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宪政意识角度看近代中国宪政摘 要: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为建立宪政国家而进行了种种努力。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对于国人宪政意识的唤醒,不能发动最广泛的人民一起为建立宪政国家而奋斗。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并不能自觉的产生宪政意识。可以说,近代中国宪政之所以失败在于未能唤起人们的宪政意识,即启蒙的失败。 关键词:宪政意识 ; 礼法融合; 宪政目的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69-01? 从 1908 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至今,宪政制度可谓是屡建屡废。一次次令人激动的希望接踵而至,但又迅
2、速地令人沮丧地破灭。虽然不同派别的政治斗争与妥协也曾产生过类似西方的宪法制度,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基于传统文化下的中国人的宪政意识不同于西方,一次次希望终因欠缺宪政意识的支持而很快成为过眼云烟。 所谓宪政意识是指人们对于宪法的知识、对宪政的态度、评价、期望,以及由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宪政心理等。它属于法律文化、法律意识范畴,是对宪政的理性精神和文化的抽象。宪政意识是实行宪政的思想基础,也是进行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因此在中国要真正实施宪政,2必须唤起国人的宪政意识。 反观前人为宪政而做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出其忽略了对国人宪政意识的培养。从最早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翻译了四洲志到
3、魏源著海国图志 ,他们介绍了西方,介绍英、美、法、俄等国的政治制度。甲午战败,中国的知识分子痛定思痛,愈加清醒:宠大的中国之所以败于弹丸之地的日本,实质是专制政体败于立宪政体。康有为可谓一针见血:“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1?。 ”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对西方三权分立的综合分析下,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五权宪法理论,引导国人开始注意宪政运动与文化价值的相互关系,初步呈现出自己的宪政意识。但是不幸的是,这个富有国情的五权宪法理论在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时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不见了踪影。 文化积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一但主流意识发生偏颇,在其指导下的努力终将失败
4、。造成近代中国宪政意识的缺失有很多,起主要作用的是传统思想的束缚与起初的宪政目的的偏颇。 一、传统思想对宪政意识束缚 一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法律意识。正像卢梭所言:“在这三种法律之外(“政治法” 、 “民法”和“刑法” ) ,还要加上一个第四种,而且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我说的就是风尚、习俗”?2?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是礼法融合的过3程,对于中国这个有着漫长的“礼治”和“德治”历史的国家,君主专制和严格的家族制度,等级和身份观念,使得中国本土
5、文化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权利虚无以及权力崇拜。程燎原先生曾经说过:“正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西方那种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以及现实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归根结底,它无法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相融合,也无法与中国社会既有的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相一致?3?”。 宪政是以追求自由、平等、人权为其价值取向的,因此宪政要靠人民一齐起来发动。在中国这个有着传统价值观念的人口大国,要实现宪政就必须注重转变国人观念,注重培养国人的宪政意识。然而谁都不会否认近代中国的宪政是学习西方的产物,是舶来品。它根植于西方的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制度,人文价值的背景之下,它本身就是其社会文化衍生的一个自然结果。但是,
6、中国宪政意识在其借鉴之初就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首先,中国本土文化思想对宪政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纵观中国的历史,中国没有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宪政发展历程,更缺乏像英国那样有浓厚的宪政和民主发展的土壤以及宪政意识沉积。由于宪法及宪政理念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东西,所以“吾人行宪政之难,犹在此理念与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故中国之宪政理念源于传播,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4?” 。 正如格伦敦所言:“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的集中体现。任何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木土化的过程,它便4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
7、到另一种文化?5?。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积淀,人民的意识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积淀中产生的。对于缺乏宪法文化,因而欠缺宪法意识的近代中国要实施宪政,可谓困难重重,百年中国宪政所走的曲折道路就证实了这一点。维新运动的领袖们,在此后的反省中注意到了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脱节。康有为晚年追悔:“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谬也?6?。 ” 二、宪政目的对宪政意识的误导 纵观中国近代的宪政活动,可以说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而是外国炮弹的轰炸与威胁下的救亡产物。庞朴先生说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中国有好几次现代化的尝试和奋斗,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因为这种尝试和奋争都是在民族危机关头
8、,为了自救图存,被环境逼出来的,所以事先都缺乏思想准备。在抗击西方侵略者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仅仅依靠武力远远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于是,很多人便将眼光投向了西方的宪政制度,纷纷主张制定作为宪政旗帜和标志的宪法以救国。端方称:“中国欲国富兵强,除采取立宪政体之外,盖无他术矣?7?”。可见近代中国立宪之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致“皇位永固” 。但是,宪法所主张的是对人民的自由、法治、民主、人权的追求,而事实上立宪者对富强价值的执着追求是以对个体自由或个人权利的漠视、舍弃和牺牲为代价的。可见这本身就与原来的宪政主旨不同。王人博教授在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中指出中国的宪政意识遵循“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实用理性
9、文化范式。他认为:“实用理性使我们逃脱了西5方天堂与地狱的宗教煎熬和折磨,但也使我们在许多问题上付出了代价” ,这种代价便是“对西方宪政文化的便当省事的截取 ”,所造成的“中国宪政文化的无根与浅薄?8?” 。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从西方的宪政文化中截取于己有用的东西这是必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应当以整体上把握西方宪政文化为前提。事实上,从一开始开明人士就抱着实用的态度对待西方宪政文化。可以说,西方的宪政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被中国的实用主义肢解了,人们对西方宪政文化的了解缺乏一种整体性,因此也无法形成自己的整体性宪政意识。 三、结论 近代对于中国和西方而言是两种不同的历
10、史。近代中国虽然实用性地接受了西方的宪政体制,却无法使之与中国文化传统融合贯通,导致最终无法唤醒人们的宪政意识。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可以说,在思想启蒙时期就出现了偏离,走向了失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2法 卢梭 著:社会契约论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3程燎原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现代法学,1999 年第1 期.? 4梁治平.梁治平自选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建 1997 年版.? 65格伦顿 著比较法律文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6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国会叹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7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 , 端忠敏公奏稿.? 8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 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