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80-01 近几年来,大学生在高校周围的民房里租了房子,并且过起了小夫妻一般的生活,形成一种大学生“夫妻部落” 。随着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加,如何正确的定位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怎样对当代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以及如何用相关的行政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未婚同居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对策等问题成为当前国内学者、理论专家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非婚同居的起源及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的研究 最早对非婚同居(unmarried cohabitation)
2、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肇端于古罗马法上所称的拼合(concubinage)。所谓“拼合” ,是指一种无婚意的、同地位低下女子的同居(一般是同自己的被解放的女奴),也就是说同与之同居不构成奸淫的那类女子的共同生活。由于缺乏婚姻待遇,拼合同夫妻关系很容易区分。1 拼合制度源于古罗马帝国早期禁止社会地位悬殊的人相互结婚的立法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元老院议员家庭的成员与被解放的奴隶之间的婚姻、生来自由的罗马市民与有坏名声的女人之间的婚姻得不到法律的承认,他们就只能通过娇合实现稳定的结合,而这种结合是为社会所接受的,不是非法的。当在被禁止的婚姻2中又增加了行省官员与本省妇女之间的婚姻时,并且当没有达到一
3、定服役年限的士兵在某种情况下被禁止缔结真正的婚姻关系时,这种规避方式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拼合是一种人们出于社会原因而加以选择的婚姻替代形式。在帝国后期,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开始把拼合敌视为不正当的结合,并且倾向于把它改变为一种受正常婚姻规范约束的特殊婚姻。 二、国内非婚同居现象的研究 由于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在恋爱、性等方面的研究比国外迟了很多。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明、清两代性禁锢达到顶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全国解放以后,1950 年就颁布了婚姻法 ,并大力推行。这第一部婚姻法的主要精神是婚姻自由、夫妻平等、男女平等。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
4、时西方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结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使恋爱、婚姻、性等问题逐渐开放,非婚同居这样一个代表自由和个人主义的产物也开始在我国出现。 三、国内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研究 早期对于大学生未婚同居的调查研究比较少,与大学生未婚同居相关的研究是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调查研究,1989 年至 1990 年,刘达临主持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在这个调查中大学生 3360 例,占 17.2%,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男占 12.5%,女占 6.3%。这份调查报告于 1992 年出版,书名为中国当代性文化 ,被国内外评为“中国的金西报告” 、“中国性科学的奠
5、基之作” 。3 1991 年、1995 年、1997 年和 2001 年潘绥3铭教授四次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前三次大学生中婚前性行为都没有显著差异,都在 9.4%到 10.7%之间,2001 年出现激增,男生当中达到 20.0%,女生达 12.8%,总计 16.9%。42002 年的一则有关上海大学生婚前同居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28.6%的大学生较认同婚前同居,只有 14. 3%表示反对,5 这个数据还是可以说明一点就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以及非婚同居。而 2005 年对温州地区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在高校里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
6、占 56.5%,有过同居的学生占 11.4%。6 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原因研究:目前对大学生未婚同居原因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主要从生理、心理上分析,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自身智能、体能和性机能方面的发展却已趋于成熟。钟铭佑 2007 年对广西高校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调查研究数据表明,97%的男生平时有性冲动,而女生的比例则为 83 %。7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男生都有性冲动,绝大部分女生也有性冲动。大学生出现性冲动,进而同居,是政策常的现象,符合人类性生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从心理上分析,大学生同居主要是出于爱情,当热恋到一定程度,觉得谁也离不开
7、谁就搬到一起住。认为住到一起,更容易磨合两人之间的感情,更了解对方、爱他(她),所以愿意住在一起共度风雨。8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大学生同居是处于模仿、代偿、安全等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他们时刻追随时尚的脚步,西方性开、放性自由思想的冲击,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家相互效仿,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在外,面对陌4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同居可以帮助他们摆脱传统家庭生活的烦扰,同时又可以避兔孤独和寂寞,补偿内心的失落,也是同居现象“欣欣向荣”的原因之一。 目前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大学生婚恋观、性爱观、同居观、同居心理等各种现象的研究为主,深层次的、系
8、统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是比较少见的。随着我国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逐渐增多,怎样把大学生未婚同居作为一中社会现象,探讨如何正确的定位大学生同居行为,怎样用学科理论知识深入全面系统的加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应措施,将是今后我们研究的方向。这对学校管理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有着实践指导意义并为高校相关学生管理条例的制定和国家相关行政规章制度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意皮得罗?彭梵得: 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154 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国家法律法规.中央人民政府 1950年 4 月 13 日发布.195
9、0 年 4 月 13 日生效 1980 年 1 月 1 日失效. 3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M.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1995 年 5 月 4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年 2 月 5王文静.李卫红: “婚前同居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一上海大学生婚前同居观念的一项调查”,社会2002 年第 12 期,第 1822 页. 6何毅.大学生同居的群体差异性J.当代青年研究,2006,(02) . 57 钟铭佑.广西高校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调查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1) 8刘红芬. 大学生同居的原因及对策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5)