优秀学生,作文是你们班写得最好的” 。表扬要努力做到针对具体的学习活动本身,而不是简单地、概括化地对学生身份进行定性。只有让学

11、生感到教师的表扬是信息性的,而不是控制性的,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表扬中获得胜任感和自我成就感。 64.减少可预期性,采用不确定性奖励。 外部奖励是一把“双刃剑” ,在不同情境下使用或采用不同的方式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多数教师通常在正式实施奖励之前向学生介绍奖励方案,此时的奖励就成了预期奖励,这容易使学生感觉自己“听话”或“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取奖励,从而将奖励知觉为控制意义,并引发内在动机的下降。在使用外部奖励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其效果:学生产生的是学习过程的满足感,还是被人引诱的控制感。 可预期的奖励往往会不自觉地演化成一种控制,意外的、非关联的奖励表明教师对学生无时不在的关注和关心。对学生而言,教师

12、及时、积极的反馈评价,尤其是意外的、非预期的奖励,会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更满意,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其学习的内部动机更易被激发出来。 四、结语 德西效应的出现让我们明白外部奖励并不总是有效的,使用不当则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奖励过多使学生失去了内部动机,而是外部奖励使用不当发挥了副作用。我们在使用外部奖励时应尽量降低外部奖励所表现出来的控制性,把外部奖励与学生学习本身相联系,同时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这样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一丹.“激励”功过谈由三则激励小故事说开去J.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7(12). 72360 百科.http:/ 3唐?.德西、班杜拉关于“强化与动机”的研究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1). 4李晓东.外部奖赏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及其教育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5赵德成.外部奖赏是否削弱内在动机?J.今日教育,2006(3). 6郑英.教育真性情?奖励篇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201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